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4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2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2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经过实地勘测,制定方案,领导人民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又定出了每年淘滩修堰的制度,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的原则,保证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作用的发挥。
1、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2、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3、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4、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5、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6、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7、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3
看到了人类哪怕到现在能做到这样有前瞻远见良知的也没几个。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4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2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2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经过实地勘测,制定方案,领导人民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又定出了每年淘滩修堰的制度,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的原则,保证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作用的发挥。
1、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2、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3、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4、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5、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6、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7、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2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3
看到了人类哪怕到现在能做到这样有前瞻远见良知的也没几个。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2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经过实地勘测,制定方案,领导人民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又定出了每年淘滩修堰的制度,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的原则,保证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作用的发挥。
1、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2、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3、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4、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5、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6、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7、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4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6:19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6:20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经过实地勘测,制定方案,领导人民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又定出了每年淘滩修堰的制度,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的原则,保证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作用的发挥。
1、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2、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3、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4、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5、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6、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7、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6:21
看到了人类哪怕到现在能做到这样有前瞻远见良知的也没几个。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3
看到了人类哪怕到现在能做到这样有前瞻远见良知的也没几个。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24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6:21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