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奸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2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8
都是,他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奸诈,人都是有好有坏的。
曹操的多重性格,认为性格复杂的曹操是一个肚量很大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这体现了曹操的大气和本色,但是据史*载曹操在小时候游手好闲,喜欢胡作非为,这样的人长大了为什么会有出息?曹操又为什么被称作奸雄?对于曹操是乱世奸雄的说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分析和评价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讲曹操,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卓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么两句,“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呢?“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属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太不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了,他就想了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了,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什么好玩的了,那个时候确实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大喊一声:“有贼呀!”,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这个袁绍笨一点儿,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唉呀,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就是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舞着戟,一边舞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既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了。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象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儿不正当手段,*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曹操听了这句话以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曹操是否认可奸雄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它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称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想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也就是曹操是做能臣还是作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是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哈哈哈….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啊,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作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很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史书上讲到的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但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地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是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续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大气的人,他虽然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质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种英雄气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气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人是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唯一的嗜好就是女人,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辉诤酢H绻皇钦娇帷⒉皇翘致凼裁次侍狻⒉皇巧铣⒉皇抢褚切曰疃团笥衙且黄鸪苑梗呛芩姹愕模邓敌πΑ⒖嫘Α⑺刀巫樱狄桓龊眯Φ幕埃懿俟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领军队和敌人正面交锋。决战前夕对方听说是曹操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挤,混乱不堪。曹操打马上前,一个人骑着马,“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是个人呐!跟你们一样啊,没什么两样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儿什么吧,告诉你,我比你们多一点儿智慧”。非常精彩,大实话!是,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脚,但是我多智慧,很可爱吧?
那么朋友之间的曹操就更可爱了,我们知道使曹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最先给予曹操极高评价的,就是那位太尉桥玄,桥玄死了以后呢,曹操曾经去祭奠他,曹操路过他的坟前的时候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使用了太牢的标准,太牢的祭祀仪式至少要用一头牛,然后发表一篇祭文、悼词,曹操的悼词怎么说呢?说桥公啊,我来看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老人家当年和我约定,说将来我路过您的坟前的时候如果不拿一只鸡、一壶酒,来祭拜祭拜的话,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这是你老人家当年跟我的约定吧,今天我带着太牢来祭典您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说有这样的悼词吗?这也就是曹操写得出来,这个是曹操的性格所使然,也是当时的风尚所使然,当时的风尚,鲁迅先生有个说法叫“尚通脱”,就是大家都很开朗。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这样的,曹丕有个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这个时候已经就是*人了,虽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经是*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将,他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当时文联作协的人一起去给王粲送行,开追悼会,当然是曹丕出来致悼词了,曹丕怎么致悼词呢?曹丕说咱也别说什么套话、官话、屁话了,王粲这个人呢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都学一声驴叫,结果王粲的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追悼会就开完了,非常可爱啊!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呢-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儿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纲领,那是一点儿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士人,所以呢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唉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卓遭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既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儿了,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一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子上坐着!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有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至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以便我的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够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这个我让出去。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也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儿,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儿一点儿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的大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利、我的实惠我一点儿也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呐?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儿了,只好不吭气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天**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的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曹操是一个大英雄
演义和正史是不一样的,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奸臣,后是是奸雄,不是什么好人。
三国时期,一方霸主曹操立魏国为晋国成立打下了基础,曹操一生爱人才,许褚、典韦、贾诩、郭嘉
、庞德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就连关羽也曾经归顺于他,他曾经刺董卓、战官渡、灭袁术无一事不证明
他眼光长远胆识过人。可惜世人却称曹操为奸雄、枭雄。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前四史,而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大量民间传说积累的素材基础上撰写的《三国志演义》,又与《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但仔细分析,《三国志》中即有文学“演义”的笔法,而《三国志演义》小说又带有“七分实,三分虚”的“史传”色彩。另外,有些“史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是裴松之的注中写到的。以我从到文学馆来“纵论三国”的学者身上获知的学问,仅简单举例,《三国志演义》第30回写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他看出袁绍无谋且*,遂在捉住曹操派出催运粮草的信使以后悄然投奔曹营
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 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起义军.初平元年(190), 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与 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互相攻战,实力逐渐壮大.建 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拜 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 治优势.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此后即逐步 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 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 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建安十八 年,封魏公,二十一年,进封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 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都是放屁!!!!!!!!!!不是复制资料就是吓答,都是放屁!!平乱世,结束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曹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他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用这种方式让人唾骂。
可我认为,汉朝已经*,取而代之有何不可!能者居之!按历史来说曹操是乱世英雄,治世枭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是英雄,不是奸雄!!!!!!
别被《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欺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8
都是,他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奸诈,人都是有好有坏的。
曹操的多重性格,认为性格复杂的曹操是一个肚量很大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这体现了曹操的大气和本色,但是据史*载曹操在小时候游手好闲,喜欢胡作非为,这样的人长大了为什么会有出息?曹操又为什么被称作奸雄?对于曹操是乱世奸雄的说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分析和评价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讲曹操,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卓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么两句,“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呢?“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属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太不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了,他就想了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了,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什么好玩的了,那个时候确实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大喊一声:“有贼呀!”,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这个袁绍笨一点儿,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唉呀,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就是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舞着戟,一边舞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既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了。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象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儿不正当手段,*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曹操听了这句话以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曹操是否认可奸雄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它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称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想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也就是曹操是做能臣还是作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是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哈哈哈….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啊,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作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很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史书上讲到的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但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地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是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续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大气的人,他虽然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质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种英雄气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气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人是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唯一的嗜好就是女人,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辉诤酢H绻皇钦娇帷⒉皇翘致凼裁次侍狻⒉皇巧铣⒉皇抢褚切曰疃团笥衙且黄鸪苑梗呛芩姹愕模邓敌πΑ⒖嫘Α⑺刀巫樱狄桓龊眯Φ幕埃懿俟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领军队和敌人正面交锋。决战前夕对方听说是曹操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挤,混乱不堪。曹操打马上前,一个人骑着马,“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是个人呐!跟你们一样啊,没什么两样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儿什么吧,告诉你,我比你们多一点儿智慧”。非常精彩,大实话!是,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脚,但是我多智慧,很可爱吧?
那么朋友之间的曹操就更可爱了,我们知道使曹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最先给予曹操极高评价的,就是那位太尉桥玄,桥玄死了以后呢,曹操曾经去祭奠他,曹操路过他的坟前的时候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使用了太牢的标准,太牢的祭祀仪式至少要用一头牛,然后发表一篇祭文、悼词,曹操的悼词怎么说呢?说桥公啊,我来看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老人家当年和我约定,说将来我路过您的坟前的时候如果不拿一只鸡、一壶酒,来祭拜祭拜的话,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这是你老人家当年跟我的约定吧,今天我带着太牢来祭典您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说有这样的悼词吗?这也就是曹操写得出来,这个是曹操的性格所使然,也是当时的风尚所使然,当时的风尚,鲁迅先生有个说法叫“尚通脱”,就是大家都很开朗。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这样的,曹丕有个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这个时候已经就是*人了,虽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经是*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将,他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当时文联作协的人一起去给王粲送行,开追悼会,当然是曹丕出来致悼词了,曹丕怎么致悼词呢?曹丕说咱也别说什么套话、官话、屁话了,王粲这个人呢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都学一声驴叫,结果王粲的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追悼会就开完了,非常可爱啊!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呢-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儿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纲领,那是一点儿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士人,所以呢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唉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卓遭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既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儿了,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一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子上坐着!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有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至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以便我的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够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这个我让出去。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也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儿,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儿一点儿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的大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利、我的实惠我一点儿也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呐?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儿了,只好不吭气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天**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的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曹操是一个大英雄
演义和正史是不一样的,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奸臣,后是是奸雄,不是什么好人。
三国时期,一方霸主曹操立魏国为晋国成立打下了基础,曹操一生爱人才,许褚、典韦、贾诩、郭嘉
、庞德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就连关羽也曾经归顺于他,他曾经刺董卓、战官渡、灭袁术无一事不证明
他眼光长远胆识过人。可惜世人却称曹操为奸雄、枭雄。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前四史,而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大量民间传说积累的素材基础上撰写的《三国志演义》,又与《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但仔细分析,《三国志》中即有文学“演义”的笔法,而《三国志演义》小说又带有“七分实,三分虚”的“史传”色彩。另外,有些“史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是裴松之的注中写到的。以我从到文学馆来“纵论三国”的学者身上获知的学问,仅简单举例,《三国志演义》第30回写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他看出袁绍无谋且*,遂在捉住曹操派出催运粮草的信使以后悄然投奔曹营
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 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起义军.初平元年(190), 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与 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互相攻战,实力逐渐壮大.建 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拜 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 治优势.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此后即逐步 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 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 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建安十八 年,封魏公,二十一年,进封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 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都是放屁!!!!!!!!!!不是复制资料就是吓答,都是放屁!!平乱世,结束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曹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他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用这种方式让人唾骂。
可我认为,汉朝已经*,取而代之有何不可!能者居之!按历史来说曹操是乱世英雄,治世枭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是英雄,不是奸雄!!!!!!
别被《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欺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8
都是,他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奸诈,人都是有好有坏的。
曹操的多重性格,认为性格复杂的曹操是一个肚量很大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这体现了曹操的大气和本色,但是据史*载曹操在小时候游手好闲,喜欢胡作非为,这样的人长大了为什么会有出息?曹操又为什么被称作奸雄?对于曹操是乱世奸雄的说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分析和评价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讲曹操,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卓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么两句,“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呢?“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属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太不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了,他就想了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了,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什么好玩的了,那个时候确实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大喊一声:“有贼呀!”,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这个袁绍笨一点儿,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唉呀,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就是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舞着戟,一边舞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既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了。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象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儿不正当手段,*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曹操听了这句话以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曹操是否认可奸雄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它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称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想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也就是曹操是做能臣还是作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是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哈哈哈….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啊,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作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很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史书上讲到的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但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地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是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续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大气的人,他虽然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质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种英雄气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气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人是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唯一的嗜好就是女人,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辉诤酢H绻皇钦娇帷⒉皇翘致凼裁次侍狻⒉皇巧铣⒉皇抢褚切曰疃团笥衙且黄鸪苑梗呛芩姹愕模邓敌πΑ⒖嫘Α⑺刀巫樱狄桓龊眯Φ幕埃懿俟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领军队和敌人正面交锋。决战前夕对方听说是曹操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挤,混乱不堪。曹操打马上前,一个人骑着马,“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是个人呐!跟你们一样啊,没什么两样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儿什么吧,告诉你,我比你们多一点儿智慧”。非常精彩,大实话!是,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脚,但是我多智慧,很可爱吧?
那么朋友之间的曹操就更可爱了,我们知道使曹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最先给予曹操极高评价的,就是那位太尉桥玄,桥玄死了以后呢,曹操曾经去祭奠他,曹操路过他的坟前的时候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使用了太牢的标准,太牢的祭祀仪式至少要用一头牛,然后发表一篇祭文、悼词,曹操的悼词怎么说呢?说桥公啊,我来看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老人家当年和我约定,说将来我路过您的坟前的时候如果不拿一只鸡、一壶酒,来祭拜祭拜的话,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这是你老人家当年跟我的约定吧,今天我带着太牢来祭典您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说有这样的悼词吗?这也就是曹操写得出来,这个是曹操的性格所使然,也是当时的风尚所使然,当时的风尚,鲁迅先生有个说法叫“尚通脱”,就是大家都很开朗。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这样的,曹丕有个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这个时候已经就是*人了,虽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经是*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将,他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当时文联作协的人一起去给王粲送行,开追悼会,当然是曹丕出来致悼词了,曹丕怎么致悼词呢?曹丕说咱也别说什么套话、官话、屁话了,王粲这个人呢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都学一声驴叫,结果王粲的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追悼会就开完了,非常可爱啊!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呢-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儿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纲领,那是一点儿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士人,所以呢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唉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卓遭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既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儿了,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一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子上坐着!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有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至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以便我的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够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这个我让出去。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也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儿,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儿一点儿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的大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利、我的实惠我一点儿也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呐?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儿了,只好不吭气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天**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的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8
都是,他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奸诈,人都是有好有坏的。
曹操的多重性格,认为性格复杂的曹操是一个肚量很大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这体现了曹操的大气和本色,但是据史*载曹操在小时候游手好闲,喜欢胡作非为,这样的人长大了为什么会有出息?曹操又为什么被称作奸雄?对于曹操是乱世奸雄的说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分析和评价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讲曹操,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卓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腾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么两句,“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呢?“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属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太不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了,他就想了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了,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什么好玩的了,那个时候确实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大喊一声:“有贼呀!”,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这个袁绍笨一点儿,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唉呀,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就是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曹操鬼点子多、调皮捣蛋、不讨人喜欢、也不被人重视,但曹操在青年时期却受到当时最高军事长官的另眼相看,而且还得到另一个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竟然流传千古,那么这个著名人物是谁?他到底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舞着戟,一边舞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既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了。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象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儿不正当手段,*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曹操听了这句话以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曹操是否认可奸雄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它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称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想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也就是曹操是做能臣还是作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是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哈哈哈….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啊,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作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很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史书上讲到的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但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地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是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续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大气的人,他虽然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但他身上的奸和雄,更本质的是雄,在他身上自有一种英雄气概,而曹操除了英雄气概以外,他的性格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生活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人是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唯一的嗜好就是女人,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辉诤酢H绻皇钦娇帷⒉皇翘致凼裁次侍狻⒉皇巧铣⒉皇抢褚切曰疃团笥衙且黄鸪苑梗呛芩姹愕模邓敌πΑ⒖嫘Α⑺刀巫樱狄桓龊眯Φ幕埃懿俟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领军队和敌人正面交锋。决战前夕对方听说是曹操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挤,混乱不堪。曹操打马上前,一个人骑着马,“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是个人呐!跟你们一样啊,没什么两样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儿什么吧,告诉你,我比你们多一点儿智慧”。非常精彩,大实话!是,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脚,但是我多智慧,很可爱吧?
那么朋友之间的曹操就更可爱了,我们知道使曹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最先给予曹操极高评价的,就是那位太尉桥玄,桥玄死了以后呢,曹操曾经去祭奠他,曹操路过他的坟前的时候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使用了太牢的标准,太牢的祭祀仪式至少要用一头牛,然后发表一篇祭文、悼词,曹操的悼词怎么说呢?说桥公啊,我来看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老人家当年和我约定,说将来我路过您的坟前的时候如果不拿一只鸡、一壶酒,来祭拜祭拜的话,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这是你老人家当年跟我的约定吧,今天我带着太牢来祭典您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说有这样的悼词吗?这也就是曹操写得出来,这个是曹操的性格所使然,也是当时的风尚所使然,当时的风尚,鲁迅先生有个说法叫“尚通脱”,就是大家都很开朗。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这样的,曹丕有个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这个时候已经就是*人了,虽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经是*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将,他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当时文联作协的人一起去给王粲送行,开追悼会,当然是曹丕出来致悼词了,曹丕怎么致悼词呢?曹丕说咱也别说什么套话、官话、屁话了,王粲这个人呢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都学一声驴叫,结果王粲的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追悼会就开完了,非常可爱啊!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呢-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儿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纲领,那是一点儿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士人,所以呢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唉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卓遭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既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儿了,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一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子上坐着!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有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至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以便我的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够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这个我让出去。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也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儿,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儿一点儿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的大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利、我的实惠我一点儿也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呐?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儿了,只好不吭气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天**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的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曹操是一个大英雄
演义和正史是不一样的,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奸臣,后是是奸雄,不是什么好人。
三国时期,一方霸主曹操立魏国为晋国成立打下了基础,曹操一生爱人才,许褚、典韦、贾诩、郭嘉
、庞德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就连关羽也曾经归顺于他,他曾经刺董卓、战官渡、灭袁术无一事不证明
他眼光长远胆识过人。可惜世人却称曹操为奸雄、枭雄。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前四史,而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大量民间传说积累的素材基础上撰写的《三国志演义》,又与《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但仔细分析,《三国志》中即有文学“演义”的笔法,而《三国志演义》小说又带有“七分实,三分虚”的“史传”色彩。另外,有些“史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是裴松之的注中写到的。以我从到文学馆来“纵论三国”的学者身上获知的学问,仅简单举例,《三国志演义》第30回写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他看出袁绍无谋且*,遂在捉住曹操派出催运粮草的信使以后悄然投奔曹营
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 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起义军.初平元年(190), 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与 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互相攻战,实力逐渐壮大.建 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拜 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 治优势.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此后即逐步 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 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 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建安十八 年,封魏公,二十一年,进封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 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都是放屁!!!!!!!!!!不是复制资料就是吓答,都是放屁!!平乱世,结束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曹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他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用这种方式让人唾骂。
可我认为,汉朝已经*,取而代之有何不可!能者居之!按历史来说曹操是乱世英雄,治世枭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是英雄,不是奸雄!!!!!!
别被《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欺骗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 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 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9
曹操是一个大英雄
演义和正史是不一样的,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奸臣,后是是奸雄,不是什么好人。
三国时期,一方霸主曹操立魏国为晋国成立打下了基础,曹操一生爱人才,许褚、典韦、贾诩、郭嘉
、庞德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就连关羽也曾经归顺于他,他曾经刺董卓、战官渡、灭袁术无一事不证明
他眼光长远胆识过人。可惜世人却称曹操为奸雄、枭雄。
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前四史,而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大量民间传说积累的素材基础上撰写的《三国志演义》,又与《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但仔细分析,《三国志》中即有文学“演义”的笔法,而《三国志演义》小说又带有“七分实,三分虚”的“史传”色彩。另外,有些“史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到,是裴松之的注中写到的。以我从到文学馆来“纵论三国”的学者身上获知的学问,仅简单举例,《三国志演义》第30回写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但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他看出袁绍无谋且*,遂在捉住曹操派出催运粮草的信使以后悄然投奔曹营
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 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起义军.初平元年(190), 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与 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互相攻战,实力逐渐壮大.建 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拜 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 治优势.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此后即逐步 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 的战乱.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 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建安十八 年,封魏公,二十一年,进封魏王.二十五年正月,病 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都是放屁!!!!!!!!!!不是复制资料就是吓答,都是放屁!!平乱世,结束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曹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他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用这种方式让人唾骂。
可我认为,汉朝已经*,取而代之有何不可!能者居之!按历史来说曹操是乱世英雄,治世枭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10
是英雄,不是奸雄!!!!!!
别被《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