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系的成因及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18
长江庞大水系的形成,与气候和地形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流域大部分处于*带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范围,平均年降水量为1067mm。长江流域地形起伏较大,高原和山地面积广达128.6×104k㎡,丘陵面积约24×104k㎡,两者合占流域总面积的将近84.7%。
高耸的山岭和起伏的丘陵,容易导致对流雨和锋面雨的产生,形成暴雨洪流,促进水系发育。在中国径流地带区划中,长江流域除江源及通天河流域以及川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处于丰水带和多水带范围内,年径流深度多在400mm以上,尤其是四川盆地西部、三峡地区、湘西和湘南。赣西和赣南、赣东北以及皖南山区,年径流深度可达1000mm以上。正因为长江流域水源如此丰富,其流域面积虽仅比黄河大1.4倍,而水量却相当于其20倍。
长江流域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别较大。在地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分布不均的影响下,总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减。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网密度一般在0.5km/k㎡以上,山丘区对水系发育有利,河网密度可超过0.7km/k㎡。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的河网密度在0.5km/k㎡以下。在地势平坦。
不利于河流水系发育的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河网密度反而超过山丘区,这是人类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多为人工开浚而逐渐演变的河流,有的则是不断整治始能维持流动的运河。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达6.4~6.7km/k㎡以上,三角洲南部的杭嘉湖平原更高达12.7km/k㎡,成为全国河网最稠密的地区。成都平原的河网密度达1.2km/k㎡,是长江上游河网最密集的地区 各种不同的河网结构往往对河网的水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表现在暴雨后洪水集聚快慢、洪峰的出现势头和持续时问长短等方面。如扇状河网的汇水点,洪峰汇聚迅速,水势猛涨;网状河网的支流均匀分散,水势变化较和缓;辐散状河网,水流由集中变分散,水势由湍急变平缓,导致泥沙大量淤积;网状河网地带,地势低平,水流相互沟通,水势变化和缓,但遇集中暴雨易渍涝成灾。长江中游大支流多,又集聚上游干支流来水,汛期洪流相遇,位了汇水点的荆江和武汉河段,河槽宣泄能力有限,加之两岸地势低平,极易造成洪患,因而成为长江防洪的重点地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18
长江庞大水系的形成,与气候和地形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流域大部分处于*带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范围,平均年降水量为1067mm。长江流域地形起伏较大,高原和山地面积广达128.6×104k㎡,丘陵面积约24×104k㎡,两者合占流域总面积的将近84.7%。
高耸的山岭和起伏的丘陵,容易导致对流雨和锋面雨的产生,形成暴雨洪流,促进水系发育。在中国径流地带区划中,长江流域除江源及通天河流域以及川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处于丰水带和多水带范围内,年径流深度多在400mm以上,尤其是四川盆地西部、三峡地区、湘西和湘南。赣西和赣南、赣东北以及皖南山区,年径流深度可达1000mm以上。正因为长江流域水源如此丰富,其流域面积虽仅比黄河大1.4倍,而水量却相当于其20倍。
长江流域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别较大。在地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分布不均的影响下,总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减。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网密度一般在0.5km/k㎡以上,山丘区对水系发育有利,河网密度可超过0.7km/k㎡。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的河网密度在0.5km/k㎡以下。在地势平坦。
不利于河流水系发育的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河网密度反而超过山丘区,这是人类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多为人工开浚而逐渐演变的河流,有的则是不断整治始能维持流动的运河。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达6.4~6.7km/k㎡以上,三角洲南部的杭嘉湖平原更高达12.7km/k㎡,成为全国河网最稠密的地区。成都平原的河网密度达1.2km/k㎡,是长江上游河网最密集的地区 各种不同的河网结构往往对河网的水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表现在暴雨后洪水集聚快慢、洪峰的出现势头和持续时问长短等方面。如扇状河网的汇水点,洪峰汇聚迅速,水势猛涨;网状河网的支流均匀分散,水势变化较和缓;辐散状河网,水流由集中变分散,水势由湍急变平缓,导致泥沙大量淤积;网状河网地带,地势低平,水流相互沟通,水势变化和缓,但遇集中暴雨易渍涝成灾。长江中游大支流多,又集聚上游干支流来水,汛期洪流相遇,位了汇水点的荆江和武汉河段,河槽宣泄能力有限,加之两岸地势低平,极易造成洪患,因而成为长江防洪的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