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1:03
(一)学会概况
1.办会宗旨 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护理事业、出人才、出成果。
2.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护理科学技术的重要社会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
3.主要任务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重点课题的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加强同国内外护理团体和护理科技工作者的友好联系;组织出版护理学术资料;大力普及推广护理科技知识;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或进修班,努力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并积极发现人才,向有关部门推荐;发动会员对国家重要的护理技术*和有关问题发挥咨询作用。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接受上海市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科技项目论证、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文献的编审,并推荐奖励优秀学术论文、著作和科普作品;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4.发展现状 上海市护理学会现有个人会员16056名,团体会员单位138个。学会设专职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19名,理事60名。设有15个专业委员会(内含5个学组),8个工作委员会及学会办公室、继续教育基地、《上海护理》杂志编辑部3个办事机构。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休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执行理事会决议,由学会办公室具体执行。
上海市护理学会积极开展了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的各项活动,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曾2次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学会之星”,多次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二星级学会”,被国家考试中心评为“全国*执业考试先进考区”,:获得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科技进步奖组织奖,历年来会员中获得上海科技精英提名奖1名(安之璧),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赵继军),获国际南丁格尔奖4名 (史美莉、陆玉珍、陆冰、李琦)。
(二)办会思路的创新与发展
1.有所归 建设好组织形式的家,使更多的护理人员“走进家门”。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学会工作的有序运转。
理事会遵循理事会、秘书长的分工负责制原则,实现理事长主事、秘书长办事、理事理事。每届举办1期理事专业委会主任培训班,确保新任理事和专委会主任能尽快进入角色,履行职责。
每月1次理事长、秘书长办公会议,处理解决日常学会事务;每季度召开1次常务理事会,重大事项由常务理事会决策;每年召开1~2次全体理事会议,每年1次学会工作会议等。
2003年对专委会的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任期内提供本专业发展动态综述一篇及以上;任期内组织一次外事活动,扩大上海在国际的影响;每年完成“6个一”,即拟一份学术会议征文、提供1~2个免费讲座课题、申报1~2个继续教育课题、举办1~2个继续教育项目*、组织1次参观、提供1~2条可供杂志应用的信息。
2.有所为 建设好表达形式的“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会员的主体作用,让她们觉得,学会是一个能够展示聪明才智的地方,通过参加学会的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增加“家”对每一位会员的亲和力。
3.有所惠 通过创办《上海护理》、评定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报告会,推荐参评南丁格尔奖、建立荣誉会员制度和切实保障会员的各项权利,为会员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创造条件帮助会员实现自我提升,使会员深刻体会到,加入学会,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能够有所回报,增加了会员“我爱我家”的感情。
4.有所建 建设好家的物化形态,使会员拥有更好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条件。
(三)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
1.推动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第三、四、七届理事会) 1979年就根据卫生部 (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义)文件精神,积极配合上海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联合举办脱产1年的上海市*长专修班。1980年又开办了脱产2年的 护理师专科进修班迈出了高等护理教育的步伐。90年代起,为争取上海地区护理专业*自学考试早日开展,1991年理事会成员对全国29个省市的*自学考试现状进行调查,1992—1993年连续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并协助论证上海市护理专业自学考试的迫切性、可行性。市卫生局、市教委于1993年底正式发文同意于1994年4月首次开考。1998年起学会又进一步努力促成了上海开设本科段*自学考试。2002年起学会又同上海市医务工会、上海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推行了硕士生证书班,至今以成功举办了4期。高等护理教育的迅速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护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护理专业驶进快车道奠定了基础。
2.促进护理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化(第五届理事会) 1991年,组织人力对上海护理科技队伍127个单位*长以上护理骨干2499人做了技术职务方面的调查与预测,向上海市卫生局等有关单位提出了《关于解决护理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出现断层问题的建议》,建议行政部门对于护理人员职称评审给予*倾斜,使一大批 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得以晋升,调动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
3.实施团体会员及会员联结员制度(第五届理事会) 为进一步密切学会与会员间的双向联系,更好的为广大基层单位会员及*服务,1992年第五届理事会经过反复论证,通过了建立团体会员及会员联络员制度的决定,于1993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会员联络员大会。团体会员制度不仅从人员上壮大了学会的力量,也增加了学会的资金来源,为开展护理科技开发,活跃学术活动、表彰先进等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4.建立“上海护理科技奖”评审制度(第六届理事会) 为推动护理科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1994年第六届理事会决定建立“上海护理科技奖”评审制度,每2年评选1次,这一制度有力地激发了上海护理人员从事护理研究的热情,带动了上海市护理科研水平的提升。
5.开展优秀护理论文评审(第六届理事会) 自1995年开始,结合庆祝国际*节举办优秀护理论文报告评选活动,每2年举办1次,以鼓励护理人员多思考、多研究,多出论文。
6.建立教育基地(第六届理事会) 1997年,积极筹建上海市护理学会教育基地。此想法得到B-D亚洲有限公司的理解与支持,经多方选址、磨合,选定上海新闸路1531号二楼 (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占地面积238平方米。为学会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7.创办《上海护理》杂志(第六、七届理事会) 1996午10月,经学会六届理事会多年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上海护理》杂志(内刊)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它的诞生实现了上海护理科技人员拥有自己学术交流园地的心愿。2001年1月,该杂志由内刊改为公开出版发行,对活跃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8.开展专业*培训(第七、八、九届理事会) 自1999年以来,上海市护理学会就已经开始进行临床专业*的培训工作。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出台以后,上海市卫生局对上海专业*的发展工作做了重要部署,明确由上海市护理学会承担此项工作。2006年,学会组建了临床专业*培训课题组,开展调研并论证,为制定上海临床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标准提供依据。并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
9.自筹资金购房,扩建办公场地(第八届理事会) 2004年,学会理事会群策群力,自筹资金购买办公场地,为学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