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43
曹甸镇十景(据史料记载) 宜冬小筑园 定善寺 镇海塔 林家码头 系马桩 五子读书楼 魁星楼 东、中、西三桥 曹甸节烈坊(七座) 古井古渡 双:一意双层重檐,二意双亭并立;宁:一意曹甸曾有“小南京”美誉,二意宝地曹甸百姓幸福康宁。
此亭位于集镇入口的画川路与S414省道交界处东南角。内建曲桥、休闲步道、观景台等景点,栽有黑松、五针松、乌桕、桂花等名贵树种,是曹甸工业集中区休闲、垂钓、健身的小型娱乐公园。 定善禅寺在曹甸镇古塔村(旧时称塔儿头)境内(S414省道与X101县道东北角)
曹甸人喜欢叫它“塔儿头”或“大庵”。该塔始建于公元400年,开山为东晋安帝时世称辩才的学问僧德聪,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苏中地区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庙。定善禅寺有三座山门,东为文武殿,西为城隍庙,定善禅寺居中,三者一体,前后有房共99间半,殿宇巍峨,楼阁参差,雄踞古泾河北岸。寺内外古迹颇多,大小两座宝塔,以镇海塔最负盛名。寺后一株古银杏,周长一丈,枝繁叶茂,垂乳数十,虽年年纸课焚炙,均未受损,人以为异。六十多年前被锯倒,然而天不灭此树,伸向四面的残根吐出新芽,历经风风雨雨,化作6株顶天立地的大树,依傍双塔,环绕古刹,形成一派葱茏茂密气势恢宏的丛林奇观。
(镇海塔)
镇海塔建于初唐,砖石结构,高四丈有余,八面七层,拔地而起,直上霄汉,十分壮观。一架大钟,亦为唐铸。寺龛供奉第一功德祖,乃古塔监造者尉迟敬德。相传当年他依寺驻兵,子宝林触犯军纪被斩,埋首级于此,上建一塔,以表纪念。“塔儿头” (现古塔村)由此而得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定善禅寺蒙受劫难,僧侣被逐,佛像被烧,庙和宝塔相继拆毁。改革开放,春归大地。住持天乐返回古塔村。他广结善缘、多方求助,在地方*和百姓支持下,陆续新建了后殿、前殿、观音殿、城隍殿和东西厢房,修复了一口唐代开凿的古井,砌了放生池, 大小二塔重又耸立于原址。定善禅寺旧观再现,香火日盛。
2010年开始,*对定善禅寺主体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翻新,2012年起对禅寺的环境进行改造,让有千年历史的定善禅寺焕发新的气息。
(清明庙会)
以清明为正期,前后各2天的庙会,是定善禅寺每年香火最盛之时。东自盐阜,西至安徽,北自淮沐,南到维扬,八方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焚香拜佛,课纸悼亡。寺庙内外人山人海,泾河两岸车水马龙。因此逐渐带动了曹甸集镇的商贸交易。每逢会期,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相聚成市,购销两旺,客流量达数万人。庙会似一年一度的春风,从明清两朝一直延续至今,使定善禅寺的声名越传越远,使曹甸镇的商贸流通越来越繁荣。
1940年11月,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曹甸战役。 1957年11月,为纪念牺牲的*先烈,在宝应县曹甸镇东首老泾安公路园陵路北建成了“四零烈士墓”。1958年4月,陈毅元帅为“四零烈士墓”亲笔题词,钟期光上将撰写了祭文。陈毅元帅的题词是:在曹甸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我高呼曹甸的英雄们,万岁!万岁!万万岁!
上世纪九十年代,“四零烈士墓”被评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曹甸镇*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对“四零烈士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让墓区更加的肃穆和庄严。 1944年6月1日,新四军苏中公学在曹甸金吾庄成立,粟裕任首任校长。该校历时两年,培养了数千名抗战和建国人才。1994年,为使这段光辉的历程永照后人,苏公老校友支持镇*、*在金吾庄建成了苏中公学纪念碑,当年的老校长夏征农题写了碑名。
纪念碑总体保存完好,占地3.5亩,主碑占地150平方米,总高13.3米,碑身10.7米,坐西北,面东南,正面刻有“苏中公学纪念碑”七个铜质镶制大字。碑顶是高1.5米的铜质喷彩“苏中公学”校徽。左附碑镌刻苏中公学简介,右附碑刻有书、*、松等图案。
1997年被*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近千名苏公中学老校友及新四军老战士倡导、捐资,在金吾村又新建了一所苏公希望小学。
2000年5月被县*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在我*民即将取得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决定性胜利的前夜,为迎接全面*和新民主主义*胜利准备大量后备干部,**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的战略决策。
*苏中区委和苏中军区在抗大九分校基础上创建,着重培养连、区级干部。正副校长由粟裕、管文蔚分兼,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
1945年8月中旬,夏任校长。1944年6月1日,在校部驻地宝应金吾庄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1946年6月1日,在校部驻地宝应曹甸金吾庄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到 1946年5月,先后共办5期,共组建过44个学员队。其中知识青年23个队,部队干部7个队,地方干部7个队,解放的伪军官6个队和日本、朝鲜反战兄弟队。共培养、输送干部4000多名。校部先后迁青沟、萧家庄、孟家庄、流均沟、西安丰、固晋等地(均系宝应、阜宁、淮安县边境村镇),1945年8月中旬迁兴化沙沟,11月3日迁台化(今大丰)县大中集,1946年4月中下旬全校迁往安石塘。5月上旬,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成立华中雪枫大学。 下舍甸(现下舍居委会境内)位于曹甸镇东南部,距宝应县城15公里,自卫战争打响后,县*的一大批公粮放在该地北面的蚬嘘寺内未能来得及运走。1946年11月30日下午,*反动派军队二十五师四十旅一一三团一百七、八十人,从县城出动进犯下舍甸,企图抢劫公粮,捕杀地方干部。敌人水陆并进,直奔下舍甸。 曹甸区委*攀长富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着通讯员火速赶到离下舍甸约2.8公里的县独立团驻地康庄报告。县独立团负责人张明及县**周柏林等人听到这一消息后,一致认为这是集中力量消灭敌人有利时机,于是研究和制定了分3路出击的作战方案。由周柏林和攀长富带领特务连和曹甸区队首先插入敌后,张明带领七连予以迎头阻击,副参谋长项林荣率领三连截击敌人腰部。此时附近民兵和群众亦来助战,他们把煤油箱挂在树上,点燃鞭炮迷惑敌人。敌遭突然袭击后猝不及防,仓皇溃逃。这次战斗毙敌50余人,俘敌40多人,缴获机*两梃,步*90余支,粮船6只。这次战斗打响了宝应地方武装对敌正规军作战的第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宝应军民坚持对敌斗争的信心,震慑了敌人。不日,延安新华社向全国广播了这一战斗胜利消息。
2013年,*在原“下舍甸战斗”的地方树起了一块石碑——“下舍甸战斗 遗址”,以此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并增强当代人的国防知识和国防观念。 从此,曹甸镇在原苏中公学纪念馆、四零烈士墓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处“*传统德育教育基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43
曹甸镇十景(据史料记载) 宜冬小筑园 定善寺 镇海塔 林家码头 系马桩 五子读书楼 魁星楼 东、中、西三桥 曹甸节烈坊(七座) 古井古渡 双:一意双层重檐,二意双亭并立;宁:一意曹甸曾有“小南京”美誉,二意宝地曹甸百姓幸福康宁。
此亭位于集镇入口的画川路与S414省道交界处东南角。内建曲桥、休闲步道、观景台等景点,栽有黑松、五针松、乌桕、桂花等名贵树种,是曹甸工业集中区休闲、垂钓、健身的小型娱乐公园。 定善禅寺在曹甸镇古塔村(旧时称塔儿头)境内(S414省道与X101县道东北角)
曹甸人喜欢叫它“塔儿头”或“大庵”。该塔始建于公元400年,开山为东晋安帝时世称辩才的学问僧德聪,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苏中地区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庙。定善禅寺有三座山门,东为文武殿,西为城隍庙,定善禅寺居中,三者一体,前后有房共99间半,殿宇巍峨,楼阁参差,雄踞古泾河北岸。寺内外古迹颇多,大小两座宝塔,以镇海塔最负盛名。寺后一株古银杏,周长一丈,枝繁叶茂,垂乳数十,虽年年纸课焚炙,均未受损,人以为异。六十多年前被锯倒,然而天不灭此树,伸向四面的残根吐出新芽,历经风风雨雨,化作6株顶天立地的大树,依傍双塔,环绕古刹,形成一派葱茏茂密气势恢宏的丛林奇观。
(镇海塔)
镇海塔建于初唐,砖石结构,高四丈有余,八面七层,拔地而起,直上霄汉,十分壮观。一架大钟,亦为唐铸。寺龛供奉第一功德祖,乃古塔监造者尉迟敬德。相传当年他依寺驻兵,子宝林触犯军纪被斩,埋首级于此,上建一塔,以表纪念。“塔儿头” (现古塔村)由此而得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定善禅寺蒙受劫难,僧侣被逐,佛像被烧,庙和宝塔相继拆毁。改革开放,春归大地。住持天乐返回古塔村。他广结善缘、多方求助,在地方*和百姓支持下,陆续新建了后殿、前殿、观音殿、城隍殿和东西厢房,修复了一口唐代开凿的古井,砌了放生池, 大小二塔重又耸立于原址。定善禅寺旧观再现,香火日盛。
2010年开始,*对定善禅寺主体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翻新,2012年起对禅寺的环境进行改造,让有千年历史的定善禅寺焕发新的气息。
(清明庙会)
以清明为正期,前后各2天的庙会,是定善禅寺每年香火最盛之时。东自盐阜,西至安徽,北自淮沐,南到维扬,八方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焚香拜佛,课纸悼亡。寺庙内外人山人海,泾河两岸车水马龙。因此逐渐带动了曹甸集镇的商贸交易。每逢会期,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相聚成市,购销两旺,客流量达数万人。庙会似一年一度的春风,从明清两朝一直延续至今,使定善禅寺的声名越传越远,使曹甸镇的商贸流通越来越繁荣。
1940年11月,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曹甸战役。 1957年11月,为纪念牺牲的*先烈,在宝应县曹甸镇东首老泾安公路园陵路北建成了“四零烈士墓”。1958年4月,陈毅元帅为“四零烈士墓”亲笔题词,钟期光上将撰写了祭文。陈毅元帅的题词是:在曹甸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我高呼曹甸的英雄们,万岁!万岁!万万岁!
上世纪九十年代,“四零烈士墓”被评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曹甸镇*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对“四零烈士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让墓区更加的肃穆和庄严。 1944年6月1日,新四军苏中公学在曹甸金吾庄成立,粟裕任首任校长。该校历时两年,培养了数千名抗战和建国人才。1994年,为使这段光辉的历程永照后人,苏公老校友支持镇*、*在金吾庄建成了苏中公学纪念碑,当年的老校长夏征农题写了碑名。
纪念碑总体保存完好,占地3.5亩,主碑占地150平方米,总高13.3米,碑身10.7米,坐西北,面东南,正面刻有“苏中公学纪念碑”七个铜质镶制大字。碑顶是高1.5米的铜质喷彩“苏中公学”校徽。左附碑镌刻苏中公学简介,右附碑刻有书、*、松等图案。
1997年被*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近千名苏公中学老校友及新四军老战士倡导、捐资,在金吾村又新建了一所苏公希望小学。
2000年5月被县*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在我*民即将取得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决定性胜利的前夜,为迎接全面*和新民主主义*胜利准备大量后备干部,**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的战略决策。
*苏中区委和苏中军区在抗大九分校基础上创建,着重培养连、区级干部。正副校长由粟裕、管文蔚分兼,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
1945年8月中旬,夏任校长。1944年6月1日,在校部驻地宝应金吾庄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1946年6月1日,在校部驻地宝应曹甸金吾庄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到 1946年5月,先后共办5期,共组建过44个学员队。其中知识青年23个队,部队干部7个队,地方干部7个队,解放的伪军官6个队和日本、朝鲜反战兄弟队。共培养、输送干部4000多名。校部先后迁青沟、萧家庄、孟家庄、流均沟、西安丰、固晋等地(均系宝应、阜宁、淮安县边境村镇),1945年8月中旬迁兴化沙沟,11月3日迁台化(今大丰)县大中集,1946年4月中下旬全校迁往安石塘。5月上旬,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成立华中雪枫大学。 下舍甸(现下舍居委会境内)位于曹甸镇东南部,距宝应县城15公里,自卫战争打响后,县*的一大批公粮放在该地北面的蚬嘘寺内未能来得及运走。1946年11月30日下午,*反动派军队二十五师四十旅一一三团一百七、八十人,从县城出动进犯下舍甸,企图抢劫公粮,捕杀地方干部。敌人水陆并进,直奔下舍甸。 曹甸区委*攀长富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着通讯员火速赶到离下舍甸约2.8公里的县独立团驻地康庄报告。县独立团负责人张明及县**周柏林等人听到这一消息后,一致认为这是集中力量消灭敌人有利时机,于是研究和制定了分3路出击的作战方案。由周柏林和攀长富带领特务连和曹甸区队首先插入敌后,张明带领七连予以迎头阻击,副参谋长项林荣率领三连截击敌人腰部。此时附近民兵和群众亦来助战,他们把煤油箱挂在树上,点燃鞭炮迷惑敌人。敌遭突然袭击后猝不及防,仓皇溃逃。这次战斗毙敌50余人,俘敌40多人,缴获机*两梃,步*90余支,粮船6只。这次战斗打响了宝应地方武装对敌正规军作战的第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宝应军民坚持对敌斗争的信心,震慑了敌人。不日,延安新华社向全国广播了这一战斗胜利消息。
2013年,*在原“下舍甸战斗”的地方树起了一块石碑——“下舍甸战斗 遗址”,以此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并增强当代人的国防知识和国防观念。 从此,曹甸镇在原苏中公学纪念馆、四零烈士墓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处“*传统德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