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2 16: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8 15:14
东汉的州牧割据是东汉政权的致命伤,而整个东汉 *** 在灵帝以后,已完全被割据的州牧控制了。其起因与唐代的藩镇割据有颇相若的地方,现析述之。 首先,两汉地方权重,为天下趋向*埋下了伏线。两汉地方行政长官郡太守,地位甚高,秩二千石,与* *** 之九卿略相等。此外,郡太守可在郡上自辟属官,并能自由主持地方的政事、财政和军事。由此看来,两汉郡太守之权位甚重,俨如古代的诸侯。另外,由于僚属均为郡太守任用,因此僚属十分效忠于郡太守,使其地方上的势力更加巩固。 而* *** 为了了解地方行政,便派遣刺史作监察之职,此溯源于武帝时。汉武帝于郡之上设立十三部刺史,而其权只限于以「六条」问事。所谓「六条」,皆在纠察郡太守和相国,提防其滥用职权、勾结豪强、侵扰百姓。而刺史的品秩仅为六百石,亦无固定的治所,每年需巡行辖境内的郡,属于位卑权重的*。但他们只有监察权,并无行政及军事之权。然而,地方职事越多,州刺史所纠察之事就越纷繁。因此,刺史之权力已超出原有的「六条」以外,故西汉成帝时,已有「更名牧,秩二千石」之举,但不久即被取消。 另一方面,西汉时地方有郡都尉之职,是地方之武官,辖于太守。但至于光武帝时,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及军权,把地方军队取消,同时亦废郡都尉之职,改由郡守兼任此职。此时,郡守的权力便得以提高。与此同时,光武帝亦恢复刺史之职,并且将其品秩增至二千,赋予其更大的权力。由于郡守、刺史权力不断膨胀,因此有野心的刺史、郡守渐渐萌生对*的离心力。 再者,在刺史的辖管范围内,他们无事不可过问,俨如一个国之君。不但这样,在汉代察举制中,士人的晋身关键全操纵于刺史之手。由此观之,刺史可谓操纵了士人们的一生荣辱,于是在士人之心目中,产生了二重君臣观念,形成了地方对*日益离心,引致日后州牧的割据。 黄巾之乱后,东汉朝廷已无力制止地方的*,因此出现了改刺史为州牧的言论。当时宗室刘焉认为刺史权轻,难以遏止民变,乃建议改刺史为州牧,正式赋予其兵权、行政权,以便对付黄巾*。十余年后,黄巾虽平,但州牧的地盘意识及军队的私属观念开始萌生,州牧下之僚属视州牧如君主,又无天子观念,故地方势力日增,不久便演变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而应付羌患亦是造成汉末割据之端。由于士大夫见朝廷事无可为,惟有拥兵以对付羌患。而勦羌军阀的兵士,由于长期与羌作战,所以他们皆骁勇善战。而当他们的势力日益膨胀时,野心亦会随之扩大。此举不免对*产生了离心力,从而形成了一股地方上的割据势力。 另外,何进密谋杀宦官,亦是东汉州牧割据形成之关键所在。灵帝死后,何进以大将军身份辅政,并与袁绍密谋杀宦官。可惜事泄,何进因而被宦官所杀。于是,袁绍乃举兵诸杀宦官二千人。不久,董卓拥兵入洛阳,专擅朝政,并废少帝改立献帝,引起袁绍之不服。然后,袁绍便号召东方州郡讨伐董卓。这些州郡藉讨董卓为名,各务兼并,连战不休,并公然割据称雄,各霸一方,进而发展为互相混战的局面。 东汉的州牧割据,不但对东汉皇朝构成影响,而且还涉及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 首先,州牧割据对东汉当时社会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州牧割据,连年混战,令社会经济破产,亦造成国家财政枯竭,导致民生日困。而且在军阀管辖的环境下,他们时常向人民征收款项,以支持其军力。因此,人民的生活更为痛苦,社会经济亦出现萎缩。 此外,州牧形成特殊的势力后,视*如无物,后来曹操挟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而后来曹 *** 了,子曹丕继位,便废帝自立,自此汉室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另一方面,自董卓起乱,州牧便乘机割据混战,酿成天下分崩之局面,最后演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面。此后,中国除了西晋曾短暂统一外,其余都是天下分崩的时期。这段时期,史家称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中国分崩了三百多年,直至到杨坚篡北周自立,建立隋朝,再南下平陈,一统天下,才结束这四分五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