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6:41
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际上是余杭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属于新石器时代,存续时间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和陶器时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也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大特色。刻画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我国成熟文字的前奏。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瓶窑两镇的良渚遗址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但是,良渚遗址中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也没有标准的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良渚文化的重点遗址除了良渚、瓶窑、安溪之外,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浦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区福泉山、浙江余杭莫角山等。
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良渚墓葬中有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军权的玉琮、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而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丝织品残片,是先摷后织的,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实物,其中一块距今4700年至5200年的丝绢堪称“世界第一片丝绸”。
钱山漾遗址是有机质文物最丰富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家蚕丝织物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丝织物平纹结构、密度体现出良渚文化时期纺织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对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经济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良渚文化所处的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众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
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制陶、治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精致的治玉工艺,表现了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水平。
其他诸如漆器、丝麻织品、象牙器等,也均表现出当时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我国远古社会的玉器制造业,到龙山文化时期已相当发达,各地普遍发现了造型美观、制作精巧的玉器。在中原地区进入夏王朝统治之际,良渚文化的玉器在我国*成为首屈一指的工艺品,并成为商周礼器的一个渊源。
良渚文化玉器散布地点多,分布面广,尤以杭嘉湖地区最为集中。仅浙江的吴兴、余杭等8县市,就有20多处遗址发现过玉璧和玉琮。青浦福泉山发掘的7座墓,随葬品共600多件,其中玉器就有500件以上。
余杭县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遗存,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墓葬中各种玉器占全部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11座墓中计出土3200余件,其中有一座墓随葬玉器达500多件。
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业,承袭了马家浜文化的工艺传统,并吸取了我国北方大汶口文化和东方薛家岗文化各氏族的经验,从而使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
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环、琮、钺、璜、镯、带钩、柱状器、锥形佩饰、镶插饰件、圆牌形饰件、各种冠饰、杖端饰等,还有由鸟、鱼、龟、蝉和多种瓣状饰件组成的穿缀饰件,由管、珠、坠组成的串挂饰品,以及各类玉珠组成的镶嵌饰件等。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座墓的玉器,玉质和玉色往往比较一致,尤其成组成套的玉器更为相近。选料有时是用同一块玉料分割加工而成的。
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近百件雕刻着花纹图案,工艺采用阴纹线刻和减地法浅浮雕、半圆雕以至通体透雕等多种技法。图案的刻工非常精细,有的图案在一毫米宽度的纹道内竟刻有四五根细线,可见当时使用的刻刀相当锋锐,工匠的技术也是相当熟练的。
良渚文化大至璧琮,小至珠粒,均经精雕细琢,打磨抛光,显示出良渚文化先民高度的玉器制造水平。
玉器的图案常以卷云纹为地,主要纹饰是神人兽面纹,构图严谨和谐,富有神秘感。
与反山氏族墓地相距不远的瑶山氏族墓地,也发现了大量精美玉器。这个墓地的玉器与反山所出大多相像,但十几座墓葬中均未出土玉璧,表现了两个相邻氏族在习俗上的区别。瑶山的一座墓中出土了玉匕和玉匙,是良渚文化首次见到的珍贵餐具。
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数量多、质量高而超越同时期其他地区玉器制造业之上,充分说明玉器制作已经成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手工行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江下游三角区四五千年前的物质生产水平是比较发达的,为吴越经济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根据玉器出土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石器制作技术同样高超。制造石器的工匠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选择和切割石料、琢打成坯、钻孔、磨光等一套技术。
良渚文化晚期,已进入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长江下游地区的各氏族部落在*、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些相对独立的“王国”可能已经存在。
例如余杭莫角山大型建筑遗址,显然与国家的礼制有关。说明历史上所说夏禹在会稽召集天下各部族首领聚会,“万国”赴会,是有一定根据的。
尤其是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有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这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我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良渚遗址作为我国史前良渚文化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堪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于1934年被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
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6年和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从而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
1996年,良渚文化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6年两次进入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预备清单,2012年被第三次列入预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