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留守孩子的论文结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6 17: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4:43
结语
在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无疑是变化迅速的领域之一。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正是针对现今传统上被视为家庭实体的东西与家庭自我认同意识之间出现了偏离,才引入了家庭自我认同意识这一操作概念来分析日本转型时期的家庭状况,记述意识和现实的差异、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她认为,“家”一直被认为是超越个人的实体,但如果家庭成员丧失了“家”的意识的话,“家”就崩溃了。
东邻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的单身赴任现象所造成的留守妻子、留守子女的一些问题,与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子女的问题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日本的单身赴任的研究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也可以为我国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提供借鉴。由于日本单身赴任现象与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尤其是农民工的流动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适用于考察日本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变化情况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同样适用于对中国留守儿童的研究。
其实,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1992年9月25日香港中文大学首届“潘光旦纪念讲座”上所讲的那样,以往我们对中国农民的研究还主要限于人文生态的层次,忽略了社会心态的层次。而从我国留守儿童研究方面的现状来看,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留守家庭的社会心态的研究。实际上,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社区、学校以及在留守或寄养的家庭里的感受如何?对于留守子女来说,家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形态上看,留守子女的家庭生活要么缺少父母中的一方,要么父母双方全缺,那么在缺少父母中的一方的“单亲家庭”中,或父母双方全缺的寄养家庭中,留守子女对“家”的理解是什么?对“家”的需求和期望又是什么?在他们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中,他们如何与人互动?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本身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家庭自我认同的理论进行解释。笔者借用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所提出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来作为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新视角,也是希望学界同仁能从这样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留守儿童、留守家庭的社会心态问题,在留守儿童研究方面探寻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