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幼儿孩子如何学习倾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0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32
倾听,顾名思义就是刻意地听,用尽全身心的听,并且能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日本语言教育家的实验证明,胎儿从成形起就有了听觉。这说明在孩子学说话之前对他进行听觉训练是十分有效的。社会学家兰金也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表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的幼儿园非常强调教师的“低声调”教学。因为幼儿内耳的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较*强,能接收到到*所不能接收到的频率刺激。此外强调教师与儿童进行“面对面对话”,这既是儿童辨析性听力培养的要求,也是对儿童尊重的一种表现。
一、幼儿倾听能力的具体内容
幼儿倾听能力着重培养三种倾听技能:
1.专注性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包括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2.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如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声音等)的倾听;
3.理解性倾听:掌握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的倾听(包括回答问题情况和执行指令情况等)。
二、幼儿倾听能力较差的原因
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语言活动。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十分有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倾听能力较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人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必要培养,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如大人讲小孩子听等。训斥、责备的方式会使孩子失去倾听的*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还有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大人以孩子为中心,认为插话等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孩子的意思,以致使孩子愈加不会倾听。
2.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幼儿聪明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在集体活动中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幼儿的发言。所以幼儿有时候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
3.家长的消极榜样作用。
父母、老师等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人。父母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些家长在和别人交往时、和幼儿交谈时就不会倾听,因此,孩子在无形中习得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三、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针对幼儿倾听能力较弱的现状,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1.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也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培养幼儿的倾听兴趣。选择的故事等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具体、生动,富有趣味性;除了倾听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外,幼儿是通过积极的听来提高倾听能力的,大人在讲述故事时声音要抑扬顿挫,并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如小动物的童话或故事。
2.创设宽松的倾听环境。
家长可以利用大自然的优势,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带幼儿去大自然聆听各种美妙的声音:淅沥淅沥的小雨声、潺潺的流水声等。所有这些,都让幼儿心旷神怡,就会萌发幼儿倾听的*和兴趣。在带领幼儿外出时,可以让幼儿注意倾听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倾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如蝉鸣、鸟叫声),倾听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如自行车清脆的铃声、汽笛声)。幼儿听后,家长引导幼儿模仿、表达,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应为幼儿创设宽容、平等的心理氛围,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才有安全感、自信心,才能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3. 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倾诉时,认真倾听,耐心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在向幼儿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幼儿的回答。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都应以目光、手势、语言来传递听到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孩子觉得家长认真听了,在关注着他。利用各种手段指导幼儿耐心倾听别人,不随便插话,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家长应注重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让幼儿乐于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33
幼儿教育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人,不仅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在倾听中也会学到许多知识,接收到许多信息,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世间的苦辣酸甜,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倾听孩子的述说,不仅能走近孩子、真实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还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倾听的榜样,从而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幼儿教育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倾听,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讲得非常出色;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喜欢他。
二、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
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幼儿说:“图片上有小鸟。”老师应答应:“图片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幼儿说;“我渴了。”老师说:“今天天气热,出了很多汗我渴了。”同样让孩子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这样,既维持了孩子原来的意思,又引导了孩子,日子久了,孩子的词汇量会越来越丰富,也能慢慢地学会讲完整的话。
三、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要耐心地倾听,不打断、讥笑孩子,并巧妙地给予纠正
当孩子答错问题时,老师要鼓励他“再想一想,再说一次”,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多想多说,而不能打断、制止孩子的话语。另外,每个班都会有口齿不清的孩子他们有的甚至口吃,对此,作为老师不能取笑,而要耐心地听清楚,并与其交流,让他倾听老师的话,反复练习,在不经意间学习、模仿老师的发音,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
四、做出听的姿势,强化听的感受,让不爱说的孩子也说起来
感情交流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和动力。在听的时候,老师的一个体态动作、一个眼神、一种略带夸张的表情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不爱说话的孩子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等。在这些孩子面前,老师首先要与他们多说话,引导其产生交流愿望;当他们说的时候,老师更要耐心地听,边听边猜,边听边帮助他们放松情绪,使他们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说出心里想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多于这些孩子交流,缩短于他们的距离。
五、及时提醒,改正不良习惯
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在活动中往往有些孩子善于表现自己,抢别人的话,老师要及时引导,如:“我知道你说的比他好,等一会老师给你时间教他。”有些孩子玩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听别人讲,老师及时提醒,“你给我们讲讲”“你爱听悄悄话,让他给你悄悄说”等还有很多方法,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方法,逐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六、注重个别差异,促进孩子的倾听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中要注重个别差异,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要求,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的要求高一点,对能力弱的幼儿则相应地把要求降低一些。例如:同样是游戏“录音机”,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复述长句,而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复述短句或词组。同时,针对不同情况的幼儿采用不同方法:对胆小的幼儿多和他们聊天;对倾听能力弱的幼儿则在和他们聊天时减慢语速,或加上手势、眼神、动作,使他们听清、听懂;对倾听能力强的幼儿多给他们听有趣的故事、儿歌等,并让他们学着复述故事和朗诵儿歌。
七、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孩子倾听习惯的关键
谈话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集中注意、主动积极、耐心的倾听习惯;有利于从倾听中分辨说话人声音的特点及声音所表现的情绪;有利于在倾听中迅速掌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语言的运用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多使用儿童语言,会刺激幼儿的听觉,无形之间就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为了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为幼儿创设倾听的环境。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33
1、专注。训练孩子耐心听他人说话,首先要让孩子做到专注。专注需要孩子自始自终集中注意力,专心于对方的谈话。 一是关注对方所说话,这能帮助孩子理解对方所谈的问题,及时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恰当的回应。因为人们听话时的思维比讲话时的思维快得多,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中对对方所说的话进行思考和判断。 二是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这能帮助孩子对对方的感情和态度进行推断,然后做出决断。比方说对方十分兴奋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的话,对方感觉沮丧时最好能及时做出抚慰的举动。
2、不随意打断对方说话。教育孩子不随意打断对方说话,控制自己。一要保持平静,抱着学习的心态,安静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在张口打断别人之前,在心里把想说的话默念几遍,以此来警告自己不要随意打断对方。 3、学会提问。告诉孩子提问不是随便问,需要注意: 一是所提问题尽量不要涉及对方的隐私和敏感的话题。 二是所提问题的最好是开放性的问题,让对方能畅所欲言,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 爸妈要注意: 1、给孩子在游戏中练习的机会。传话法是一种很好的练习“耐心听他人说话”的游戏。这种游戏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也是锻炼孩子说话能力的最好方法。 2、告诉孩子需要注意的细节: 要面带微笑,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尽可能地表现轻松,如果孩子自己过于紧张,对方也会感觉紧张。 运用好的眼神和表情。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对对方的谈话做出积极的反应,也可以不时地使用“是的、明白了、对”等简短语言表示你在认真听对方说话。 如果对对方谈到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先点点头,然后简单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再说“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情你觉得怎么样?”“还有其他事情吗?”等,这样会使对方兴趣更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32
倾听,顾名思义就是刻意地听,用尽全身心的听,并且能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日本语言教育家的实验证明,胎儿从成形起就有了听觉。这说明在孩子学说话之前对他进行听觉训练是十分有效的。社会学家兰金也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表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的幼儿园非常强调教师的“低声调”教学。因为幼儿内耳的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较*强,能接收到到*所不能接收到的频率刺激。此外强调教师与儿童进行“面对面对话”,这既是儿童辨析性听力培养的要求,也是对儿童尊重的一种表现。
一、幼儿倾听能力的具体内容
幼儿倾听能力着重培养三种倾听技能:
1.专注性倾听:集中注意地倾听(包括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2.辨析性倾听:分辨不同内容(如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声音等)的倾听;
3.理解性倾听:掌握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的倾听(包括回答问题情况和执行指令情况等)。
二、幼儿倾听能力较差的原因
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语言活动。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十分有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倾听能力较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人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必要培养,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如大人讲小孩子听等。训斥、责备的方式会使孩子失去倾听的*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还有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大人以孩子为中心,认为插话等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孩子的意思,以致使孩子愈加不会倾听。
2.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幼儿聪明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在集体活动中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幼儿的发言。所以幼儿有时候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
3.家长的消极榜样作用。
父母、老师等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人。父母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些家长在和别人交往时、和幼儿交谈时就不会倾听,因此,孩子在无形中习得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三、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针对幼儿倾听能力较弱的现状,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1.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也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培养幼儿的倾听兴趣。选择的故事等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具体、生动,富有趣味性;除了倾听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外,幼儿是通过积极的听来提高倾听能力的,大人在讲述故事时声音要抑扬顿挫,并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如小动物的童话或故事。
2.创设宽松的倾听环境。
家长可以利用大自然的优势,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带幼儿去大自然聆听各种美妙的声音:淅沥淅沥的小雨声、潺潺的流水声等。所有这些,都让幼儿心旷神怡,就会萌发幼儿倾听的*和兴趣。在带领幼儿外出时,可以让幼儿注意倾听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倾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如蝉鸣、鸟叫声),倾听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如自行车清脆的铃声、汽笛声)。幼儿听后,家长引导幼儿模仿、表达,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应为幼儿创设宽容、平等的心理氛围,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才有安全感、自信心,才能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3. 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倾诉时,认真倾听,耐心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在向幼儿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幼儿的回答。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都应以目光、手势、语言来传递听到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孩子觉得家长认真听了,在关注着他。利用各种手段指导幼儿耐心倾听别人,不随便插话,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因此家长应注重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让幼儿乐于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33
幼儿教育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人,不仅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在倾听中也会学到许多知识,接收到许多信息,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世间的苦辣酸甜,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倾听孩子的述说,不仅能走近孩子、真实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还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倾听的榜样,从而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
幼儿教育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在倾听中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当孩子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奋的告诉老师,这时,你要认真地倾听,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你也要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向你讲过好几遍,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到自己讲得非常出色;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你不要不耐烦,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老师重视他、喜欢他。
二、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完,完整、丰富、准确地表达有关意思
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想说的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加长句子引导其完整地、丰富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幼儿说:“图片上有小鸟。”老师应答应:“图片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幼儿说;“我渴了。”老师说:“今天天气热,出了很多汗我渴了。”同样让孩子按老师说的重复一遍。这样,既维持了孩子原来的意思,又引导了孩子,日子久了,孩子的词汇量会越来越丰富,也能慢慢地学会讲完整的话。
三、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要耐心地倾听,不打断、讥笑孩子,并巧妙地给予纠正
当孩子答错问题时,老师要鼓励他“再想一想,再说一次”,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多想多说,而不能打断、制止孩子的话语。另外,每个班都会有口齿不清的孩子他们有的甚至口吃,对此,作为老师不能取笑,而要耐心地听清楚,并与其交流,让他倾听老师的话,反复练习,在不经意间学习、模仿老师的发音,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
四、做出听的姿势,强化听的感受,让不爱说的孩子也说起来
感情交流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和动力。在听的时候,老师的一个体态动作、一个眼神、一种略带夸张的表情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不爱说话的孩子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等。在这些孩子面前,老师首先要与他们多说话,引导其产生交流愿望;当他们说的时候,老师更要耐心地听,边听边猜,边听边帮助他们放松情绪,使他们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说出心里想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多于这些孩子交流,缩短于他们的距离。
五、及时提醒,改正不良习惯
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在活动中往往有些孩子善于表现自己,抢别人的话,老师要及时引导,如:“我知道你说的比他好,等一会老师给你时间教他。”有些孩子玩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听别人讲,老师及时提醒,“你给我们讲讲”“你爱听悄悄话,让他给你悄悄说”等还有很多方法,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方法,逐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六、注重个别差异,促进孩子的倾听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中要注重个别差异,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要求,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的要求高一点,对能力弱的幼儿则相应地把要求降低一些。例如:同样是游戏“录音机”,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复述长句,而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复述短句或词组。同时,针对不同情况的幼儿采用不同方法:对胆小的幼儿多和他们聊天;对倾听能力弱的幼儿则在和他们聊天时减慢语速,或加上手势、眼神、动作,使他们听清、听懂;对倾听能力强的幼儿多给他们听有趣的故事、儿歌等,并让他们学着复述故事和朗诵儿歌。
七、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孩子倾听习惯的关键
谈话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集中注意、主动积极、耐心的倾听习惯;有利于从倾听中分辨说话人声音的特点及声音所表现的情绪;有利于在倾听中迅速掌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语言的运用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多使用儿童语言,会刺激幼儿的听觉,无形之间就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为了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为幼儿创设倾听的环境。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33
1、专注。训练孩子耐心听他人说话,首先要让孩子做到专注。专注需要孩子自始自终集中注意力,专心于对方的谈话。 一是关注对方所说话,这能帮助孩子理解对方所谈的问题,及时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恰当的回应。因为人们听话时的思维比讲话时的思维快得多,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中对对方所说的话进行思考和判断。 二是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这能帮助孩子对对方的感情和态度进行推断,然后做出决断。比方说对方十分兴奋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他的话,对方感觉沮丧时最好能及时做出抚慰的举动。
2、不随意打断对方说话。教育孩子不随意打断对方说话,控制自己。一要保持平静,抱着学习的心态,安静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在张口打断别人之前,在心里把想说的话默念几遍,以此来警告自己不要随意打断对方。 3、学会提问。告诉孩子提问不是随便问,需要注意: 一是所提问题尽量不要涉及对方的隐私和敏感的话题。 二是所提问题的最好是开放性的问题,让对方能畅所欲言,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 爸妈要注意: 1、给孩子在游戏中练习的机会。传话法是一种很好的练习“耐心听他人说话”的游戏。这种游戏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也是锻炼孩子说话能力的最好方法。 2、告诉孩子需要注意的细节: 要面带微笑,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尽可能地表现轻松,如果孩子自己过于紧张,对方也会感觉紧张。 运用好的眼神和表情。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对对方的谈话做出积极的反应,也可以不时地使用“是的、明白了、对”等简短语言表示你在认真听对方说话。 如果对对方谈到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先点点头,然后简单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再说“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情你觉得怎么样?”“还有其他事情吗?”等,这样会使对方兴趣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