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我的童年影子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8 21: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8 16:10
1.《山海经》影响了鲁迅一生的志趣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名扬天下的文学家、思想家、*家。其实,他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也不容小觑。现代版画大师赵延年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
鲁迅曾一直致力于国外版画的引进和推介,他不光举办版画展览,还于1931年亲自在上海开展木刻讲习会,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研究版画的文艺团体应运而生。
鲁迅深刻意识到版画的思想如果能走在文学的前面,反而能刺激文学形式的创新,所以他把这种创新运用在文学插图和书籍装帧上,设计过很多作品,其中也包括中华*的国徽,他还受蔡元培之邀设计过北京大学的校徽,并沿用至今。
那么,他的绘画兴趣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了。阿长就是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她没有什么文化,甚至连姓什么也没人知道,睡相也不大好,背地里还喜欢说人长短,鲁迅说实在不大佩服她。
阿长除了照顾鲁迅的生活起居,还教会鲁迅许多规矩和道理,偶尔也会让鲁迅对他生发空前的敬意。但最让鲁迅难以忘怀的是,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阿长却能够做成功,只因阿长非常在乎鲁迅的小小心愿。
鲁迅曾在一个远房的叔祖家里读过一些图画书,甚是喜爱。然后这个叔祖跟鲁迅说,我曾经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可惜现在不知道在哪里了。
鲁迅听得心*,很想看这样的图画书,但不好意思让叔祖去寻找,问了很多大人,没有谁肯真实地回答他,自己有点压岁钱却也没机会去买。这《山海经》一直让鲁迅念念不忘,无意间跟阿长提起,可阿长连字都不认识,告诉她又能怎样。谁知道阿长却放在了心上。有一次阿长告假回老家,一回来便像变戏法一样就将一包书递给鲁迅。
"哥,有画的三哼经(山海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鲁迅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4本小小的书,鲁迅说,这4本书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从那以后鲁迅就开始疯狂搜集有绘图的书,既有石印的,也有木刻的。再后来鲁迅被送到私塾去读书,先生在上面入神地读书,鲁迅在下面偷偷地画画。他用一种薄而透明的"荆川纸",蒙在小说的人物画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书读得多了,画的画也多了起来,光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白描人物像就有一大本。
被鲁迅奉为宝书的《山海经》为鲁迅打开了艺术的大门,激发了他绘画的天赋和才华,甚至成就了鲁迅一生的志趣。那些在私塾里画小人的时光和呵护他小小心愿的长妈妈也成为记忆里的永恒。
2.《二十四孝图》成了鲁迅童年的心理阴影
少年的鲁迅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图画书,但当时的时代可供孩子看的画本实在是太少,且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当时所谓"引导青年进步的前辈" 禁止、呵斥,甚至打手心。
好在私塾以外禁令就比较宽,所以鲁迅堂而皇之地读了家里一些家藏的老图画书,但是那些书并非鲁迅所专有。直到一位长辈赠给他一本《二十四孝图》,终于为他一人所独有,所以鲁迅高兴极了。
《二十四孝图》是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记录了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配了图,即使不识字,只要一看图画也能讲出一段故事。但是鲁迅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当他请人讲完了24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有的故事不光让年少的鲁迅不理解,而且反感甚至是恐惧。
比如"老莱娱亲"这个故事,老莱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手拿拨浪鼓,假装跌倒,如婴儿般啼哭,取悦双亲。鲁迅说这是以肉麻当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郭巨埋儿"这则故事则给年少的鲁迅心里留下了阴影。郭巨家里贫穷,有个儿子三岁,郭巨的母亲为了将食物多分一些给孙子,就自己少吃一点,郭巨担心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所以就要将儿子活埋了。
小鲁迅看了这个故事后,很害怕听到他的父母愁穷,也害怕见到他白发的祖母,总觉得祖母和他是不共戴天的,至少也是一个对他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长大后这个印象慢慢淡去了,但总有些遗留,一直到祖母去世。这些亲身经历对鲁迅日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多影响。
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从事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工作,即便后来离开教育岗位从事文学创作,他也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并写下了《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儿童教育专论。郭沫若曾赞扬鲁迅先生是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
鲁迅对旧中国使用的儿童读物深恶痛绝,他竭力反对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毒害,会使儿童成为呆滞的木偶人。他儿时读过的《鉴略》《二十四孝图》都成为抨击的对象。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几天人教版教材插画事件,孩子们每天用的数学书上竟然配了大量不合时宜、丑陋怪异的人物插画,让所有家长不寒而栗。孩子的读物关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任何时代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原则,是底线。
一本《二十四孝图》可以让年少的鲁迅委实感到害怕,谁又敢想象一本不好的教材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的呐喊似乎依旧在耳畔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