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8 10: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9 07:04
如果有人问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现在就让我来做个简单的人物介绍吧。 诸葛亮,蜀国丞相兼军师,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琅伢阳都人,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自号“卧龙先生”。而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给人的印象给定格了,哪二十四个字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从这二十四个字来看,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 做完人物简介,那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近诸葛亮吧!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处出茅庐的第一功。
诸葛亮还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万支箭杀诸葛亮,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之后周瑜又多次设计要害诸葛亮,可都被其一一躲过。
在周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诸葛亮又在七星坛借来东风,从而有了火烧赤壁的一段佳话,随后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刘禅即位,朝廷事务皆听于诸葛亮裁决。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伐南蛮,以刚柔相济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获,终将其降伏。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北伐,欲恢复中原,六出祁山,收降姜维,但终因缺乏良将而失败,又因错用马谡,失却街亭,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等。期间又摆下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等。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在五丈原卧病吐血,将平生所学及所著书二十四篇等授于姜维。又唤马岱入帐,授于*魏延的密计。
最后诸葛亮病死军中,享年五十四岁。其实也有这么一段话把诸葛亮的一生所为说得淋漓尽致。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智绝,二为忠贞。
现在就让我们来共享一下《三国演义中》书中人物评价诸葛亮的原文,来见证他的人物性格吧。一、隆中对(38回)“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二、博望坡首功(38)忽报曹操差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玄德请孔明商议。
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
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
”却说夏侯敦与于禁等引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作前队,其余尽护粮车而行。敦令于禁、李典押住阵脚,亲自出马阵前。
遥望军马来到,敦忽然大笑。遂自纵马向前。
赵云出马。敦骂曰:“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耳!”云大怒,纵马来战。
两马相交,不数合,云诈败而走。夏侯敦从后追赶。
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不数合又走。
韩浩拍马向前谏曰:“赵云诱敌,恐有埋伏。”敦曰:“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遂不。
优点: 一、博学多思。
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 二、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
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 三、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 四、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
五、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 六、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如七擒七纵。
缺点: 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Z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送点提示:用我们阿汤哥的话说就是——评价一个人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要知道他好的地方,也要知道他不好的地方,不能单单从一个方面去说。
八阵图·刘禹锡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提起诸葛亮,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历代的诗人和民间都有很多精彩的诗句和对联来描述其不凡的业绩。
过去有这样一幅对联概观诸葛亮平生业绩,倒是非常传神。也是历来神化了的观点。当时的上联出来后,很久无人对出,几成“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早年游三峡的时候逛白帝城,那有个托孤堂,里面就有这样的一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刘备头上缠着绷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儿子,床的旁边站列着诸葛亮和一班大臣。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行将就木的他担心蜀国的未来和儿子们的安危,也怕孔明夺位,就故意试探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的话,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实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诗圣杜甫有一首五绝描绘诸葛亮和此时情形很恰当: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这首诗前两句极言诸葛亮之功名,后两句所说兵败东吴,遂成千古遗恨。此时,三国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国再也无所作为。只能修养生息,以待天时。
看三国每每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总觉得沉闷和伤感,特别是以弱小的蜀国去攻打强大的魏国实在是勉强而为。蜀中大将魏延几次劝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没有考虑,我虽然不懂兵法,可也觉得如果老是兵败的话,应该考虑变换另一种策略。
??
再看现代人的观点:《武侯叹》/徐文华
??
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
??
初看此诗有点别扭,细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它很新颖,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汉家正统和历来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是《武侯叹》的作者却很清醒,他提出的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何尝不是带点悲 *** 彩?过去的那种为主尽忠、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可以说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体现。
真正怜惜诸葛亮的是杜甫,他还有两首七律写诸葛亮的,对其评价极高。
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让后人留下多少叹息!假如诸葛亮跟从曹操,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那时的中国早就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