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8 15:2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56
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的止血作用。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效果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57
因为在生理性止血中,血小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血管受损后,首先,血小板粘附于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同时吸引凝血因子,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之后会发生大量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同时会释放血小板因子等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的因子从而扩大血栓,血小板内还含有收缩蛋白,在收缩蛋白作用下,使血凝块收缩,在血小板释放的各种因子中,还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加强止血效果。血小板缺少或功能不全的人,由于血小板凝血系统无法正常激活,不能完成生理性止血,常常发生内出血,皮肤紫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