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8 18: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57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戊午年,中秋佳节,天朗气清。予约同学姐妹,联袂(书上为“聊袂”,该为印书之误,擅自改过,不知可对?)步月中庭,继乃相偕倘佯于门外。邻人有拜月者,设瓜果于庭,燃烛焚香而顶礼焉,同学皆非(此处应该无此“非”字)笑之。夫赏月者赏月之明耳,拜之者义何取也?徒见其未能免俗耳。盖一年之间,中秋之月,最圆且明,故不可辜负,而等闲视之。今乃不知清淡徐步,领略此皓洁蟾光,乃稽首乞灵,作无谓之迷信。吾殊为此良宵美景惜也。返室作是记,以索同游诸人一乐。
仅供参考,请勿抄袭。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
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 15、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⑨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16、孔子过泰山侧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 17、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8、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19、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0、东坡诗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21、邴原少孤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2、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3、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4、项籍者,下相人也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25、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26、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zhōu )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27、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8、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9、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30、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然不辞。
都督怒,起*,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
人去笑还在
——一则妙趣横生的相声谜
马三立先生已经故去,在怀念他为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时,总忘记不了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纪念他。
河北谜家扈进标曾编过这样一则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小段《找糖块》的“相声谜”,不妨说来听听:
这曾是马三立先生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电影院中,电影开场了,影院内一团漆黑。一位老人弯着腰直往脚底下摸,邻座问他摸什么?他说:“找糖块。”众人皆不耐烦地劝他甭找了,即便找到太脏也不能吃了。
“不行!我的牙在上面呢。”老人急得喊了起来:“谁的脚上粘住了我的牙?”
可以以老人所喊“谁的脚上粘住了我的牙?”猜出一句四字成语。
谜底真的好可笑,是“何足挂齿”。有趣吧?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著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各自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倘若我们怀著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和丰富多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57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戊午年,中秋佳节,天朗气清。予约同学姐妹,联袂(书上为“聊袂”,该为印书之误,擅自改过,不知可对?)步月中庭,继乃相偕倘佯于门外。邻人有拜月者,设瓜果于庭,燃烛焚香而顶礼焉,同学皆非(此处应该无此“非”字)笑之。夫赏月者赏月之明耳,拜之者义何取也?徒见其未能免俗耳。盖一年之间,中秋之月,最圆且明,故不可辜负,而等闲视之。今乃不知清淡徐步,领略此皓洁蟾光,乃稽首乞灵,作无谓之迷信。吾殊为此良宵美景惜也。返室作是记,以索同游诸人一乐。
仅供参考,请勿抄袭。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
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 15、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⑨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16、孔子过泰山侧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 17、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8、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19、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0、东坡诗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21、邴原少孤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2、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3、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4、项籍者,下相人也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25、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26、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zhōu )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27、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8、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9、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30、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然不辞。
都督怒,起*,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
人去笑还在
——一则妙趣横生的相声谜
马三立先生已经故去,在怀念他为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时,总忘记不了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纪念他。
河北谜家扈进标曾编过这样一则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小段《找糖块》的“相声谜”,不妨说来听听:
这曾是马三立先生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电影院中,电影开场了,影院内一团漆黑。一位老人弯着腰直往脚底下摸,邻座问他摸什么?他说:“找糖块。”众人皆不耐烦地劝他甭找了,即便找到太脏也不能吃了。
“不行!我的牙在上面呢。”老人急得喊了起来:“谁的脚上粘住了我的牙?”
可以以老人所喊“谁的脚上粘住了我的牙?”猜出一句四字成语。
谜底真的好可笑,是“何足挂齿”。有趣吧?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著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漏,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各自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倘若我们怀著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和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