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43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1:53
民族文化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敬客时,首先要敬酥油茶,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谓之“上马三杯酒”。饮酒时,有边饮边歌之习,以畅饮酣醉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也可。
土族许多节日和饮食,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如:过春节时蒸花卷、馒头,炸油饼等;端阳节做凉面、凉粉;中秋节做多层大月饼(类似大馒头)。十月初一吃饺子,腊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搅团”吃,腊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饼,还要在小饼上刻出菱形的图案,并用麦草编一个草马,专门用来祭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3:01
土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头戴织锦镶边的毡帽,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脚穿白布袜和云纹绣花布鞋。
传统土族妇女的头饰很复杂,戴各种“扭达”(“扭达”即头饰)。由于不同地方的妇女佩戴的头饰不同,所以扭达有*种之多,包括吐浑扭达、适格扭达、加斯扭达、雪古郎扭达、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这些扭达中,据说吐谷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
扩展资料:
土族的文化传统:
1、信仰
土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尤为迅速,土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格鲁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宁寺、华严寺、金刚寺、曼头寺,大通的广惠寺、平安寺,乐都的金角寺等,计有40余座,其中以佑宁寺最大,号称湟北诸寺之母。
2、饮食
土族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元代以前,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食物结构相对单一,以肉类、乳品为主,还食用青稞炒面。元明以后,土族逐渐转向农业经济,饮食则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
3、建筑
土族建筑特点突出。在农村,土族一般以村落的形式聚居,习惯将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的围墙较高,墙内两面或三面建有房间,多以三间为一组,少数富裕人家则建有四合院。房屋为土木结构,屋顶平展光滑,上面可储放粮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19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分为妇女服饰、姑娘服饰、青壮年男子服饰以及老年男子服饰。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饰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