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9 15: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9 14:32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临床上主见六淫、饮食以及劳逸损伤。
一、六淫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称之为“六气”,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平时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只有当气候发生异常,同时我们人体自身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六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我们称之为“六淫”。六淫治病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需要我们临床上面准确辩证。
二、疠气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的传播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进入人体而致病,也可因为饮食、蚊虫叮咬、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发病非常急,病情危笃; 传染性也非常强,易于流行;具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等特点,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还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疠气产生。
三、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古文“范进中举”就是由于情绪的突然波动导致发病。正是由于其病由内生,而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所以才会有“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这正说明了七情由内而外发病的一个表现。
四、饮食失宜
饮食是为了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从而保持集体功能而进行的举措,但饮食失宜或不洁或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之因,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饮食主要体现在饮食不节,过饥或者少食,都可能影响;其次是饮食不洁;再者饮食偏嗜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平常说好食肥甘厚味等,久之亦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五、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三方面。劳力过度多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故常有人劳累之后感觉喘不上气,古人云 “劳则气耗”。
六、痰饮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清的我们称为饮,稠浊的我们称为痰。 痰,又分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在日常我们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无形之痰,则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不见形质的痰液,但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而确定。
饮,是指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并因其不同的停留部位和不同症状而有不同名称。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痰饮的形成多由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于胸而形成。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则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
七、瘀血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多由于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热致瘀等因素,因而导致瘀血停积。
总而言之,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这些都是导致我们疾病产生的原因,我们在临床上面需要仔细辩证,找到病因,从而对症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