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1:23
对于子君来说,她认为爱情即是归宿,是实在的,始终沉浸于回味涓生求爱的场景中,她的精神需求止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1:23
“纠缠如毒蛇 执着如怨鬼” 看到鲁迅先生对爱情这十字箴言后,第一个联想到的是裘千尺,李莫愁……杨丽娟 毒蛇怨鬼是恶毒了些,然而再读读,又是一幅义无反顾的感人画面,此时联想的就是可爱的林黛玉,赵敏了 今天重读了鲁迅《伤逝》。所谓重读,也近似于第一次读,同一篇文章隔上若干年再度见解总会大大不同。 鲁迅的文章中学时候大家都要背诵的,随便想想脑海里一大把, 真正的勇士,闰土的项圈,茴字的四种写法,福建野生的芦荟,书桌上刻上早字,人血馒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伤逝》讲的是爱情,(刚才看一书评又说是对周作人的“悼弟诗”),这并未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文章却有个类似以上所列的名句: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但觉得这不是文章重点,傍晚的时间反复的把这文章看了若干遍,每次读,总有好像读到过又好像没读到的地方,好烦,最恨这类“散文似的人”。 刚开始,觉得子君有点许广平的形象在内,鲁迅从他们的同居生活中感到对爱情的疑惑,相处久了,发觉最早爱的那个坚毅果敢有见解的女人沾上了柴米油盐的琐碎,显得不那么smart了。 后来再看看第一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所以又觉得这是在忏悔的,是在同居久了,爱情渐淡的时候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矛盾的思考。事实上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那么鲁迅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考虑鲁迅对女性的态度。鲁迅作品中的祥林嫂啊,豆腐西施啊都是很悲苦的,他对那时期的女性是同情的,比如他对原配的态度。然而读《我之贞烈观》后,总体感觉鲁迅对女性是同情且尊重的。 通常对子君这个形象的解释是知识女性丧失了家庭中的money权利,所以没法彻底实现妇女解放*等等,说是也是表达的对旧时代知识女性的同情。然而在下觉得此言差矣,这是教科书式的理解。 个人觉得《伤逝》里对子君不是同情,是愧疚。不是讽刺知识女性,而是讽刺某些怯懦的男性知识分子。 鲁迅先生说到家里的那女人“独自负着空虚的重担”,而自己却“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剧情是男主角畅想在追求理想抱负的精神世界里,把照料生活的负担给了女人,而男主角又挣不到钱,很失意,转脸看看家里为了他变成黄脸婆的女人,就更爱不起来了。而女人最后回娘家了,心里想说我辛辛苦苦为了你才变成这样,青春美貌才华都渐渐没了,你不仅不能养家,连我养的鸡都吃了,狗也扔了,还看不起我,不爱我,我图什么?回了娘家后越想越不值,就死了。 《伤逝》的意思是,你爱当年朝气蓬勃的她,也该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去爱如今这个年华老去的她。既然作为男人你可以单膝下跪的去求她和你同居,那么请你有承受生活压力和变故的能力。没有钱可以努力赚,但男人生活的窘迫,还冷淡一直陪着他受苦的女人,就很恶劣。最后女人觉得爱都没了,我跟你过干嘛,就走了,此男还摆出一副释然又惆怅的样子。后来这女人死了,男主角惭悔。 我只能对男主角说,她还不是你害死的?身为男人你真卑劣!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1:24
两个人仅仅相爱是不够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1:24
单纯而美好,只是在现实中分崩离析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1:25
我觉得是过于情感化了吧,把当时的社会想得过于单纯,把婚后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以至于最后落得一个凄惨下场,当然当时的乱世也起了一定负面影响,平民百姓只有任人鱼肉的份,哪有什么幻想的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