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8 14: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9:37
“什么是认真?”在微信里,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反问了他一句。我的反问,出于这样的思考,如果他只想知道“认真”的字面含义,他会去问百度。他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想得到一个百度上没有的答案。那是什么方向的答案?我猜不到,所以要反问他。
“明天招聘,请教什么问题可以考察认真。”经我反问,他修改了问题。果然,他要的不是“认真”的字面含义,他要的是操作定义。
什么是“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定义如下:用可控的方法,去发现被定义项的可观察、可描述、可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操作定义不是词典里的定义,它类似菜谱,是一套具体的操作办法。在面试甄选当中,“认真”的操作定义有三个:认真的态度、认真的习惯、认真的能力。
1 认真的态度,操作定义如下:在面对面沟通中,听到含义模糊的概念,能反问,确认概念的含义后,再回答问题。测试“认真的态度”,先要在问题中放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例如:X先生,根据库迪塑造理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行为来塑造自我,请问你有这方面的尝试吗?
在这个问题中,库迪塑造理论,纯属虚构,如果应聘者听完问题,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库迪塑造理论,请面试官进一步解释,这说明他具备了认真的态度。
当然,事先要准备好一个说法,当应聘者反问的时候,就说库迪塑造理论,是长期坚持、小步尝试的自我塑造理论。在“认真的态度”的测试中,应聘者有反问就得分,不反问就不得分。
2 认真的习惯,操作定义如下:在预期接收重要信息时,准备好纸笔,预备做记录。测试“认真的习惯”,是在面试开始之前,当应聘者在等候室坐下,一位很亲和的面试助理,向应聘者做一个重要的提示:X先生,关于这次面试,以及后面的面试,有几个重要的提示要告诉您,我可以开始说了吗?
在这个时候,应聘者说等一下,等我拿纸笔记录一下。有这个反应的,“认真的习惯”就得分,没有这个反应的,认真的习惯就不得分。
3 认真的能力,操作定义如下:在面试中,通过一次倾听,能理解120个字的情景描述问句,并能记住提问者的要求,在随后的回答中,能按要求给出答案。
测试“认真的能力”,先设计一个小问题,例如:请举例说明,你怎样尝试多种方法,最终解决了陌生的问题。把小问题写下之后,再往这个问题里加入情景,把小问题变成一个长长的问题,让问题的字数达到120个字。
上面的小问题,加入情景之后,变成了这个很长、很长、很长的问题:X先生,请举例说明,你的问题处理能力。上一次,你执行一项陌生的任务,你不了解完成任务的方法。但你不气馁,尝试了三种以上的办法,例如,观摩他人、去书店买书、上网查询、向别人请教,等等。通过多种尝试,最终你在任务期限内,*完成了任务。请举例说明,例子中要包括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方法。
这个问题刚好120个字,听完这个问题需要30秒。应聘者能听清这个问题,还能按要求回答,说明他能集中注意力倾听。集中注意力,是认真能力的基础。
把120个字的问题读完之后,面试官再听应聘者的回答,如果回答当中,应聘者说的方法超过了三种,就得分,低于三种就不得分。小结一下,认真的操作定义,包括认真的态度、认真的习惯、认真的能力。
上面的定义,我用过一次之后,就把“认真的态度”给删除了,因为通过率太低,失去了甄选的意义。2015年,我在清华、北大、*做测试,一共面试了192个求职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认真”这一项上,结果如下:
认真的态度,8人测出,占4%。
认真的习惯,131人测出,占68%。
认真的能力,146人测出,占76%。
这个结果让我很意外,因为“认真的态度”通过率比我想象的低,我估计在50%左右,真实通过率都只有4%。我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在国外的同学,看他有没有兴趣,做一个比较测试。
同学在国外教书,他对我的提议很感兴趣。他按照我的方法,在他所在的大学里,组织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测试,一共面试了189个学生,结果如下:
认真的态度,100%。
认真的习惯,61%。
认真的能力,48%。
两组数据放在一起,有很强的比较价值。尤其在“认真的态度”上,国外学生的通过率是100%,国内学生的通过率是4%,这是为什么?这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