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4 10: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8:36
同声传译基本介绍:
同声传译(英文名称: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简称“同传”,是指翻译者在于讲话者几乎同步的方式,将讲话者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的一种方式。同声传译员坐在隔音的同传室,一边通过耳机收听讲话者连续不断的讲话,一边将讲话者的话语几乎同步翻译成目标语言并通过输出话筒输出。
同声传译的特点:
(一)即时性
同传要求翻译在听清楚并理解讲话人所讲的内容的同时,记住讲话人所表达的基本原义,并即刻用另一种语言明确无误地表述出来。由于现场性的要求,翻译人员没有时间再对自己所翻译的内容进行修改或重新表述,即听即译。所以,就要求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听、翻译、听,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即形成同传的一个整体链条。一般来讲,在发言者讲话和传译者的翻译内容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间隔差距,但最多只差一句。在发言者结束发言之后,传译人员也应该尽快结束内容的翻译。而且,应该互相照应前后句的内容,保持一个句子和前后句子的意义完整性。不要出现有违反一般语法规律的混乱的辞藻堆砌。尽管同声传译过程中,有时由于客观原因,有时是翻译实践的需要,允许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但一定要抓住每一句话的中心意思,尽量翻译修饰语、定语;但如果时间不允许,在不影响本意的情况下,语言的次要成分原则上可以略译。
(二)不可修正性
译员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可能查字典、资料或与他人探讨。这就要求译员要有深厚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功底。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且没有时间修正,否则,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内容的记忆和翻译。
(三)有限的灵活性
这个灵活性并不是指随意篡改讲话人的本意,而是指应该根据讲话人口音、讲话风格、语速的各不相同,灵活调整同传语种的语速、语调,通过声音来更准确地传达讲话人的情绪、情感。因为同传不同于交传。同传要求译员独处一个封闭的工作间,与发言者没有肢体语言的交流互动。而另一种语言的听者也很难把发言者的语言和一种语言对应起来。这就要求翻译者灵活掌握场面,用自己的话语语调、声调尽量全面传达讲话者的情绪和讲话内容。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但应切记,译员翻译出来的话语要不带拖音、嗯音。有的时候不能要求语言绝对忠实于发言人的说话风格,但必须保证每一句都是一句完整话。因为在大型国际会议中,都是多种语言互译的,如果在一种语言上出现断档,那接下来的同声传译会一塌糊涂,甚至根本无法工作下去了。所以,在同传实践中,是允许将相对长的复合句分割成几个短句来译的,分割可以,但不能不成句。
(四)对称性
这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个因素是发言者的说话风格、习惯、文化水平、修养等的不同,会在语句中体现出来。用连贯的复合句还是用简单句,是简洁明快还是多用修饰语,都是讲话人的不同风格和习惯。另一个因素就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语法特点和表达习惯,俄语更是如此。特别是一些从属句,倒装句,再套装一个定语从句,就会很难翻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传译人员要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翻译所听到的内容。
一、同声传译的形式
同声传译是口译的一种,几乎与讲话者开始发言的同时开始翻译,然后与讲话者几乎同时结束。同声传译既可以与发言人几乎同时进行无须占用会议时间,也可以借助同传设备实现多国语言同时进行,因而受到国际会议的组织者的青睐,现在许多国际会议、紧急新闻播放等都使用同声传译。同声传译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一般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
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
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在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5、时差同传:译员提前接到发言人发言信息,在固定的时差范围内做好翻译准备,然后再做同声传译。例如,我们平时所听到的国外新闻报道时的同传就是属于时差同传。时差同传是固定时段的新闻节目常使用的口译方法。
二、在同声传译活动中对译员的要求
1、同声传译要求译员有良好的听觉解意能力。同声传译是一种即听即译的活动,听入与译出之间只保持几秒钟的时间距离,译员在口头传译几秒钟前听到的信息的同时,还必须耳听及解译新的信息。因此这种听觉解意能力非同一般意义的耳听会意能力,它指的是一种译员在有自我干扰的环境下及时听解信息的能力。
但是译员的听解并非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译中可以从大会的主题、发言者的立场、发言论题或论点的背景知识等示意因素,使自己的听译建筑在“上下文”的基础上,进而变被动听译为主动听译。
2、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具备在听解的同时有迅速组织句子进行连贯流畅表达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因此英译汉的困难在于能否及时听懂英语内容,不在于如何有汉语来组句和表达。这完全是对口译工作的一种误解。组句表达,无论是以外语还是以母语进行,都是一门学问,一种才能,尤其是在需要顾及听的内容的情况下。
三、同声传译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1、意译
同声传译即听即译的特点,迫使译员不得不“一心二用”,使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做到“形”“意”两全。此外,译员在同步传译时迫于时间压力,也无法对目标语的表达形式斟词酌句一番。在“形”“意”难以两全的情况下,译员应采用意译的方法,以简洁的语言迅速将来源语所包含的概念和命题传达给听众。
2、顺译
顺译是指一种顺着来源语的词序,按部就班地选择目标语的对应词进行传译的方法。这里所讲的顺译仅限于顺结构、顺词序的传译,不包括词词对应的顺译。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均为“主—动—宾”结构,限定词(如数词和所有格代词)和形容词一般也都出现在名词前面,这为英汉顺译或汉英顺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截句
截句是指译员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及时、适时截断来源语的长句,并按照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将所听到的信息分解成短句,或重组成联句,然后传译过去。
收入:
同声传译的收入不是按照“月”计算的所谓“月薪”,而是以“天”为单位,严格的说是以“小时”乃至“分钟”作为单位,时间的计算按照8小时工作日进行,一般来讲,从会议开始到四个小时算半天,四个小时以上到八个小时算一天,同传的收入在每小时几千到上万不等,可谓“日进斗金”。
故事一
有多年同声传译经历,这么地优中选优。“进入同传一定要有人带,欧盟和澳大利亚甚至还请中国老师为他们培训同声翻译,同声传译的市场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了。”xx把三个学期的具体过程展示给记者,却往往很难得到满足。会后,国外的一位客人愤怒地投诉说:“我花了1500万带着我的技术工人来开这个会议,但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什么都没有听懂,这个损失无法弥补。”
xx认为,这个行业的残酷之处也在于此,如果经历一次失败,不仅会给会议代表造成经济和精神损失,对译员而言,也会对以后的翻译存在心理障碍,并且愿意找他的客户也少了。因此,一般的会议上都由两三个同传译员搭档,每个人工作15分钟到半小时,然后就需要搭档替换。因为大脑一旦疲倦,就很难适应如此高速度和高压力的运转。
同声传译时小的细节也要注意。翻译箱里动静要小,因为翻译箱里的麦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轻轻翻书的声音传到与会代表那里都是巨大的响动,所以译员要尽量避免小动作或者磕碰,女译员甚至要防止带大的耳环,以免造成响声。
故事二
上世纪末,刚刚获得英语系语言文学硕士的xx进入国家某部委工作。两年后,她和其他9名公务员一道,通过了欧盟口译总司的考试,前往设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欧盟同声传译培训班,接受为期5个月的训练。
“翻译是什么?是交流。”这是培训班的教师对他们讲的第一句话。
两种经历了不同历史进程演变的语言,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通过同传译员,在第一时间实现思想、观念、见解和认识上的沟通———这就是xx和她的同学未来要做的事情。
最初的培训紧张而单调。为了培养记忆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学员们被要求每人做5分钟的演讲,由其他人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立即复述。除此之外,学员们还要听大量的英语演讲和会议发言,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并复述其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进,听力材料的难度也不断变化。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声调由清晰到模糊,发言也由标准英语变得五花八门。南亚、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泾浜”英语夹杂其中。
“在国际会议场合,谁知道你会遇到哪一国的人站起来发言,谁知道会听到什么古怪的发音?”xx说,“所以,就像高考猜题一样,只好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了,搞题海战术。”
一年之后,xx在某次同传场合,真的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来自西班牙的代表,本来会议组织者已经为他预备好了西语同传。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位代表到了开会的时候,自始至终用英语发言,那种带着浓重西班牙口音的英语。
“之前完全没有准备到这一手啊,”xx微笑着说,“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第一阶段的训练结束后,培训班的学员们前往日内瓦,在万国宫的联合国总部现场感受了国际会议的气氛。然后,xx和她的同学又回到布鲁塞尔,开始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阶段里,他们可以使用笔记,但翻译材料的长度也大大增加了,开始进行整场整场的对话训练。最后,到了第三阶段,正式开始虚拟同传的训练。训练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千奇百怪的话题都会出现:通讯、经济、农业、烹调、宠物饲养……而教师们也千方百计地对学员们施加各种各样的“干扰”。到了后来,故意压低嗓门,故意咳嗽几声已经是“小意思”了。有时候,学员们甚至被要求做“自由聊天”,而他们就要在这样的一片嘈杂中,准确、迅速地完成同传任务。
xx说,经过这样一番培训,她回国之后感觉自己在混乱中辨别声音的能力大大增加。有一次和老公在外面吃饭,隔得很远的一张桌子上,有两个人在用很小的声音聊天。那声音在别人听来,完全混在一片嗡嗡的嘈杂声里。但在xx听来,一字一句都清晰入耳。她的老公说:“我以后再不敢在背后讲你的坏话了。”
20xx年3月,xx这一期的10名学员,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欧盟的培训证书。xx说,她想起了《圣经·创世纪》中的那个故事:人类要建造一座通天塔,却遭到了上帝的阻止。上帝在人类间制造出种种不同的语言来,让他们无法沟通,不得不放弃建塔的工程。后来,那塔的残骸被命名为“巴别”,意思是“变乱”———如果当时有同传就好了!
故事三
有个前辈对我说:“如果你想活得潇洒,那就去做同声传译;如果想英年早逝,也去做同声传译!”我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现在,我才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同声传译活得潇洒,我们服务的都是一些国际级的会议,对象也是某一领域里的精英,到外地去开会,坐的是商务舱,选择的地方都是五星级酒店。全国的知名胜地,我几乎可一一描绘出它的模样。记得刚刚做同传时,主办者叫我先去参加一次系统的培训,熟悉与会者的内容,为期三天。培训完后,有个会议组织者把3000元的现金交给我。我吃了一惊,他说:“你参加培训,是我们占用了你的翻译时间!”后来发现,即使与会期间,该我休息时,我在会议厅也同样会收到一笔可观的酬金。这是和别的工作最大的区别吧。至于收入,我差不多每年50万左右,工作100天。其他的时间便是去放松,和朋友一起到乡下,去海边,远离人群的喧哗......
可是回过头来,我工作起来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行工作的超常压力,一般人是很难承受的。我当同声传译员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哪一次的同传翻译连续超过三十分钟,这是个极限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即使是一个很合格的同声传译员也无法集中精力继续下去。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同传翻译能够独自完成任务的,一般是二至三个轮流替换。
也许是我现在年轻的缘故,身体还棒,精神负担虽然大,但总算还受得住。我的一个同事,他已经拿到了联合国的*同传资格认证。可有一次会前,组办方交给二百多盘磁带(最多时三百多盘)让他练习听力,结果他不堪压力,在同传过程中频频出现差错,急起来甚至脸上的汗都滴出来。人家批评不说,从此连自己的饭碗都给砸了。后来他改行了,当了一名外语学校的教师,轻轻松松地开始他的新生活。其实不仅仅是他,很多经历了一两次失败打击的人,往往都是选择远离。
在我的眼里,同声传译永远都是一种挑战,我欣赏这样一句话:“同声传译员是戴着镣铐的物者,沉着与愉悦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