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134(颜渊)|君臣父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9 17: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6:55
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点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是建立在伦常文化的基础上的。这八个字上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词,下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来作动词。“君君”就是说领导人作到自己真正是一个领导人,领导人有领导人的道德。君是君,领导人就是一个领导人。臣是臣,作干部的有干部的立场,规规矩矩是个好干部,好的宰相,好的辅助人。这个话连起来讲,如果君不君,领导人不是一个领导人,违反了领导人应有道德,这时臣也不臣了。
“父父、子子。”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做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
古代的文字很简略,但包括的意义很丰富。孔子答复了这一点,齐景公非常聪明,他说,好,我懂了。一个领导人自己不站在领导人的本位,越出范围,那么臣也不臣;一个家庭中,父母不像父母,儿女就不像儿女。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的风气到了这种程度的话,国家的财富虽充足,我也用不到了,一定要失败的。
《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做国君的,就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其实孔子这也是有针对性地对齐国的乱象建言献策。当时齐国已有社会*的迹象了,其原因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所以齐景公一听孔子这个教诲,就说“善哉!”他认为孔子总结的这个为政之道太好了!他说,如果真的出现君臣父子无道的状况,国家就必然会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