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人们都学习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摘要】 先秦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儒墨两派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圣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目的的优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回头总结先秦圣贤对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对解决当代教育目的的迷惘和失误,具有一定的意义。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 教育目的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启示
【正文】
中国泱泱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先秦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时代产生的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很多的启示。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大兴私学,并由此产生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场面,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如出一辙,两个时期相差2000多年,却如此默契的统一,因而,我们必须回头仔细审查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为当代教育服务。
叶澜教授如此定义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授的观点简言之为,教育即为社会活动,这与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本人想着重突出的是狭义教育,也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育的竞争也不例外,在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教育的目的被压成了畸形。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学习的机器,为升学而学习,教师也不再是纯粹的为育人,而是知识的传输机,为升学率而教书。无论教育的主体是,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全部被异化了。这种局面又突出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
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即现在所说的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维持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就是完成性教育,与之相反的是以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性教育。而后者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但中国当代教育已经陷入完成性教育的囹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问题也不断产生。
在先秦时期,直到孔子首开私学前,教育一直是“官学”,就是后世常说的“学在官府”,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教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披统治阶级,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周代的学校主要开设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可以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习智力发展。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派,可谓是纷繁复杂。其说法不一,有“六家”(儒、墨、名、法、阴阳、道德)之说,也有“九流”(儒、墨、道德、名、法、阴阳、纵横、农、杂)之论。无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全面,都从侧面反映出思想的争鸣和教育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长盛不衰的。
在对教育方面,各门各派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有影响力上的差异。孟轲认为儒、墨两家是显学,在教育的影响方面,它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儒家排首位,墨家次之。
儒学,2000多年来一直着影响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三个代表人物。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成“仁”,曰“仁者,人也。”(《中庸》),成“圣人、君子、*、贤士”是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代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如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一反一正的论述,阐明了“仁”与成“圣人、君子、*、贤士”的关系,他并进一步说明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以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爱人”在今天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了,只是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功效,而忽视了个体素质的培养,导致本末倒置,使社会功效也很难充分的发挥作用。反思古人先“成仁”,再“爱人”,从厚集到薄发,我们应该会有一些收获。
孟子名轲,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对孔子学说并加以发展,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其思想有为剥削阶级辩护的落后成分,但其提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对中国现代的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孟子则提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突出显示古代开办学堂的目的——“明人伦”,在明人伦的必要的道德标准前提下,再人人相亲相爱,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稳定。这岂不是和谐社会所期望的吗?
荀子发扬了孔子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儒家代表,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著名论断。在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努力,在《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劝学,使学习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只要能培养多个“圣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提升就是指日可待了。
儒家学派在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刚、毅、木、讷,近仁。”人的全面发展,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也就是的教育目的。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其理论也必然有一些不足之处。《论语–子路》有这样一则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透过这则故事,可知儒家学派轻视劳动,不重视参加劳动实践,而是真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育部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十分明智的提法。但当代中国教育这种“死灰”又开始复燃了,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糟粕却被部分教育工作者奉为至理名言,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只重视学习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智力的发展,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为主要代表人物。
学派主要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其阶级基础为当时的独立生产者,因而在教育主张方面多代表独立生产者的观点。
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智力基础。当代中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还有贫困地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国家于今年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期间学杂费全免”的*,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兼爱”,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有机会接受教育。
墨家还有一个较有影响的观点——为社会大量培养。所谓“为义”即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其所能进行劳动生产,最终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兼士”就相当今天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生。
在今天,本科高校扩招,各路人马纷纷涌如本科大学接受教育,而本科教育并非职业教育,所以毕业后许多学生结构性失业。同时,专科招升的来源很差,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广大。造*力资源与岗位的配对失衡。我国现在应该重视“兼士”的培养,扶持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秦儒墨两家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还提出先“成仁”,再“爱人”,先“为义”再“兼士”的人才培养顺序,对个体来说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先后,必须是先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再会有能力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对当代教育中妄图走捷径,“让学生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在不断回头总结前人先进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新,当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才能摆正方向,才会有“长风破浪”的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就会来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学习是贵族的权利,六艺,骑,射,诗,书,画,琴。孔子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了平民,他的弟子主要学习修身,治国,就是*学。诗经就是本语文教材,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秋就是本历史书,用来传授历史,学习治国的方法。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摘要】 先秦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儒墨两派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圣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目的的优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回头总结先秦圣贤对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对解决当代教育目的的迷惘和失误,具有一定的意义。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 教育目的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启示
【正文】
中国泱泱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先秦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时代产生的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很多的启示。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大兴私学,并由此产生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场面,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如出一辙,两个时期相差2000多年,却如此默契的统一,因而,我们必须回头仔细审查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为当代教育服务。
叶澜教授如此定义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授的观点简言之为,教育即为社会活动,这与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本人想着重突出的是狭义教育,也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育的竞争也不例外,在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教育的目的被压成了畸形。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学习的机器,为升学而学习,教师也不再是纯粹的为育人,而是知识的传输机,为升学率而教书。无论教育的主体是,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全部被异化了。这种局面又突出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
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即现在所说的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维持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就是完成性教育,与之相反的是以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性教育。而后者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但中国当代教育已经陷入完成性教育的囹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问题也不断产生。
在先秦时期,直到孔子首开私学前,教育一直是“官学”,就是后世常说的“学在官府”,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教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披统治阶级,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周代的学校主要开设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可以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习智力发展。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派,可谓是纷繁复杂。其说法不一,有“六家”(儒、墨、名、法、阴阳、道德)之说,也有“九流”(儒、墨、道德、名、法、阴阳、纵横、农、杂)之论。无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全面,都从侧面反映出思想的争鸣和教育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长盛不衰的。
在对教育方面,各门各派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有影响力上的差异。孟轲认为儒、墨两家是显学,在教育的影响方面,它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儒家排首位,墨家次之。
儒学,2000多年来一直着影响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三个代表人物。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成“仁”,曰“仁者,人也。”(《中庸》),成“圣人、君子、*、贤士”是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代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如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一反一正的论述,阐明了“仁”与成“圣人、君子、*、贤士”的关系,他并进一步说明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以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爱人”在今天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了,只是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功效,而忽视了个体素质的培养,导致本末倒置,使社会功效也很难充分的发挥作用。反思古人先“成仁”,再“爱人”,从厚集到薄发,我们应该会有一些收获。
孟子名轲,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对孔子学说并加以发展,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其思想有为剥削阶级辩护的落后成分,但其提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对中国现代的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孟子则提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突出显示古代开办学堂的目的——“明人伦”,在明人伦的必要的道德标准前提下,再人人相亲相爱,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稳定。这岂不是和谐社会所期望的吗?
荀子发扬了孔子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儒家代表,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著名论断。在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努力,在《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劝学,使学习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只要能培养多个“圣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提升就是指日可待了。
儒家学派在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刚、毅、木、讷,近仁。”人的全面发展,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也就是的教育目的。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其理论也必然有一些不足之处。《论语–子路》有这样一则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透过这则故事,可知儒家学派轻视劳动,不重视参加劳动实践,而是真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育部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十分明智的提法。但当代中国教育这种“死灰”又开始复燃了,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糟粕却被部分教育工作者奉为至理名言,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只重视学习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智力的发展,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为主要代表人物。
学派主要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其阶级基础为当时的独立生产者,因而在教育主张方面多代表独立生产者的观点。
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智力基础。当代中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还有贫困地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国家于今年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期间学杂费全免”的*,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兼爱”,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有机会接受教育。
墨家还有一个较有影响的观点——为社会大量培养。所谓“为义”即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其所能进行劳动生产,最终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兼士”就相当今天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生。
在今天,本科高校扩招,各路人马纷纷涌如本科大学接受教育,而本科教育并非职业教育,所以毕业后许多学生结构性失业。同时,专科招升的来源很差,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广大。造*力资源与岗位的配对失衡。我国现在应该重视“兼士”的培养,扶持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秦儒墨两家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还提出先“成仁”,再“爱人”,先“为义”再“兼士”的人才培养顺序,对个体来说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先后,必须是先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再会有能力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对当代教育中妄图走捷径,“让学生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在不断回头总结前人先进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新,当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才能摆正方向,才会有“长风破浪”的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就会来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学习是贵族的权利,六艺,骑,射,诗,书,画,琴。孔子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了平民,他的弟子主要学习修身,治国,就是*学。诗经就是本语文教材,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秋就是本历史书,用来传授历史,学习治国的方法。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摘要】 先秦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儒墨两派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圣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目的的优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回头总结先秦圣贤对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对解决当代教育目的的迷惘和失误,具有一定的意义。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 教育目的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启示
【正文】
中国泱泱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先秦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时代产生的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很多的启示。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大兴私学,并由此产生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场面,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如出一辙,两个时期相差2000多年,却如此默契的统一,因而,我们必须回头仔细审查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为当代教育服务。
叶澜教授如此定义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授的观点简言之为,教育即为社会活动,这与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本人想着重突出的是狭义教育,也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育的竞争也不例外,在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教育的目的被压成了畸形。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学习的机器,为升学而学习,教师也不再是纯粹的为育人,而是知识的传输机,为升学率而教书。无论教育的主体是,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全部被异化了。这种局面又突出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
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即现在所说的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维持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就是完成性教育,与之相反的是以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性教育。而后者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但中国当代教育已经陷入完成性教育的囹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问题也不断产生。
在先秦时期,直到孔子首开私学前,教育一直是“官学”,就是后世常说的“学在官府”,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教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披统治阶级,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周代的学校主要开设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可以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习智力发展。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派,可谓是纷繁复杂。其说法不一,有“六家”(儒、墨、名、法、阴阳、道德)之说,也有“九流”(儒、墨、道德、名、法、阴阳、纵横、农、杂)之论。无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全面,都从侧面反映出思想的争鸣和教育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长盛不衰的。
在对教育方面,各门各派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有影响力上的差异。孟轲认为儒、墨两家是显学,在教育的影响方面,它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儒家排首位,墨家次之。
儒学,2000多年来一直着影响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三个代表人物。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成“仁”,曰“仁者,人也。”(《中庸》),成“圣人、君子、*、贤士”是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代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如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一反一正的论述,阐明了“仁”与成“圣人、君子、*、贤士”的关系,他并进一步说明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以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爱人”在今天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了,只是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功效,而忽视了个体素质的培养,导致本末倒置,使社会功效也很难充分的发挥作用。反思古人先“成仁”,再“爱人”,从厚集到薄发,我们应该会有一些收获。
孟子名轲,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对孔子学说并加以发展,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其思想有为剥削阶级辩护的落后成分,但其提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对中国现代的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孟子则提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突出显示古代开办学堂的目的——“明人伦”,在明人伦的必要的道德标准前提下,再人人相亲相爱,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稳定。这岂不是和谐社会所期望的吗?
荀子发扬了孔子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儒家代表,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著名论断。在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努力,在《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劝学,使学习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只要能培养多个“圣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提升就是指日可待了。
儒家学派在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刚、毅、木、讷,近仁。”人的全面发展,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也就是的教育目的。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其理论也必然有一些不足之处。《论语–子路》有这样一则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透过这则故事,可知儒家学派轻视劳动,不重视参加劳动实践,而是真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育部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十分明智的提法。但当代中国教育这种“死灰”又开始复燃了,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糟粕却被部分教育工作者奉为至理名言,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只重视学习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智力的发展,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为主要代表人物。
学派主要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其阶级基础为当时的独立生产者,因而在教育主张方面多代表独立生产者的观点。
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智力基础。当代中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还有贫困地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国家于今年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期间学杂费全免”的*,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兼爱”,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有机会接受教育。
墨家还有一个较有影响的观点——为社会大量培养。所谓“为义”即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其所能进行劳动生产,最终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兼士”就相当今天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生。
在今天,本科高校扩招,各路人马纷纷涌如本科大学接受教育,而本科教育并非职业教育,所以毕业后许多学生结构性失业。同时,专科招升的来源很差,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广大。造*力资源与岗位的配对失衡。我国现在应该重视“兼士”的培养,扶持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秦儒墨两家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还提出先“成仁”,再“爱人”,先“为义”再“兼士”的人才培养顺序,对个体来说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先后,必须是先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再会有能力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对当代教育中妄图走捷径,“让学生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在不断回头总结前人先进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新,当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才能摆正方向,才会有“长风破浪”的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就会来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学习是贵族的权利,六艺,骑,射,诗,书,画,琴。孔子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了平民,他的弟子主要学习修身,治国,就是*学。诗经就是本语文教材,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秋就是本历史书,用来传授历史,学习治国的方法。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摘要】 先秦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儒墨两派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圣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目的的优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回头总结先秦圣贤对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对解决当代教育目的的迷惘和失误,具有一定的意义。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 教育目的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启示
【正文】
中国泱泱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先秦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时代产生的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很多的启示。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大兴私学,并由此产生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场面,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如出一辙,两个时期相差2000多年,却如此默契的统一,因而,我们必须回头仔细审查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为当代教育服务。
叶澜教授如此定义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授的观点简言之为,教育即为社会活动,这与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本人想着重突出的是狭义教育,也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育的竞争也不例外,在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教育的目的被压成了畸形。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学习的机器,为升学而学习,教师也不再是纯粹的为育人,而是知识的传输机,为升学率而教书。无论教育的主体是,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全部被异化了。这种局面又突出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
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即现在所说的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维持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就是完成性教育,与之相反的是以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性教育。而后者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但中国当代教育已经陷入完成性教育的囹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问题也不断产生。
在先秦时期,直到孔子首开私学前,教育一直是“官学”,就是后世常说的“学在官府”,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教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披统治阶级,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周代的学校主要开设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可以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习智力发展。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派,可谓是纷繁复杂。其说法不一,有“六家”(儒、墨、名、法、阴阳、道德)之说,也有“九流”(儒、墨、道德、名、法、阴阳、纵横、农、杂)之论。无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全面,都从侧面反映出思想的争鸣和教育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长盛不衰的。
在对教育方面,各门各派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有影响力上的差异。孟轲认为儒、墨两家是显学,在教育的影响方面,它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儒家排首位,墨家次之。
儒学,2000多年来一直着影响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三个代表人物。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成“仁”,曰“仁者,人也。”(《中庸》),成“圣人、君子、*、贤士”是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代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如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一反一正的论述,阐明了“仁”与成“圣人、君子、*、贤士”的关系,他并进一步说明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以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爱人”在今天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了,只是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功效,而忽视了个体素质的培养,导致本末倒置,使社会功效也很难充分的发挥作用。反思古人先“成仁”,再“爱人”,从厚集到薄发,我们应该会有一些收获。
孟子名轲,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对孔子学说并加以发展,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其思想有为剥削阶级辩护的落后成分,但其提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对中国现代的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孟子则提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突出显示古代开办学堂的目的——“明人伦”,在明人伦的必要的道德标准前提下,再人人相亲相爱,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稳定。这岂不是和谐社会所期望的吗?
荀子发扬了孔子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儒家代表,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著名论断。在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努力,在《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劝学,使学习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只要能培养多个“圣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提升就是指日可待了。
儒家学派在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刚、毅、木、讷,近仁。”人的全面发展,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也就是的教育目的。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其理论也必然有一些不足之处。《论语–子路》有这样一则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透过这则故事,可知儒家学派轻视劳动,不重视参加劳动实践,而是真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育部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十分明智的提法。但当代中国教育这种“死灰”又开始复燃了,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糟粕却被部分教育工作者奉为至理名言,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只重视学习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智力的发展,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为主要代表人物。
学派主要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其阶级基础为当时的独立生产者,因而在教育主张方面多代表独立生产者的观点。
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智力基础。当代中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还有贫困地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国家于今年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期间学杂费全免”的*,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兼爱”,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有机会接受教育。
墨家还有一个较有影响的观点——为社会大量培养。所谓“为义”即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其所能进行劳动生产,最终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兼士”就相当今天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生。
在今天,本科高校扩招,各路人马纷纷涌如本科大学接受教育,而本科教育并非职业教育,所以毕业后许多学生结构性失业。同时,专科招升的来源很差,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广大。造*力资源与岗位的配对失衡。我国现在应该重视“兼士”的培养,扶持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秦儒墨两家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还提出先“成仁”,再“爱人”,先“为义”再“兼士”的人才培养顺序,对个体来说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先后,必须是先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再会有能力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对当代教育中妄图走捷径,“让学生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在不断回头总结前人先进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新,当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才能摆正方向,才会有“长风破浪”的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就会来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0:51
摘要】 先秦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儒墨两派为主要代表的先秦圣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目的的优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回头总结先秦圣贤对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对解决当代教育目的的迷惘和失误,具有一定的意义。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 教育目的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启示
【正文】
中国泱泱大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先秦时代,作为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其时代产生的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很多的启示。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大兴私学,并由此产生了“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场面,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如出一辙,两个时期相差2000多年,却如此默契的统一,因而,我们必须回头仔细审查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为现代社会服务,为当代教育服务。
叶澜教授如此定义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授的观点简言之为,教育即为社会活动,这与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本人想着重突出的是狭义教育,也就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育的竞争也不例外,在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教育的目的被压成了畸形。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学习的机器,为升学而学习,教师也不再是纯粹的为育人,而是知识的传输机,为升学率而教书。无论教育的主体是,还是教育的客体,都全部被异化了。这种局面又突出表现在初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
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即现在所说的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维持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就是完成性教育,与之相反的是以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性教育。而后者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但中国当代教育已经陷入完成性教育的囹圄,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问题也不断产生。
在先秦时期,直到孔子首开私学前,教育一直是“官学”,就是后世常说的“学在官府”,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教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披统治阶级,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周代的学校主要开设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可以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习智力发展。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就应运而生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派,可谓是纷繁复杂。其说法不一,有“六家”(儒、墨、名、法、阴阳、道德)之说,也有“九流”(儒、墨、道德、名、法、阴阳、纵横、农、杂)之论。无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全面,都从侧面反映出思想的争鸣和教育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长盛不衰的。
在对教育方面,各门各派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有影响力上的差异。孟轲认为儒、墨两家是显学,在教育的影响方面,它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儒家排首位,墨家次之。
儒学,2000多年来一直着影响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三个代表人物。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成“仁”,曰“仁者,人也。”(《中庸》),成“圣人、君子、*、贤士”是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代表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本身应该具有的素质。如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一反一正的论述,阐明了“仁”与成“圣人、君子、*、贤士”的关系,他并进一步说明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育主体的个体素质,以达到“爱人”这一社会功效。“爱人”在今天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了,只是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功效,而忽视了个体素质的培养,导致本末倒置,使社会功效也很难充分的发挥作用。反思古人先“成仁”,再“爱人”,从厚集到薄发,我们应该会有一些收获。
孟子名轲,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对孔子学说并加以发展,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其思想有为剥削阶级辩护的落后成分,但其提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对中国现代的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孟子则提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突出显示古代开办学堂的目的——“明人伦”,在明人伦的必要的道德标准前提下,再人人相亲相爱,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稳定。这岂不是和谐社会所期望的吗?
荀子发扬了孔子思想中朴素唯物主义的儒家代表,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著名论断。在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努力,在《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劝学,使学习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只要能培养多个“圣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提升就是指日可待了。
儒家学派在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刚、毅、木、讷,近仁。”人的全面发展,在当时,在今天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也就是的教育目的。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其理论也必然有一些不足之处。《论语–子路》有这样一则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透过这则故事,可知儒家学派轻视劳动,不重视参加劳动实践,而是真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育部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十分明智的提法。但当代中国教育这种“死灰”又开始复燃了,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糟粕却被部分教育工作者奉为至理名言,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只重视学习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智力的发展,使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为主要代表人物。
学派主要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其阶级基础为当时的独立生产者,因而在教育主张方面多代表独立生产者的观点。
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智力基础。当代中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对还有贫困地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国家于今年实行“义务教育教育期间学杂费全免”的*,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兼爱”,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有机会接受教育。
墨家还有一个较有影响的观点——为社会大量培养。所谓“为义”即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其所能进行劳动生产,最终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兼士”就相当今天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生。
在今天,本科高校扩招,各路人马纷纷涌如本科大学接受教育,而本科教育并非职业教育,所以毕业后许多学生结构性失业。同时,专科招升的来源很差,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广大。造*力资源与岗位的配对失衡。我国现在应该重视“兼士”的培养,扶持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秦儒墨两家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还提出先“成仁”,再“爱人”,先“为义”再“兼士”的人才培养顺序,对个体来说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有先后,必须是先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再会有能力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对当代教育中妄图走捷径,“让学生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在不断回头总结前人先进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新,当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才能摆正方向,才会有“长风破浪”的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就会来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0:52
学习是贵族的权利,六艺,骑,射,诗,书,画,琴。孔子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了平民,他的弟子主要学习修身,治国,就是*学。诗经就是本语文教材,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秋就是本历史书,用来传授历史,学习治国的方法。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54
学习是贵族的权利,六艺,骑,射,诗,书,画,琴。孔子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了平民,他的弟子主要学习修身,治国,就是*学。诗经就是本语文教材,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秋就是本历史书,用来传授历史,学习治国的方法。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先秦的人们都学习什么
学习是贵族的权利,六艺,骑,射,诗,书,画,琴。孔子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了平民,他的弟子主要学习修身,治国,就是政治学。诗经就是本语文教材,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秋就是本历史书,用来传授历史,学习治国的方法。
先秦的人们都学习什么
在先秦时期,直到孔子首开私学前,教育一直是“官学”,就是后世常说的“学在官府”,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教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披统治阶级,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周代的学校主要开设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就可以保证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习智力发展。到了春秋晚期和...
先秦时期:包括什么社会
1. **原始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人们过着群居生活,靠狩猎和采集维持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社会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学习农业和畜牧业,并开始储备粮食和物资,建立简单的社会关系。2. **奴隶社会**: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驯养动物,发明了农业和纺织业,并开始利用奴隶劳动来生产商品。奴...
都说先秦九流十家,分别指的是哪九流?
(1)儒家:仁义礼智信,提倡仁政,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大道无为,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3)墨家:兼爱和非攻,代表人物是墨子、孟胜。(4)法家:提倡法制,代表人物是管仲、韩非子、李斯、李悝、商鞅、申不害。(5)名家:擅长论辩,代表人物是邓析、宋钘、惠施。(6)杂...
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说明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
简述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孟子: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什么?
儒家简介: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
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3、墨家的民本思想墨家代表小工商者的利益,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节乐和非攻的主张。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兼爱”就要人与人相亲相爱,不要相互仇视。“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墨子认为战争和祸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4、农家的民本思想古代农官...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
先秦儒学的特点有什么??
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而且,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人们称孔子之学为“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