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收徒弟有个规矩,*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
道前基础——正宗分(四)
亲近善知识的规矩有六个:善知识的德相要求,学生的德相,如何依止,依止的好处,没有依止的过患,摄彼等义。丁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庄严经纶》中说到的善知识的十个要求: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调伏,戒;静,定;近静,慧;德增,德行超过学...
学诚法师:怎样发心修行
也就是说,“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问题的核心在于亲近。所谓亲近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缩短同善知识的距离,缩短这种距离,我们的行为才能够符合善知识的教授和教诫,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所作所为,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的。 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第二个问题就是,到底谁是善知识,谁不是善知识呢?当然在...
怎样发心修行
也就是说,“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问题的核心在于亲近。所谓亲近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缩短同善知识的距离,缩短这种距离,我们的行为才能够符合善知识的教授和教诫,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所作所为,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的。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第二个问题就是,到底谁是善知识,谁不是善知识呢?当然在《...
学诚法师:怎样发心修行
四、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行相及与众生之缘分。 那么我们如果对整个的道次第,以及这些修行的过程没有把握,内心没有动力,内心不平等——所谓不平等就有高低嘛,就非常容易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如果我们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佛法,来看待善知识,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是在《广论...
请问怎么样可才可以出家做道士,做道士要什么条件和要求?在哪里可以做...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卷第六)佛语真实不虚,我们应该深心信受,即要深信自己的潜力,不要小看...
请教佛门善知识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
佛书佛书佛书
曰:「空无所有、无相、无愿是道之要。慧道以空为上,学以无为为先。此三句者,不可为新学人说之。闻无所有,便旷其意,不复修戒,无所罣碍;於六德中,事事懈废,言一切空,当何所作?口但说空,行在有中,堕四颠倒故,言无功德。菩萨不应使闻无所从生法忍。夫善知识欲教新学,稍稍以渐教,语魔事,令护魔...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四,分享佛法这束
四、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行相及与众生之缘分。那么我们如果对整个的道次第,以及这些修行的过程没有把握,内心没有动力,内心不平等——所谓不平等就有高低嘛,就非常容易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如果我们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佛法,来看待善知识,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是在《广论...
学诚法师:怎样发心修行
四、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行相及与众生之缘分。 那么我们如果对整个的道次第,以及这些修行的过程没有把握,内心没有动力,内心不平等——所谓不平等就有高低嘛,就非常容易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如果我们凭自己的世智辩聪来看待佛法,来看待善知识,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这是在《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