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2 12: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1:40
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止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此,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认为,孔子这是在传授自己的经验,他说他自己曾经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因而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门用思考去研究,结果发现没有用,不如去求知。因为需要知识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读书,多思想。
这是孔子在探索中发现的道理,也是南先生所要给我们的忠告。因此,南先生进一步指出,一个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读书、多求学。自己以为自己是天才,聪明了不起,如果多读书以后,自己就会变得非常谦虚了。常常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大发现的,多读了书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讲过了,从而知道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们所知道的还更多。
确实如此,在今天,当我们以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非常先进,而我们自身懂的东西很多的时候,仔细地去看一本有意义、有价值的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古人早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白。而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学到很多,甚至比身边的人懂得都多的时候,某天走出去,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好像在学问和知识的路上,没有尽头和边际可言。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论你是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小男孩,还是学识渊博的学术泰斗,很多时候,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对此都会深有感触。
因此,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话。在当今这个*、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要给自己充电。其实,它们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即我们要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止。
不论你的学历是小学还是博士后,不论你是否真的懂得很多,都不能忘记,学习是一件终身进行到底的事,而不该认为学了几年就足够用一辈子了。要有所成就,不是学几年或者学一下子就能实现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孔子曾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对此,南先生评价说:孔子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他的学习精神。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在学习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因此,南先生进一步指出:“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正是因为孔子有“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态度,所以他才能做到“学而不止”,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才能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大学问家和教育家。
事实上,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不容置疑和抛弃的事业。一个能坚持学习、不断学习的人,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内涵,这也正是南先生所强调的修养。只有做到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止,才能以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为人处世,不断获得生活的真知和对人生的领悟。因此,古人直言不讳:“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也正是南先生倡导我们要多读书、多求学的意义之所在。实际上,南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止”的人。
大家都知道,南先生嗜书如命,而这不是南先生一时兴起的爱好和乐趣。自小,南先生就是个酷爱读书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坚持学习,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南先生把读书作为自己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一生读书无数。正所谓“生命不止,读书不已”。
很小的时候,南先生就熟读四书五经。稍年长一些,便开始广泛地涉猎古代诗歌辞赋。习武期间,南先生也没有丢弃“文”,利用闲暇,他在“闲地庵”借阅大量书籍,古今中外,无所偏废。而当南先生在峨眉山闭关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要学习、要读书。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南先生读了几千卷《大藏经》,利用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把《永乐大典》、《四部备要》等古代典籍读了个遍。尽管如此,南先生仍不认为自己读够了书,也不认为自己学够了。相反,南先生始终不忘读书,甚至常常苦于身边没有书读,嘱咐学生到书店去买,或者从报纸杂志上复印文章。
正是因为南先生能秉着“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止”的态度坚持学习,不断学习,在说话、授课的时候,南先生才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许多事例和典故信手拈来;也正因为如此,南先生才能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生活中,作为一个平凡人,即使我们不求闻达于后世,可是,若要不断成就自我,充实自己的人生,学习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次持久战役。学则进,不学则止,甚至退步。因此,我们不如像南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