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7 03: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50
汽车行业年产值超8万亿,关联的行业极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汽车是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组成的机械产品,投入巨大,产业链极广,门槛较高,涉及的性能参数也是极其繁杂。国内有销量数据的车企过百家(商用加乘用车),在售车型数量超过500款,竞争极为激烈。而国家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对车辆能耗、燃效、排放等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行业利益巨大,竞争激烈、法规要求严苛;对老百姓来说,汽车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门槛。于是,不管是基于法规要求,还是营销及竞争需要,*的汽车厂商以及相关服务机构拼了命的提高各项性能参数指标,又或者创造出新的营销性的指标参数,以及一些营销概念。
下面发动机学士就来盘点下,汽车行业中有哪些“参数”或者“概念”是不可信、不靠谱的。
一、NEDC工况油耗
NEDC标准循环工况,全称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欧洲循环工况)。由ECE(市区驾驶循环)+EUDC(市郊驾驶循环)两部分组成。说的通俗点,NEDC工况就是模拟车辆日常行驶的综合路况(不同路况有不同的比例)进行油耗或续航测试。
汽车厂商传播上经常用的官方油耗,就是工信部的NEDC工况油耗。这个油耗数据,其实是真实测出来的。只不过这个测试是在实验室台架上完成的,通过计算得出的,可以说是理论值。而其实我们日常驾驶所面临的路况要复杂得多,并且还受驾驶习惯影响。
所以呢,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根本开不出工信部NEDC工况油耗水平。
比如本小编日常开的是一款自然吸气2.0排量的SUV,工信部油耗7.1L;不过小编自己简单计算过(不要信行车电脑上显示的油耗),市区油耗接近11,高速7左右,综合工况9.5是有的。
因此,小编个人建议,要估算一个车子的油耗,最好在官方油耗的基础上,一般加个20%-30%不等。当然,不同品牌车型以及不同个人加的比例会有差异。
二、NEDC工况续航
对于纯电动车来说,其续航里程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参数,没有之一。
和工况油耗同样的道理,对于纯电动车来说,NEDC工况续航其实也是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一般的纯电动车车主是开不出NEDC续航的。
纯电动车的续航受天气温度、路况、驾驶习惯、汽车品牌、空调开启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情况下,实际续航打4-9折的都有。比如东北地区冬天严寒,电池衰减厉害,还要开空调,因此续航打折特别厉害。有少部分厂商续航存在虚标嫌疑,纯粹是操作上去的续航数据。
特别要指出的是,部分厂商还对外宣传60km时速等速续航(即所谓最高续航)可达XXX,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一般NEDC工况续航都达不到了,更别说等速续航里程了,那纯粹是忽悠人。
不排除有些厂商的续航表现相对比较优秀,能接近或达到NEDC工况续航。不过小编是没遇到过,欢迎了解的朋友留言告知。
三、最大功率、最大扭矩、热效率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了解一款发动机性能强劲与否,看的就是最大功率、最大扭矩和最高热效率。但只通过这些数据去评判发动机好不好,其实比较片面也不完全科学。
一般来说,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只是发动机特定工况的动力表现,一般要达到一定的转速才行。比如有些发动机,只有在发动机转速达到4500-6000转时,发动机才会爆发出最大功率,我们平时比较少把发动机踩到这么高转速;最大扭矩很多则在1500-4500转数之间。
就日常驾驶而言,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的转速分布范围甚至比最大功率和扭矩的数值更影响我们的驾驶体验。
至于最高热效率也一样,一般是在某个特定的点或者范围达到,甚至是在理想情况下才能实现。发动机最高热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厂商的技术实力水平。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对日常驾驶以及油耗表现的影响基本难以感受出来。
四、百公里加速
百公里加速是很多厂商为了体现车辆的性能而经常使用的数据,比如某某车型百公里加速7.8S。但这其实和前面说的油耗续航是一个逻辑,官方的百公里加速大多也是在特定的理想环境下得来的,一般消费者很难开出这个表现。
而且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日常使用尤其是城市路况,百公里加速性能好不好意义不大。
五、乞丐版最低配车型
相信有些消费者去购车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某车型7.88万-11.88万,你想了解7.88万这款车,4S店往往会告诉你这款车没货,然后会推荐你看中配乃至更高配车型。
这其实是厂家的价格策略或者说营销套路,搞个低价的乞丐版作为噱头,提升性价比,提升关注度,为的是吸引客户,提高进店量。但其实往往这款车并不生产,或者说订单式生产;销售经理一般也不会推荐这款车,因为这款车即使有货,那厂家给的销售*也少,没啥利润。
六、各大营销奖项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厂家获得XXXX奖项,某个厂家又获得XX赛事冠军……尤其是每年315期间,或者岁末年初,这类奖项特别多。
除了少数是公允且客观评选的奖项外,其实大多是厂商与媒体或机构之间的利益交换。比如315期间,有些媒体就会喜欢丢个合作案给车企,动不动几十上百万,意思你懂的。年底了,媒体一般也会丢个合作案出来;或者送个奖项给年内有合作的车企,所谓的答谢。当然了,对于车企来说,有些奖项是交保护费,有些也是基于传播需要。反正大多数消费者也不知道这奖项是怎么回事,可能会觉得这车企或者车型应该蛮不错的。
七、踩车门、车顶承压等营销噱头
基于营销需要,有些车企喜欢搞些营销噱头,收取智商税,反正多数老百姓也不懂。比如大众就特别喜欢玩踩车门,以证明我德系品质多么多么厉害。
但这其实是国标要求的,基本所有车型都能做到。另外很多车企也喜欢做车顶静态承压测试,车顶承重XX吨之类,但这其实也是有国标要求的;当然了,承压越大,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车子的刚性和结构强度越好。
小结:以上大多属于行业潜规则和套路,车企身在其中,有时候不玩都不行。当然了,玩概念和噱头只能得意一时,汽车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力说话。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