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2:03
为了解肝脏功能状态设计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称为肝功能实验。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除r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系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些血浆蛋白合成减少,尤其是清蛋白明显减少,导致低清蛋白血症,临床上可出现腹水与胸水。r球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所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r球蛋白生成增多。当患严重肝病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酶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倾向。此外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内通过乌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脏排除体外,从而维持血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严重伤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
2、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比值测定
原理: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测定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3、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除组织因子及由内皮细胞合成的VW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几乎都在肝脏中合成,凝血抑制因子如抗凝血酶Ⅲ(AT-Ⅲ)、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C1脂酶抑制因子及蛋白C也都在肝脏中合成。凝血因子半衰期比清蛋白短得多,尤其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因此在肝功能受损的早期,清蛋白检测完全正常,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却有显著降低,故在肝病早期可用凝血因子检测作为过筛试验。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PT延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也是诊断胆汁淤积,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Ⅹ是否减少的重要检查。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严重肝病时,维生素K缺乏时APTT延长。
(3)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TT): 肝硬化或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合并DIC时,TT可延长。
(4)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HPT):能反应因子Ⅱ、Ⅶ、Ⅹ 的综合活性。
(5)抗凝血酶Ⅲ测定(AT-Ⅲ):主要在肝合成,70%-80%凝血酶由其灭活,它与凝血酶形成1∶1共价复合物而抑制凝血酶。严重肝病时AT-Ⅲ活性明显降低,合并DIC时更低。
4、血氨测定:
肝脏将氨合成尿素,是保证血氨正常的关键,在肝硬化及暴发性肝衰时,如果80%以上肝组织破坏,氨就不能被解毒,氨在中枢神经系统积聚,引起肝性脑病。 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磷脂、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磷脂主要来源于肝脏。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的测定。
临床意义:a、肝细胞受损时,如肝硬化、暴发性肝衰血中总胆固醇降低。b、胆汁淤积时,血中胆固醇增加,其中以游离胆固醇增加为主。胆固醇脂与游离胆固醇比值降低。c、营养不良及甲亢时血中总胆固醇降低。 当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肝细胞膜对胆红素转运缺陷(Gilbert综合征)、结合缺陷(Crigler-Najjar综合征),排泄障碍(Dubin-Johnson综合征)及胆道阻塞(各型肝炎、胆管炎症等)均可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借以诊断有无溶血及判断肝、胆病在胆色素与代谢中的功能状态。
1、总胆红素测定(STB)
2、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原理:血清中不加溶解剂,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后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CB)。总胆红素减去结合胆红素即为非结合胆红素(UCB)。
临床意义:根据CB与STB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肝炎的黄疸前期之黄疸型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3、尿胆原检查
原理:在胆红素肠、肝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尿胆原逸入血循环,从肾脏排除。
4、尿胆红素检查
原理:非结合胆红素与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此不能在尿中出现,而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在尿中出现(肾阈<34μmol/L)。
临床意义:尿胆红素试验阳性提示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a、胆汁排泄受阻。b、肝细胞损害,C、鉴别黄疸:溶血性黄疸为阴性,上述二种为阳性。先天性黄疸中Dubin-Johnson和Rotor综合征为阳性。而Gilbert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则为阴性。 原理: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随胆汁分泌入肠道,经肠菌分解后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循环,因此胆汁酸测定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胆汁酸增高见于( 1)肝细胞损害;(2)胆道阻塞;(3)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4)进食后可一过性增高。为一生理现象。 肝脏有俩条输出通路,即除肝静脉与体循环联系外,还通过胆道系统与肠道相连接,位于肝细胞之间的毛细胆管,互相连接或网并与小叶间胆管相通,接受肝细胞分泌出来的胆汁。体内物质代谢的终末产物由外界进入体内的药物,染料、毒物、或从肠道吸收来的非营养物质,
以及一些肝内代谢产物(如胆色素、胆汁酸盐、胆固醇)均所经过肝细胞的摄取、代谢、转运,最后随胆汁的分泌而排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肝脏受损及肝血流量减少时,上述物质排泄功能更降低,因此外源性给予人工色素(染料)、药物来检测肝脏排泄功能是经常应用的肝功能检查方法之一。临床上常运用静脉注射靛氰绿( ICG)、利多卡因或磺溴酞钠来了解肝脏的摄取与排泄功能。 1.肝功能检查前不能进食,肝功能是抽血检查要求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个小时。这是因为饮食后血液中的成分会发生改变,这样在检查时就会出现异常现象,从而造成误诊。
2.在肝功能检查前一天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因为过于油腻的饮食可能会造成转氨酶等其他指标的不正常,这样也会使检查结果出现误差。
3.在肝功能检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功能暂时性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4.在肝功能检查前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剧烈运动,这都有可能会造成转氨酶升高,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5.检查前一天一定不能喝酒,喝酒会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影响检查结果。 一、空腹检查:乙肝患者肝功能检查多项测定值与饮食有关系,进食后一些物质经过消化道吸收入血,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而导致肝功能检查出现误差。
二、禁食某些食物:做肝功检查前一天,最好不要食用含有丰富的红萝卜素、叶黄素的事物,避免影响胆红素的测定;还需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比如牛奶、蛋制品等,可能造成血脂明显增高;此外,肝功能检查前也不可饮酒,避免造成血清转氨酶增高,影响检查结果。
三、禁服某些药物:药物需经肝脏代谢和解毒,会加重肝脏负担,损伤肝脏细胞,引发肝功能的异常,而影响肝功能检查结果。
四、禁止剧烈活动:剧烈活动可对血清转氨酶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做肝功检查前,应禁止剧烈活动,检查前一天的晚上还需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