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德国的教育制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4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8
德国小学有1-4年级,小学生10岁时毕业,家长、老师决定上哪类中学
德国中学种类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种。我上过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简单的,学生16岁(10年级)就毕业,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没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继续学习。当然理论上Hauptschule毕业生是可以考进Gymnasium的,但由于Gymnasium课程比Hauptschule难许多,所以基本没人会去想这条路。
Gymnasium是最难的,只有这儿的毕业生才可以申请大学(18岁毕业,13年级)当然上什么大学,什么系是得看你的毕业考成绩的(相当于国内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下午上课(因为德国中学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选修)。至于3外(正常学校有德语、英语)基本属于选修,一般从7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一门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学校而异)到11年级之后就可以不再学3外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
拉丁语并不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你想学生物活化学,最好学一下,大学招人时会优先考虑。
至于课表,我总计了一下(Gymnasium的)
德语
数学
英语
化学
物理
生物
* 或 信息
宗教 或 哲学(宗教还分天主教和新教)
3外(11年级以后可以不学)
美术 或 音乐
地理
历史
体育
AG
由于我只上过这两所学校,其他的并不清楚所以不作评价!
总的来说我觉得德国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在10岁时就把人分成369等,很不好。虽然有点因材施教的意味,但判断但在10岁就决定今后的路(能否上大学,干什么职业,甚至人品如何)是不是有点太早了?比如这次狂欢节放假,Gymnasium就比法定假期多放一天(这似乎已成惯例)但Hauptschule就不行,理有是Hauptschule的学生品质差,放假会到处乱喝酒,扰乱社会治安。这点我很不认同,因为这两所学校的人我都接触过,我觉得Hauptschule里的人的品质并不比Gymnasium的差,有些方面还胜过Gymnasium的,但Gymnasium的人就是觉得他们是天之骄子,看不起Hauptschule的学生。这太不公平了。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画画,想当设计师,但不行,因为10岁那年别人认为他就是一当蓝领的料,所以没送他进Gymnasium,上不了大学,他就没有资格去考设计,只能当建筑工人了。可能这种*是可以降低失业率,保证360行,行行有人干,但职业歧视也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我觉得,可以分不同类的学校,可以在中学阶段就决定你的将来,但可不可以晚一点?最好在14岁左右,让学生成熟了以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再参考老师、家长的意见,决定。而不像现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毕竟,大器晚成的人还是不少的。有人问我;作为局外人对德国教育制度怎么看?我的回答就一个词;Scheiß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8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9
高中生是参加abitur来进入大学的,只有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
平时的科目有
宗教或伦理学,
德语,
拉丁语(有些州有,但是如果要选文,比如历史专业的话,一定要学这个)
地理,
历史,
社会,
外语(一般是英语)
第二外语(是可以选的一般选西班牙或法语)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音乐,
造型艺术,
体育,
你看下这篇文章,挺详细的,我就不多说了..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9
德国的教育*之所以被我认为很好,就在于他在高中这个阶段就能知道你能不能进入大学,这样那些不能进入大学的也都能早点做准备
德国只有高中时候进入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其他学校的学生就能早早学其他的一门手艺,这样有助于失业率的降低,虽然德国的失业率还是很高,但如果他们教育*不这样的话,失业率会更高~
俺们 什么时候也应该改成这样的*的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8
德国小学有1-4年级,小学生10岁时毕业,家长、老师决定上哪类中学
德国中学种类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种。我上过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简单的,学生16岁(10年级)就毕业,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没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继续学习。当然理论上Hauptschule毕业生是可以考进Gymnasium的,但由于Gymnasium课程比Hauptschule难许多,所以基本没人会去想这条路。
Gymnasium是最难的,只有这儿的毕业生才可以申请大学(18岁毕业,13年级)当然上什么大学,什么系是得看你的毕业考成绩的(相当于国内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下午上课(因为德国中学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选修)。至于3外(正常学校有德语、英语)基本属于选修,一般从7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一门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学校而异)到11年级之后就可以不再学3外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
拉丁语并不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你想学生物活化学,最好学一下,大学招人时会优先考虑。
至于课表,我总计了一下(Gymnasium的)
德语
数学
英语
化学
物理
生物
* 或 信息
宗教 或 哲学(宗教还分天主教和新教)
3外(11年级以后可以不学)
美术 或 音乐
地理
历史
体育
AG
由于我只上过这两所学校,其他的并不清楚所以不作评价!
总的来说我觉得德国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在10岁时就把人分成369等,很不好。虽然有点因材施教的意味,但判断但在10岁就决定今后的路(能否上大学,干什么职业,甚至人品如何)是不是有点太早了?比如这次狂欢节放假,Gymnasium就比法定假期多放一天(这似乎已成惯例)但Hauptschule就不行,理有是Hauptschule的学生品质差,放假会到处乱喝酒,扰乱社会治安。这点我很不认同,因为这两所学校的人我都接触过,我觉得Hauptschule里的人的品质并不比Gymnasium的差,有些方面还胜过Gymnasium的,但Gymnasium的人就是觉得他们是天之骄子,看不起Hauptschule的学生。这太不公平了。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画画,想当设计师,但不行,因为10岁那年别人认为他就是一当蓝领的料,所以没送他进Gymnasium,上不了大学,他就没有资格去考设计,只能当建筑工人了。可能这种*是可以降低失业率,保证360行,行行有人干,但职业歧视也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我觉得,可以分不同类的学校,可以在中学阶段就决定你的将来,但可不可以晚一点?最好在14岁左右,让学生成熟了以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再参考老师、家长的意见,决定。而不像现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毕竟,大器晚成的人还是不少的。有人问我;作为局外人对德国教育制度怎么看?我的回答就一个词;Scheiß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8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9
高中生是参加abitur来进入大学的,只有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
平时的科目有
宗教或伦理学,
德语,
拉丁语(有些州有,但是如果要选文,比如历史专业的话,一定要学这个)
地理,
历史,
社会,
外语(一般是英语)
第二外语(是可以选的一般选西班牙或法语)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音乐,
造型艺术,
体育,
你看下这篇文章,挺详细的,我就不多说了..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9
德国的教育*之所以被我认为很好,就在于他在高中这个阶段就能知道你能不能进入大学,这样那些不能进入大学的也都能早点做准备
德国只有高中时候进入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其他学校的学生就能早早学其他的一门手艺,这样有助于失业率的降低,虽然德国的失业率还是很高,但如果他们教育*不这样的话,失业率会更高~
俺们 什么时候也应该改成这样的*的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9:55
德国小学有1-4年级,小学生10岁时毕业,家长、老师决定上哪类中学
德国中学种类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种。我上过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简单的,学生16岁(10年级)就毕业,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没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继续学习。当然理论上Hauptschule毕业生是可以考进Gymnasium的,但由于Gymnasium课程比Hauptschule难许多,所以基本没人会去想这条路。
Gymnasium是最难的,只有这儿的毕业生才可以申请大学(18岁毕业,13年级)当然上什么大学,什么系是得看你的毕业考成绩的(相当于国内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下午上课(因为德国中学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选修)。至于3外(正常学校有德语、英语)基本属于选修,一般从7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一门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学校而异)到11年级之后就可以不再学3外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
拉丁语并不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你想学生物活化学,最好学一下,大学招人时会优先考虑。
至于课表,我总计了一下(Gymnasium的)
德语
数学
英语
化学
物理
生物
* 或 信息
宗教 或 哲学(宗教还分天主教和新教)
3外(11年级以后可以不学)
美术 或 音乐
地理
历史
体育
AG
由于我只上过这两所学校,其他的并不清楚所以不作评价!
总的来说我觉得德国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在10岁时就把人分成369等,很不好。虽然有点因材施教的意味,但判断但在10岁就决定今后的路(能否上大学,干什么职业,甚至人品如何)是不是有点太早了?比如这次狂欢节放假,Gymnasium就比法定假期多放一天(这似乎已成惯例)但Hauptschule就不行,理有是Hauptschule的学生品质差,放假会到处乱喝酒,扰乱社会治安。这点我很不认同,因为这两所学校的人我都接触过,我觉得Hauptschule里的人的品质并不比Gymnasium的差,有些方面还胜过Gymnasium的,但Gymnasium的人就是觉得他们是天之骄子,看不起Hauptschule的学生。这太不公平了。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画画,想当设计师,但不行,因为10岁那年别人认为他就是一当蓝领的料,所以没送他进Gymnasium,上不了大学,他就没有资格去考设计,只能当建筑工人了。可能这种*是可以降低失业率,保证360行,行行有人干,但职业歧视也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我觉得,可以分不同类的学校,可以在中学阶段就决定你的将来,但可不可以晚一点?最好在14岁左右,让学生成熟了以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再参考老师、家长的意见,决定。而不像现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毕竟,大器晚成的人还是不少的。有人问我;作为局外人对德国教育制度怎么看?我的回答就一个词;Scheiß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9:56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8
德国小学有1-4年级,小学生10岁时毕业,家长、老师决定上哪类中学
德国中学种类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种。我上过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简单的,学生16岁(10年级)就毕业,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没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继续学习。当然理论上Hauptschule毕业生是可以考进Gymnasium的,但由于Gymnasium课程比Hauptschule难许多,所以基本没人会去想这条路。
Gymnasium是最难的,只有这儿的毕业生才可以申请大学(18岁毕业,13年级)当然上什么大学,什么系是得看你的毕业考成绩的(相当于国内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下午上课(因为德国中学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选修)。至于3外(正常学校有德语、英语)基本属于选修,一般从7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一门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学校而异)到11年级之后就可以不再学3外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
拉丁语并不是必须的,当然如果你想学生物活化学,最好学一下,大学招人时会优先考虑。
至于课表,我总计了一下(Gymnasium的)
德语
数学
英语
化学
物理
生物
* 或 信息
宗教 或 哲学(宗教还分天主教和新教)
3外(11年级以后可以不学)
美术 或 音乐
地理
历史
体育
AG
由于我只上过这两所学校,其他的并不清楚所以不作评价!
总的来说我觉得德国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在10岁时就把人分成369等,很不好。虽然有点因材施教的意味,但判断但在10岁就决定今后的路(能否上大学,干什么职业,甚至人品如何)是不是有点太早了?比如这次狂欢节放假,Gymnasium就比法定假期多放一天(这似乎已成惯例)但Hauptschule就不行,理有是Hauptschule的学生品质差,放假会到处乱喝酒,扰乱社会治安。这点我很不认同,因为这两所学校的人我都接触过,我觉得Hauptschule里的人的品质并不比Gymnasium的差,有些方面还胜过Gymnasium的,但Gymnasium的人就是觉得他们是天之骄子,看不起Hauptschule的学生。这太不公平了。我有一个朋友,喜欢画画,想当设计师,但不行,因为10岁那年别人认为他就是一当蓝领的料,所以没送他进Gymnasium,上不了大学,他就没有资格去考设计,只能当建筑工人了。可能这种*是可以降低失业率,保证360行,行行有人干,但职业歧视也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我觉得,可以分不同类的学校,可以在中学阶段就决定你的将来,但可不可以晚一点?最好在14岁左右,让学生成熟了以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再参考老师、家长的意见,决定。而不像现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毕竟,大器晚成的人还是不少的。有人问我;作为局外人对德国教育制度怎么看?我的回答就一个词;Scheiß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8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9
高中生是参加abitur来进入大学的,只有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
平时的科目有
宗教或伦理学,
德语,
拉丁语(有些州有,但是如果要选文,比如历史专业的话,一定要学这个)
地理,
历史,
社会,
外语(一般是英语)
第二外语(是可以选的一般选西班牙或法语)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音乐,
造型艺术,
体育,
你看下这篇文章,挺详细的,我就不多说了..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9
德国的教育*之所以被我认为很好,就在于他在高中这个阶段就能知道你能不能进入大学,这样那些不能进入大学的也都能早点做准备
德国只有高中时候进入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其他学校的学生就能早早学其他的一门手艺,这样有助于失业率的降低,虽然德国的失业率还是很高,但如果他们教育*不这样的话,失业率会更高~
俺们 什么时候也应该改成这样的*的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9:56
高中生是参加abitur来进入大学的,只有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
平时的科目有
宗教或伦理学,
德语,
拉丁语(有些州有,但是如果要选文,比如历史专业的话,一定要学这个)
地理,
历史,
社会,
外语(一般是英语)
第二外语(是可以选的一般选西班牙或法语)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音乐,
造型艺术,
体育,
你看下这篇文章,挺详细的,我就不多说了..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50265.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9:57
德国的教育*之所以被我认为很好,就在于他在高中这个阶段就能知道你能不能进入大学,这样那些不能进入大学的也都能早点做准备
德国只有高中时候进入Gymnasium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其他学校的学生就能早早学其他的一门手艺,这样有助于失业率的降低,虽然德国的失业率还是很高,但如果他们教育*不这样的话,失业率会更高~
俺们 什么时候也应该改成这样的*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