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六艺八德是孔子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57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是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八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都是孔子提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跟孔子没关系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是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八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都是孔子提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5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艺:吉、凶、军、宾、嘉礼五科,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
乐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六科,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
射艺:白失、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科,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
御艺: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过君表、逐禽左五科,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
书艺: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
数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

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於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指出执著於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应该反省、检讨自己的方*。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始於何时?是近代以来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论争的一大热点。受疑古思潮影响的学者认为先秦没有“六经”或“五经”,到秦或西汉,《周易》才进入儒家系统,《诗》、《书》、《礼》、《乐》、《易》、《春秋》才开始并称,才有六经之说。[1]这种观点,在中、日两国学界影响极大,在讨论先秦秦汉学术和思想方面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很有认真地进行系统探讨的必要。

说先秦没有“六经”并称之说,是由孔子与《周易》无关说引发的。疑古学者认为《礼记》和《史记》关於孔子与《周易》的记载不足为据,对於《论语·述而》篇、《子路》篇以及《庄子·天运》篇、《天下》篇的有关记载他们又作了完全不同於前人的解释,因此,孔子与《周易》无关说似乎是天衣无缝了。但事实是无情的,不但传统文献的记载难以推倒,而且一系列新的出土材料更是直接证伪了此说。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多万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共一万六千馀字。这六篇帛书易传的第一篇是《二三子》,经拼接整理,共36行,2600馀字。帛书《二三子》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二三子”关於《周易》的问答,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周易》乾、坤等17卦卦爻辞的意义。第二篇是《系辞》,与今本《系辞》基本相似,只是较今本《系辞》少了一些章节而已,这其实是出土文献的通例,不值得大惊小怪。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一样,有许多解《易》的“子曰”,这个“子”,上下文来看,当属孔子。第三篇是《衷》,约45行,共3100馀字,通篇记载“子曰”论《易》,其中有今本《系辞》下篇的许多章节和《说卦》的前三章。第四篇是《要》,共24行,记字数1648。虽有残损,但从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后两章看,一是记“夫子”与“子赣”关於“老而好《易》”的辩论,一是记孔子向他的学生“二三子”讲解《周易》的损益之道。第五篇是《缪和》,共70行,第六篇是《昭力》,共14行,共记字数“六千”。《缪和》、《昭力》两篇基本上皆为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昭力等人向先生问《易》的记录,这个解《易》的先生之言称为“子曰”,也有一处称为“孔子曰”。
帛书易传的这些记载不但坐实了孔子有解《易》之事,而且还揭示了一段孔子思想变化的隐秘。帛书《要》记载: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仒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僌(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2]
从“子赣”所称的“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可知,孔子晚年之前对《周易》极为轻视,以《周易》为求“神灵”、讲“卜筮”之书,认为好《易》就会“德行亡”、“知谋远”。到晚年,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却为之一变,“老而好《易》”,居然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为此,子赣不解,孔子回答道“《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人为而去诈”,认为《周易》一书产生於“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赏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上述帛书《要》篇还记载:
孔子?(籀)至於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难以致之。不问於古法,不可顺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3]
孔子认为《诗》、《书》、《礼》、《乐》,卷帙繁多,不止百篇之数,从中获取“天道”、“地道”、“四时之变”和“人道”、“君道”,不是容易之事,“难以致之”。而《周易》有“阴阳”、“柔刚”以见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所以“?(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从《周易》的损益之道里可以尽得《诗》、《书》、《礼》、《乐》之精义,不必皓首穷经,把精力耗费在卷帙繁多的《诗》、《书》、《礼》、《乐》的繁文末节上。
孔子对群经态度的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弟子和后学。帛书《要》篇记载子贡对孔子“老而好《易》”的激烈批评,就是证明。大而言之,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如子贡等,受孔子轻视《周易》思想的影响,绝不会太看重《周易》。就是孔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也不见得就能接受。其称举群经,只称《诗》、《书》、《礼》、《乐》而不言《周易》是势所必然。而孔子晚年的一些弟子及其后学,受孔子“老而好《易》”的影响,就势必会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但是,比较而言,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多而影响大,“老而好《易》”以后的弟子少而影响相对有限。所以,在先秦文献里,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自然会少些。
由此可见,在孔子晚年时《诗》、《书》、《礼》、《乐》、《易》、《春秋》就开始并称了,只不过《易》的价值是新定而《春秋》是新出而已。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804枚楚简。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因而断定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其墓主人的身份为有田禄的上士。其竹简字体有明显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4]这些论定,都是可信的。现在这批楚简的照片和释文已全部公开发表。[5]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讨论。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第15、16简说:时、箸、豊、乐,亓司出皆生於人。时,又为为之也;箸,又为言之也;礼、乐,又为?之也。[6]
“时”读为诗,“箸”读为“书”,“豊”读为礼,“司”读为始,“又”,读为“有”,“?”读为“举”。[7]这是说《书》与《诗》、《礼》、《乐》,它们的创作都产生於人,《诗》、《书》、《礼》、《乐》,都是反映人们的作为的。这里只称举《诗》、《书》、《礼》、《乐》四经,没有提及《易》与《春秋》。
但楚简《六德》篇第23至25简却记载:
古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客行亓?而??亡繇迮也。雚者?、箸则亦才?,雚者豊、乐则亦才?,雚者易、春秋则亦才?。[8]

“古”读为故,“客”读为各,“?”读为职,[9]“亡”读为无,“繇”读为犹,“迮”读为作,“雚”读为观,“者”读为诸,“?”读为诗,“箸”读为书,“才”读为在,“?”读为矣,“豊”读为礼。《郭店楚墓竹简》的这些释读都是正确的。但“?”应读为讪。《说文·言部》:“讪,谤也。”[10]“?”即夸之古文。《玉篇·言部》:“夸,逞也。?,古文。”[11]这里不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称,而且说它们都是表达“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理的。

楚简《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只可惜有所残损。如依楚简《六德》篇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将其第38、39、44、36、37、40、41简拼合,[12]则得:

《诗》所以会古含之?也者,[《书》者所以会]□□□□者也,[《礼》所以会]□□□□[也,《乐》所以会]□□□□[也],《易》所以会天?人?也。《春秋》所以会古含之事也。[13]

楚简的“含”字,即“今”字。战国中山王?鼎铭“含”字3见,皆读为今。[14]包山楚简“邵行之大夫含执其倌人”,[15]信阳楚简“含卿大夫”,[16]“含”皆当读为今。

“?”,即志字,寸与含字的口一样,皆属於战国文字的繁化现象。信阳楚简“戋人刚?”,[17]“?”字人释作“恃”,[18]实际也应读作志,只不过多加了一个寸字部件罢了。

“?”字,亦见北宋郭忠恕所编《汗简》,云出自《尚书》;又见於北宋夏竦所编《古文四声韵》,云出自《古老子》、《古尚书》。他们皆释为“道”字。[19]此字又两见於石鼓文,清儒钱大昕据韵例认为当“读户郎切,即古行字”。罗振玉肯定钱说,指出商人卜辞亦有此字。[20]孙海波所编《甲骨文编》卷2第29页就收有8例甲文“?”字。今本《老子》之“道”字,荆门楚简多写作“道”,但亦有写作“?”的。如今本第37章“道常无名”之“道”,楚简就作“?”;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之“道”,楚简也作“?”;第15章之“道”字,楚简也作“?”。[21]《尔雅·释宫》:“行,道也。”两者为同义词,故可通用。“天?人?”即“天行人行”,亦即天道人道。

这里,虽然残缺论《书》、论《礼》、论《乐》之语,但对本文的讨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出现了论《易》、论《春秋》之语,它们与论《诗》之语并列,说明在郭店楚简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非孤证,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六德》篇和《语丛一》的抄写当在这之前。其成书年代要早於抄写年代,因为迄今为止所有出土古籍,没有不属於抄本而为祖本的。[22]根据先秦时期的情况,一篇文章从写成到在社会上流传,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六德》篇和《语丛一》的内容会早到战国前期,是很有可能的。笔者曾将楚简《六德》篇“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与《论语·颜渊》、《中庸》、《荀子·王制》、《新书》诸说作过比较,认为楚简《六德》篇当成於子思《中庸》之前,当为孔子弟子之作。[23]帛书《要》篇记载孔子比较《易》与《诗》、《书》、《礼》、《乐》之短长,到了楚简所载孔子弟子的作品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论述了它们与“智信圣仁义忠”“六德”、“夫妇有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立身*三”及“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先秦时期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并称起源於孔子,应是不争的事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跟孔子没关系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是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八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都是孔子提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跟孔子没关系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5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艺:吉、凶、军、宾、嘉礼五科,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
乐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六科,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
射艺:白失、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科,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
御艺: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过君表、逐禽左五科,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
书艺: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
数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

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於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指出执著於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应该反省、检讨自己的方*。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始於何时?是近代以来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论争的一大热点。受疑古思潮影响的学者认为先秦没有“六经”或“五经”,到秦或西汉,《周易》才进入儒家系统,《诗》、《书》、《礼》、《乐》、《易》、《春秋》才开始并称,才有六经之说。[1]这种观点,在中、日两国学界影响极大,在讨论先秦秦汉学术和思想方面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很有认真地进行系统探讨的必要。

说先秦没有“六经”并称之说,是由孔子与《周易》无关说引发的。疑古学者认为《礼记》和《史记》关於孔子与《周易》的记载不足为据,对於《论语·述而》篇、《子路》篇以及《庄子·天运》篇、《天下》篇的有关记载他们又作了完全不同於前人的解释,因此,孔子与《周易》无关说似乎是天衣无缝了。但事实是无情的,不但传统文献的记载难以推倒,而且一系列新的出土材料更是直接证伪了此说。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多万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共一万六千馀字。这六篇帛书易传的第一篇是《二三子》,经拼接整理,共36行,2600馀字。帛书《二三子》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二三子”关於《周易》的问答,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周易》乾、坤等17卦卦爻辞的意义。第二篇是《系辞》,与今本《系辞》基本相似,只是较今本《系辞》少了一些章节而已,这其实是出土文献的通例,不值得大惊小怪。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一样,有许多解《易》的“子曰”,这个“子”,上下文来看,当属孔子。第三篇是《衷》,约45行,共3100馀字,通篇记载“子曰”论《易》,其中有今本《系辞》下篇的许多章节和《说卦》的前三章。第四篇是《要》,共24行,记字数1648。虽有残损,但从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后两章看,一是记“夫子”与“子赣”关於“老而好《易》”的辩论,一是记孔子向他的学生“二三子”讲解《周易》的损益之道。第五篇是《缪和》,共70行,第六篇是《昭力》,共14行,共记字数“六千”。《缪和》、《昭力》两篇基本上皆为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昭力等人向先生问《易》的记录,这个解《易》的先生之言称为“子曰”,也有一处称为“孔子曰”。
帛书易传的这些记载不但坐实了孔子有解《易》之事,而且还揭示了一段孔子思想变化的隐秘。帛书《要》记载: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仒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僌(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2]
从“子赣”所称的“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可知,孔子晚年之前对《周易》极为轻视,以《周易》为求“神灵”、讲“卜筮”之书,认为好《易》就会“德行亡”、“知谋远”。到晚年,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却为之一变,“老而好《易》”,居然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为此,子赣不解,孔子回答道“《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人为而去诈”,认为《周易》一书产生於“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赏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上述帛书《要》篇还记载:
孔子?(籀)至於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难以致之。不问於古法,不可顺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3]
孔子认为《诗》、《书》、《礼》、《乐》,卷帙繁多,不止百篇之数,从中获取“天道”、“地道”、“四时之变”和“人道”、“君道”,不是容易之事,“难以致之”。而《周易》有“阴阳”、“柔刚”以见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所以“?(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从《周易》的损益之道里可以尽得《诗》、《书》、《礼》、《乐》之精义,不必皓首穷经,把精力耗费在卷帙繁多的《诗》、《书》、《礼》、《乐》的繁文末节上。
孔子对群经态度的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弟子和后学。帛书《要》篇记载子贡对孔子“老而好《易》”的激烈批评,就是证明。大而言之,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如子贡等,受孔子轻视《周易》思想的影响,绝不会太看重《周易》。就是孔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也不见得就能接受。其称举群经,只称《诗》、《书》、《礼》、《乐》而不言《周易》是势所必然。而孔子晚年的一些弟子及其后学,受孔子“老而好《易》”的影响,就势必会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但是,比较而言,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多而影响大,“老而好《易》”以后的弟子少而影响相对有限。所以,在先秦文献里,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自然会少些。
由此可见,在孔子晚年时《诗》、《书》、《礼》、《乐》、《易》、《春秋》就开始并称了,只不过《易》的价值是新定而《春秋》是新出而已。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804枚楚简。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因而断定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其墓主人的身份为有田禄的上士。其竹简字体有明显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4]这些论定,都是可信的。现在这批楚简的照片和释文已全部公开发表。[5]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讨论。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第15、16简说:时、箸、豊、乐,亓司出皆生於人。时,又为为之也;箸,又为言之也;礼、乐,又为?之也。[6]
“时”读为诗,“箸”读为“书”,“豊”读为礼,“司”读为始,“又”,读为“有”,“?”读为“举”。[7]这是说《书》与《诗》、《礼》、《乐》,它们的创作都产生於人,《诗》、《书》、《礼》、《乐》,都是反映人们的作为的。这里只称举《诗》、《书》、《礼》、《乐》四经,没有提及《易》与《春秋》。
但楚简《六德》篇第23至25简却记载:
古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客行亓?而??亡繇迮也。雚者?、箸则亦才?,雚者豊、乐则亦才?,雚者易、春秋则亦才?。[8]

“古”读为故,“客”读为各,“?”读为职,[9]“亡”读为无,“繇”读为犹,“迮”读为作,“雚”读为观,“者”读为诸,“?”读为诗,“箸”读为书,“才”读为在,“?”读为矣,“豊”读为礼。《郭店楚墓竹简》的这些释读都是正确的。但“?”应读为讪。《说文·言部》:“讪,谤也。”[10]“?”即夸之古文。《玉篇·言部》:“夸,逞也。?,古文。”[11]这里不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称,而且说它们都是表达“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理的。

楚简《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只可惜有所残损。如依楚简《六德》篇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将其第38、39、44、36、37、40、41简拼合,[12]则得:

《诗》所以会古含之?也者,[《书》者所以会]□□□□者也,[《礼》所以会]□□□□[也,《乐》所以会]□□□□[也],《易》所以会天?人?也。《春秋》所以会古含之事也。[13]

楚简的“含”字,即“今”字。战国中山王?鼎铭“含”字3见,皆读为今。[14]包山楚简“邵行之大夫含执其倌人”,[15]信阳楚简“含卿大夫”,[16]“含”皆当读为今。

“?”,即志字,寸与含字的口一样,皆属於战国文字的繁化现象。信阳楚简“戋人刚?”,[17]“?”字人释作“恃”,[18]实际也应读作志,只不过多加了一个寸字部件罢了。

“?”字,亦见北宋郭忠恕所编《汗简》,云出自《尚书》;又见於北宋夏竦所编《古文四声韵》,云出自《古老子》、《古尚书》。他们皆释为“道”字。[19]此字又两见於石鼓文,清儒钱大昕据韵例认为当“读户郎切,即古行字”。罗振玉肯定钱说,指出商人卜辞亦有此字。[20]孙海波所编《甲骨文编》卷2第29页就收有8例甲文“?”字。今本《老子》之“道”字,荆门楚简多写作“道”,但亦有写作“?”的。如今本第37章“道常无名”之“道”,楚简就作“?”;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之“道”,楚简也作“?”;第15章之“道”字,楚简也作“?”。[21]《尔雅·释宫》:“行,道也。”两者为同义词,故可通用。“天?人?”即“天行人行”,亦即天道人道。

这里,虽然残缺论《书》、论《礼》、论《乐》之语,但对本文的讨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出现了论《易》、论《春秋》之语,它们与论《诗》之语并列,说明在郭店楚简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非孤证,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六德》篇和《语丛一》的抄写当在这之前。其成书年代要早於抄写年代,因为迄今为止所有出土古籍,没有不属於抄本而为祖本的。[22]根据先秦时期的情况,一篇文章从写成到在社会上流传,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六德》篇和《语丛一》的内容会早到战国前期,是很有可能的。笔者曾将楚简《六德》篇“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与《论语·颜渊》、《中庸》、《荀子·王制》、《新书》诸说作过比较,认为楚简《六德》篇当成於子思《中庸》之前,当为孔子弟子之作。[23]帛书《要》篇记载孔子比较《易》与《诗》、《书》、《礼》、《乐》之短长,到了楚简所载孔子弟子的作品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论述了它们与“智信圣仁义忠”“六德”、“夫妇有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立身*三”及“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先秦时期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并称起源於孔子,应是不争的事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5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艺:吉、凶、军、宾、嘉礼五科,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
乐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六科,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
射艺:白失、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科,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
御艺: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过君表、逐禽左五科,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
书艺: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
数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

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於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指出执著於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应该反省、检讨自己的方*。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始於何时?是近代以来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论争的一大热点。受疑古思潮影响的学者认为先秦没有“六经”或“五经”,到秦或西汉,《周易》才进入儒家系统,《诗》、《书》、《礼》、《乐》、《易》、《春秋》才开始并称,才有六经之说。[1]这种观点,在中、日两国学界影响极大,在讨论先秦秦汉学术和思想方面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很有认真地进行系统探讨的必要。

说先秦没有“六经”并称之说,是由孔子与《周易》无关说引发的。疑古学者认为《礼记》和《史记》关於孔子与《周易》的记载不足为据,对於《论语·述而》篇、《子路》篇以及《庄子·天运》篇、《天下》篇的有关记载他们又作了完全不同於前人的解释,因此,孔子与《周易》无关说似乎是天衣无缝了。但事实是无情的,不但传统文献的记载难以推倒,而且一系列新的出土材料更是直接证伪了此说。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多万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共一万六千馀字。这六篇帛书易传的第一篇是《二三子》,经拼接整理,共36行,2600馀字。帛书《二三子》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二三子”关於《周易》的问答,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周易》乾、坤等17卦卦爻辞的意义。第二篇是《系辞》,与今本《系辞》基本相似,只是较今本《系辞》少了一些章节而已,这其实是出土文献的通例,不值得大惊小怪。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一样,有许多解《易》的“子曰”,这个“子”,上下文来看,当属孔子。第三篇是《衷》,约45行,共3100馀字,通篇记载“子曰”论《易》,其中有今本《系辞》下篇的许多章节和《说卦》的前三章。第四篇是《要》,共24行,记字数1648。虽有残损,但从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后两章看,一是记“夫子”与“子赣”关於“老而好《易》”的辩论,一是记孔子向他的学生“二三子”讲解《周易》的损益之道。第五篇是《缪和》,共70行,第六篇是《昭力》,共14行,共记字数“六千”。《缪和》、《昭力》两篇基本上皆为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昭力等人向先生问《易》的记录,这个解《易》的先生之言称为“子曰”,也有一处称为“孔子曰”。
帛书易传的这些记载不但坐实了孔子有解《易》之事,而且还揭示了一段孔子思想变化的隐秘。帛书《要》记载: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仒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僌(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2]
从“子赣”所称的“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可知,孔子晚年之前对《周易》极为轻视,以《周易》为求“神灵”、讲“卜筮”之书,认为好《易》就会“德行亡”、“知谋远”。到晚年,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却为之一变,“老而好《易》”,居然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为此,子赣不解,孔子回答道“《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人为而去诈”,认为《周易》一书产生於“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赏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上述帛书《要》篇还记载:
孔子?(籀)至於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难以致之。不问於古法,不可顺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3]
孔子认为《诗》、《书》、《礼》、《乐》,卷帙繁多,不止百篇之数,从中获取“天道”、“地道”、“四时之变”和“人道”、“君道”,不是容易之事,“难以致之”。而《周易》有“阴阳”、“柔刚”以见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所以“?(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从《周易》的损益之道里可以尽得《诗》、《书》、《礼》、《乐》之精义,不必皓首穷经,把精力耗费在卷帙繁多的《诗》、《书》、《礼》、《乐》的繁文末节上。
孔子对群经态度的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弟子和后学。帛书《要》篇记载子贡对孔子“老而好《易》”的激烈批评,就是证明。大而言之,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如子贡等,受孔子轻视《周易》思想的影响,绝不会太看重《周易》。就是孔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也不见得就能接受。其称举群经,只称《诗》、《书》、《礼》、《乐》而不言《周易》是势所必然。而孔子晚年的一些弟子及其后学,受孔子“老而好《易》”的影响,就势必会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但是,比较而言,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多而影响大,“老而好《易》”以后的弟子少而影响相对有限。所以,在先秦文献里,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自然会少些。
由此可见,在孔子晚年时《诗》、《书》、《礼》、《乐》、《易》、《春秋》就开始并称了,只不过《易》的价值是新定而《春秋》是新出而已。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804枚楚简。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因而断定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其墓主人的身份为有田禄的上士。其竹简字体有明显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4]这些论定,都是可信的。现在这批楚简的照片和释文已全部公开发表。[5]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讨论。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第15、16简说:时、箸、豊、乐,亓司出皆生於人。时,又为为之也;箸,又为言之也;礼、乐,又为?之也。[6]
“时”读为诗,“箸”读为“书”,“豊”读为礼,“司”读为始,“又”,读为“有”,“?”读为“举”。[7]这是说《书》与《诗》、《礼》、《乐》,它们的创作都产生於人,《诗》、《书》、《礼》、《乐》,都是反映人们的作为的。这里只称举《诗》、《书》、《礼》、《乐》四经,没有提及《易》与《春秋》。
但楚简《六德》篇第23至25简却记载:
古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客行亓?而??亡繇迮也。雚者?、箸则亦才?,雚者豊、乐则亦才?,雚者易、春秋则亦才?。[8]

“古”读为故,“客”读为各,“?”读为职,[9]“亡”读为无,“繇”读为犹,“迮”读为作,“雚”读为观,“者”读为诸,“?”读为诗,“箸”读为书,“才”读为在,“?”读为矣,“豊”读为礼。《郭店楚墓竹简》的这些释读都是正确的。但“?”应读为讪。《说文·言部》:“讪,谤也。”[10]“?”即夸之古文。《玉篇·言部》:“夸,逞也。?,古文。”[11]这里不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称,而且说它们都是表达“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理的。

楚简《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只可惜有所残损。如依楚简《六德》篇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将其第38、39、44、36、37、40、41简拼合,[12]则得:

《诗》所以会古含之?也者,[《书》者所以会]□□□□者也,[《礼》所以会]□□□□[也,《乐》所以会]□□□□[也],《易》所以会天?人?也。《春秋》所以会古含之事也。[13]

楚简的“含”字,即“今”字。战国中山王?鼎铭“含”字3见,皆读为今。[14]包山楚简“邵行之大夫含执其倌人”,[15]信阳楚简“含卿大夫”,[16]“含”皆当读为今。

“?”,即志字,寸与含字的口一样,皆属於战国文字的繁化现象。信阳楚简“戋人刚?”,[17]“?”字人释作“恃”,[18]实际也应读作志,只不过多加了一个寸字部件罢了。

“?”字,亦见北宋郭忠恕所编《汗简》,云出自《尚书》;又见於北宋夏竦所编《古文四声韵》,云出自《古老子》、《古尚书》。他们皆释为“道”字。[19]此字又两见於石鼓文,清儒钱大昕据韵例认为当“读户郎切,即古行字”。罗振玉肯定钱说,指出商人卜辞亦有此字。[20]孙海波所编《甲骨文编》卷2第29页就收有8例甲文“?”字。今本《老子》之“道”字,荆门楚简多写作“道”,但亦有写作“?”的。如今本第37章“道常无名”之“道”,楚简就作“?”;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之“道”,楚简也作“?”;第15章之“道”字,楚简也作“?”。[21]《尔雅·释宫》:“行,道也。”两者为同义词,故可通用。“天?人?”即“天行人行”,亦即天道人道。

这里,虽然残缺论《书》、论《礼》、论《乐》之语,但对本文的讨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出现了论《易》、论《春秋》之语,它们与论《诗》之语并列,说明在郭店楚简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非孤证,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六德》篇和《语丛一》的抄写当在这之前。其成书年代要早於抄写年代,因为迄今为止所有出土古籍,没有不属於抄本而为祖本的。[22]根据先秦时期的情况,一篇文章从写成到在社会上流传,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六德》篇和《语丛一》的内容会早到战国前期,是很有可能的。笔者曾将楚简《六德》篇“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与《论语·颜渊》、《中庸》、《荀子·王制》、《新书》诸说作过比较,认为楚简《六德》篇当成於子思《中庸》之前,当为孔子弟子之作。[23]帛书《要》篇记载孔子比较《易》与《诗》、《书》、《礼》、《乐》之短长,到了楚简所载孔子弟子的作品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论述了它们与“智信圣仁义忠”“六德”、“夫妇有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立身*三”及“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先秦时期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并称起源於孔子,应是不争的事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是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八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都是孔子提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跟孔子没关系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5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艺:吉、凶、军、宾、嘉礼五科,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
乐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六科,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
射艺:白失、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科,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
御艺: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过君表、逐禽左五科,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
书艺: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
数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

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於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指出执著於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应该反省、检讨自己的方*。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始於何时?是近代以来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论争的一大热点。受疑古思潮影响的学者认为先秦没有“六经”或“五经”,到秦或西汉,《周易》才进入儒家系统,《诗》、《书》、《礼》、《乐》、《易》、《春秋》才开始并称,才有六经之说。[1]这种观点,在中、日两国学界影响极大,在讨论先秦秦汉学术和思想方面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很有认真地进行系统探讨的必要。

说先秦没有“六经”并称之说,是由孔子与《周易》无关说引发的。疑古学者认为《礼记》和《史记》关於孔子与《周易》的记载不足为据,对於《论语·述而》篇、《子路》篇以及《庄子·天运》篇、《天下》篇的有关记载他们又作了完全不同於前人的解释,因此,孔子与《周易》无关说似乎是天衣无缝了。但事实是无情的,不但传统文献的记载难以推倒,而且一系列新的出土材料更是直接证伪了此说。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多万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共一万六千馀字。这六篇帛书易传的第一篇是《二三子》,经拼接整理,共36行,2600馀字。帛书《二三子》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二三子”关於《周易》的问答,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周易》乾、坤等17卦卦爻辞的意义。第二篇是《系辞》,与今本《系辞》基本相似,只是较今本《系辞》少了一些章节而已,这其实是出土文献的通例,不值得大惊小怪。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一样,有许多解《易》的“子曰”,这个“子”,上下文来看,当属孔子。第三篇是《衷》,约45行,共3100馀字,通篇记载“子曰”论《易》,其中有今本《系辞》下篇的许多章节和《说卦》的前三章。第四篇是《要》,共24行,记字数1648。虽有残损,但从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后两章看,一是记“夫子”与“子赣”关於“老而好《易》”的辩论,一是记孔子向他的学生“二三子”讲解《周易》的损益之道。第五篇是《缪和》,共70行,第六篇是《昭力》,共14行,共记字数“六千”。《缪和》、《昭力》两篇基本上皆为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昭力等人向先生问《易》的记录,这个解《易》的先生之言称为“子曰”,也有一处称为“孔子曰”。
帛书易传的这些记载不但坐实了孔子有解《易》之事,而且还揭示了一段孔子思想变化的隐秘。帛书《要》记载: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仒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僌(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2]
从“子赣”所称的“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可知,孔子晚年之前对《周易》极为轻视,以《周易》为求“神灵”、讲“卜筮”之书,认为好《易》就会“德行亡”、“知谋远”。到晚年,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却为之一变,“老而好《易》”,居然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为此,子赣不解,孔子回答道“《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人为而去诈”,认为《周易》一书产生於“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赏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上述帛书《要》篇还记载:
孔子?(籀)至於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难以致之。不问於古法,不可顺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3]
孔子认为《诗》、《书》、《礼》、《乐》,卷帙繁多,不止百篇之数,从中获取“天道”、“地道”、“四时之变”和“人道”、“君道”,不是容易之事,“难以致之”。而《周易》有“阴阳”、“柔刚”以见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所以“?(由)一求之”、“得一而君(群)毕”,从《周易》的损益之道里可以尽得《诗》、《书》、《礼》、《乐》之精义,不必皓首穷经,把精力耗费在卷帙繁多的《诗》、《书》、《礼》、《乐》的繁文末节上。
孔子对群经态度的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弟子和后学。帛书《要》篇记载子贡对孔子“老而好《易》”的激烈批评,就是证明。大而言之,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如子贡等,受孔子轻视《周易》思想的影响,绝不会太看重《周易》。就是孔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也不见得就能接受。其称举群经,只称《诗》、《书》、《礼》、《乐》而不言《周易》是势所必然。而孔子晚年的一些弟子及其后学,受孔子“老而好《易》”的影响,就势必会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但是,比较而言,孔子“老而好《易》”以前的弟子多而影响大,“老而好《易》”以后的弟子少而影响相对有限。所以,在先秦文献里,将《易》与《诗》、《书》、《礼》、《乐》并称自然会少些。
由此可见,在孔子晚年时《诗》、《书》、《礼》、《乐》、《易》、《春秋》就开始并称了,只不过《易》的价值是新定而《春秋》是新出而已。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804枚楚简。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因而断定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其墓主人的身份为有田禄的上士。其竹简字体有明显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4]这些论定,都是可信的。现在这批楚简的照片和释文已全部公开发表。[5]我们可以据此进行讨论。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第15、16简说:时、箸、豊、乐,亓司出皆生於人。时,又为为之也;箸,又为言之也;礼、乐,又为?之也。[6]
“时”读为诗,“箸”读为“书”,“豊”读为礼,“司”读为始,“又”,读为“有”,“?”读为“举”。[7]这是说《书》与《诗》、《礼》、《乐》,它们的创作都产生於人,《诗》、《书》、《礼》、《乐》,都是反映人们的作为的。这里只称举《诗》、《书》、《礼》、《乐》四经,没有提及《易》与《春秋》。
但楚简《六德》篇第23至25简却记载:
古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客行亓?而??亡繇迮也。雚者?、箸则亦才?,雚者豊、乐则亦才?,雚者易、春秋则亦才?。[8]

“古”读为故,“客”读为各,“?”读为职,[9]“亡”读为无,“繇”读为犹,“迮”读为作,“雚”读为观,“者”读为诸,“?”读为诗,“箸”读为书,“才”读为在,“?”读为矣,“豊”读为礼。《郭店楚墓竹简》的这些释读都是正确的。但“?”应读为讪。《说文·言部》:“讪,谤也。”[10]“?”即夸之古文。《玉篇·言部》:“夸,逞也。?,古文。”[11]这里不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称,而且说它们都是表达“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理的。

楚简《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只可惜有所残损。如依楚简《六德》篇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将其第38、39、44、36、37、40、41简拼合,[12]则得:

《诗》所以会古含之?也者,[《书》者所以会]□□□□者也,[《礼》所以会]□□□□[也,《乐》所以会]□□□□[也],《易》所以会天?人?也。《春秋》所以会古含之事也。[13]

楚简的“含”字,即“今”字。战国中山王?鼎铭“含”字3见,皆读为今。[14]包山楚简“邵行之大夫含执其倌人”,[15]信阳楚简“含卿大夫”,[16]“含”皆当读为今。

“?”,即志字,寸与含字的口一样,皆属於战国文字的繁化现象。信阳楚简“戋人刚?”,[17]“?”字人释作“恃”,[18]实际也应读作志,只不过多加了一个寸字部件罢了。

“?”字,亦见北宋郭忠恕所编《汗简》,云出自《尚书》;又见於北宋夏竦所编《古文四声韵》,云出自《古老子》、《古尚书》。他们皆释为“道”字。[19]此字又两见於石鼓文,清儒钱大昕据韵例认为当“读户郎切,即古行字”。罗振玉肯定钱说,指出商人卜辞亦有此字。[20]孙海波所编《甲骨文编》卷2第29页就收有8例甲文“?”字。今本《老子》之“道”字,荆门楚简多写作“道”,但亦有写作“?”的。如今本第37章“道常无名”之“道”,楚简就作“?”;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之“道”,楚简也作“?”;第15章之“道”字,楚简也作“?”。[21]《尔雅·释宫》:“行,道也。”两者为同义词,故可通用。“天?人?”即“天行人行”,亦即天道人道。

这里,虽然残缺论《书》、论《礼》、论《乐》之语,但对本文的讨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出现了论《易》、论《春秋》之语,它们与论《诗》之语并列,说明在郭店楚简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非孤证,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六德》篇和《语丛一》的抄写当在这之前。其成书年代要早於抄写年代,因为迄今为止所有出土古籍,没有不属於抄本而为祖本的。[22]根据先秦时期的情况,一篇文章从写成到在社会上流传,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六德》篇和《语丛一》的内容会早到战国前期,是很有可能的。笔者曾将楚简《六德》篇“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与《论语·颜渊》、《中庸》、《荀子·王制》、《新书》诸说作过比较,认为楚简《六德》篇当成於子思《中庸》之前,当为孔子弟子之作。[23]帛书《要》篇记载孔子比较《易》与《诗》、《书》、《礼》、《乐》之短长,到了楚简所载孔子弟子的作品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论述了它们与“智信圣仁义忠”“六德”、“夫妇有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立身*三”及“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说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先秦时期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六经并称起源於孔子,应是不争的事实。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黎明杀机食人魔技能效果介绍介绍_黎明杀机食人魔技能效果介绍是什么_百 ... 黎明杀机怎么传授技能 2周岁宝宝感冒吃什么药 孩子可以吃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能吃吗 回记绿豆糕如何制作口感更好? 回记绿豆糕的烹饪方法是怎样的? 回记绿豆糕的制作方法是怎样的? 河北回记绿豆糕的做法有哪些? 怎样做出地道且美味的回记绿豆糕? 回记绿豆糕有哪些复杂的制作工艺?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什么... 我国先秦时期主要以 六艺 为教育内容 其中以体育为主的是什么? 春秋时期我国的课程内容有哪六艺 、什么是“六艺”和“六经”?儒家有什么基本特征?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 六艺为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 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属于“六艺”的是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各表是什么?? 精锐教育: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那么“六艺”指的是... 古代教育中通常把“六艺”视为专业课,具体指的是哪六艺? 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为“六艺”,是指哪“六艺”? 星夜影视不能投屏了吗 河马视频为什么不能投屏 相册里有个别的视频怎么在投屏里看不到呢? iPad登陆别人的app store账号安全吗? 苹果商店登入别人id安全吗 72伏20安电动车能跑多远 电动车电瓶72v多少钱三轮车上的72伏电瓶多少钱? 苹果手机上面的App Store 登录别人的账户下载东西安全嘛? 72伏32安锂电池充满电要多长时间? 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为什么会是“曾侯乙编钟”? 先秦文学的主要分类 什么叫先秦 先秦的人们都学习什么 快手王者荣耀骚白和王者荣耀阿舜发生了什么事 毅莱熊猫哥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九天狐是和骚白一起打333连胜的打野位吗? 九天狐2022年还会火吗 九天狐会不会超越骚白? gfs战队队长是谁? 。问怎样进行三层交换机配置,命令怎样编写。路由器是华为s5720s。 安九老公熊猫真实姓名是什么? 梦见办事去办事在办公室拉了一泡然后自己又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好不好? 路由器与三层交换机怎么实现端口聚合 骚白,和王小歪和少东和吊哥是不是一个公司? 少东和王小歪签约的是哪个公司? 三层交换机如何实现端口隔离 当年拿走1000万“分手费”的灰灰,离开张大仙以后,后来怎么样了? 如何将两个三层交换机互联 《王者荣耀》斗鱼三剑客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