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当前武术套路的发展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0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5
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整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坦率的说,由于武术的神秘性,不可能将所有门派(拳种)概括于本文之中。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从体育发展上来讲: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时光进入2001年7月,当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武术能否成为奥运大家庭的一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当今规模空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核心,并主导着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是直接体现各国综合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大舞台。因此,起源于古老中国的武术能否抓住机遇,进入奥运会,不仅是武术自身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我国实现体育战略目标的需要。由此,本文将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1.1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1.2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
2 武术套路与奥林匹克之比较
2.1 武术套路竞艺性与奥林匹克竞技性
“任何类型的历史文化总是在一定类型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文化精神的塑造与影响必然相异。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与历史上许多原始民族一样,古希腊人对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属性早有所认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消灭的”。普罗塔戈拉则更为明确的指出,“人们之间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只有强者的力量,才可能和应当构成*权威的基础,进行*统治。所谓强者,当然是指在竞争中取得优越地位的人”。由于不同于东方的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古希腊人的竞争精神更加强烈。希腊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土地贫瘠,多数地方不宜农耕。但是三面临海,交通便捷,特别适合于扬帆航海。因此,海上商业贸易与对外交流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航海、商业贸易等活动培养了古希腊人思变好动、勇于竞争冒险的性格,直接强化了古希腊人“在生活一切领域追求最高成绩”的竞争精神。奥林匹克是古希腊的文化产物,竞争精神无疑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与此相反,古代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自古“以农为本”,适宜的气候、富饶的物产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满足于男耕女织,各居一隅,恋眷本土,安于里井。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一直没被外来干扰中断,中国武术便在这块相对封闭、延续不中断的板块上产生、发展起来,并深受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大一统文化影响,形成了普遍的民族心态是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儒家仁礼观念的极度尊崇,“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逐渐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竞争天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大环境的影响,练武者往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的运用传统哲学来规范、约束武技,无不使武术固有的外向竞争精神转为内向,表现出种种竞艺性的特性,与西方奥林匹克中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看似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难道说与奥林匹克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吗?
其实不然,竞艺性也是一种竞争的表现形式。在奥林匹克总体精神倡导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也在不断的充实,更体现了属于世界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所谓竞艺性的体育项目在现代奥运会中也有一些,比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武术套路类同于这些项目,在竞艺的同时也进行着竞技,体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这些项目的共同难度与竞争焦点。这种双重的竞赛较量形式充实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以搏斗技术为本原的武术套路应该努力走向奥运会,真如列宁所说的:“国际的文化不是无民族的,谁也不曾要求纯粹的,不是波兰人的,也不是犹太人的,也不是俄罗斯人的文化”。
2.2 武术套路的教育价值与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
分别起源于东西方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尽管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在具体的精神内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但是却都具备教育与文化的价值,而表现出某种相似性。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和人生价值观对古希腊奥运会的产生以及传统和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古奥运会产生的文化心理动因。而且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大多来自希腊教育制度的体育内容(赛跑、跳跃、掷标*等)。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身心完备、能文能武具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具有开拓、进取、务实精神的青年。在奥林匹克主义中,文化被置于与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了竞技运动的精神价值,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武术套路也讲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尚武重德”。古代商周学校的“射、御”均为武士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武术套路不仅有丰富的哲理,在技术的传授中也充满着东方伦理的道德观,武德成为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通过武德的学习,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举止,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据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教育和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一种近似残酷的技击术,却成了人们修身养性育德的良好途径,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说明蕴涵有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武术套路有着独特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它与倡导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
3 武术套路走向奥运会的几点思考
张岱年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大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张岱年,1996)这是多么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的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辩证关系。武术套路在面临着即将走向奥运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既要有发展,要与奥林匹克相适应的自身改进,又要继承与保持民族特点和风格的独立性。为此对以下几点作出讨论。
3.1 武术套路的竞技性
源于古代搏斗术的武术套路,从技术渊源或文化心态出发,皆反映了它内涵着本来就有竞争性的一面。
竞赛的可比性是任何体育项目进入奥运必备的因素之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到今天,高水平武术套路选手在竞技场上的演练水平已难分上下,针对这一现象,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增设了指定难度动作,但是通过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实际操作,已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共存。其优点在于难度指定动作增加了武术套路竞赛的可比性,可区分性,不足之处表现在指定动作的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终成绩。由于指定动作在竞赛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忽略了对动作节奏、风格、身法运用上的精雕细刻,造成了套路演练水平总体下降,影响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再者指定难度扣分点多,由于评判的困难,错判、漏判现象明显存在。
在新近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国际武术规则(讨论稿)中,将“武术指定难度”改为“难度分”,对运动员在套路演练中各级难度动作分值之和给予加分,使评判的可操作性、简易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中,影响整体演练水平的现象仍未解决,这是难度动作对武术技术产生影响主要弊病之一,就这一问题拓宽思路,我们试提出将难度动作以组合动作形式演练,独立于套路之外进行竞赛和评判,其得分与套路得分相加为最后得分。可供借鉴的项目如:在竞技体操比赛中,自由体操与跳马、单杠、双杠,在结构上类似于这样的整体与组合关系。这样将有益于武术演练技术的发展,为动作的编排,身法的运用,精、气、神的体现,整套节奏一气呵成,自如地展现武术风貌,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既可提高套路竞赛的可观赏性,又可增强其可比性。
3.2 武术套路的艺术性
武术的艺术性表现在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套路的演练中,必须是动迅静定,起伏转折,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艺术性作为武术特质是构成整体性的一部分,但又不可过于追求艺术性,否则竞技性就向竞艺性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武术的套路艺术化的尺度,即套路编排内容与结构的处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舍“花架子”而取“神采气韵”,保持武术以攻防技击性为要旨的本质特征。
涉及到对武术套路的艺术成分的评判,是难点之一。新规则讨论稿中,关于对编排艺术性的评分要求方面未有较客观的评定标准,因此有必要对武术套路艺术性的技术做范围界定,例如,套路编排的内容必须有技击意义。武术艺术表演水平评定标准应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统一尺度。
3.3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
艺术与评判的主观性由于武术套路内倾性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不拘一格,加上各自理解程度不一,使观众、演练者、裁判常处于不易沟通的状态。而且在武术竞赛中,对精神、协调、风格等方面的评判,多以主观意向、经验判断为主,因此对套路的演练技术评定的量化,是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从形式上已逐渐向奥林匹克运动靠拢,尤其在竞赛评判的操作上已趋于规范化,但受传统武术套路内倾性因素的制约,在演练水平的评分习惯上,仍以“估分”为主,另外精神、节奏、风格等方面表现力的评分本身比较复杂,因此也需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研究。尽量划分层次,把握尺度,仔细推敲,力求使演练水平的评分量化,使评判中有据可依,有法执行,进而提高科学规范性。
3.4 武术套路的庞杂性与竞赛制度的完善
凭借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契机,将竞技武术套路推进世界体育之林,使中华武术的文明财富与全人类共享,是当代武术工作者的使命。然而几千年来,武术众多流派所衍生出不同形式的技术风格,训练目标、功能的多样性,蕴涵传统文化的特性,使武术的发展与外推受到极大地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精选武术套路进入奥运显然是勿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取舍,此刻我们的思维应该是理性与开拓并举。奥运竞技内容的*与武术广博整体内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对立在于局部与整体不可二全,我们在迈进奥林匹克之途中,必须转化许多我们原已形成的技术与传统;统一在于局部与整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部分的生命基础,部分必须依托整体而存在,而整体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部分来体现。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武术进入奥运会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武术套路庞大的技术与理论系统中那些无法进入奥运的部分,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之根本源泉和文化之内动力,是任何一项目都无法比拟的深厚有力的底蕴,因而我们要在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同时,做好继承保护工作。具体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多形式、较高层次的武术传统项目竞赛的*,开展民间传统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锦标赛制形式的传统项目比赛。前者的目的在于交流普及,后者的目的在于规范提高,并与高水平竞技专业赛制适度结合,使竞赛与传统项目互为促进。例如,设置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年度排行榜,将全国武术传统套路项目锦标赛列为正式比赛的积分项目,在世界性竞赛中开展“世界武术传统项目锦标赛”,“国际武术传统单项赛”等。
如前所述,在当代,武术套路运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种升华、扬弃的过程。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文化的有益成分。中华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套路即将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套路自身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也是东西方体育文化走向融合的必然。又是武术套路原有的传统特征在现代历史时期的发扬与升华,是保持延续生命活力的必然途径。
关于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
李震1 吴志宏1 郑晓琴2 朱琳1
(1.*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第一作者,硕士;2.广东*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武术也开始了它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武术与1911年后旧中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而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中华武术踏上了新的历史跑道—武术开始了它的时代巨变。由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的高度重视下,武术运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以百计。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相关术语问题;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关键词:武术 发展 市场化
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武术也开始了它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武术与1911年后旧中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而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中华武术踏上了新的历史跑道—武术开始了它的时代巨变。由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的高度重视下,武术运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以百计。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相关术语问题;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1武术相关术语问题
随着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许多以前很少见到的学科术语在理论研究中频频出现,这是武术学科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不少论著文章或许是对某些术语理解上的偏颇,或是在视角逻辑上的游离,因而在术语的使用上有些混乱。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周伟良分别将它们归入四个研究层面进行了阐述。
1. 1历史学视角中的“古代武术”、“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
这三个名词实际上涉及的是中国武术史的分期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武术史的分期,应以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衍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和标准。
古代武术是指1911年以前的武术,形成了以太极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的武术理论体系;
近代武术是指1911年到1949年的武术,由原来主要在乡村传承开始逐步流入城市,进而引入学校,开始运用近代体育科学方法对此进行整理研究,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
现代武术是指1949年以后至今的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
1. 2由功能目的衍生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技击(实用)武术”
竞技武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功利色彩;
健身武术是人们基于对武术活动良好的祛病延年、健身养性的价值认识认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术语。这种习武活动一般都是自发进行,以个人锻炼为主,也有集体形式的。与竞技武术和技击武术相比,它在习武的方法、内容上有很大的自主性、随意性和趣味性,其组织管理形式也十分松散。即使有时也采用一些比赛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广和普及,并不单纯追求成绩;
技击(实用)武术是指从习武目的到习武手段都以实用技击为出发点和价值体现的习武方式。与竞技武术相比,它不受规则的*,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强调攻防实用。
1. 3按习武群体划分的“军事武艺”、“民间武术”和“群众(社会)武术”、“专业队(竞技)武术”、“学校武术”;
古代军事武艺对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但仍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内容上,拳术被军事武艺视为“无预大战”之技,而武术中的许多奇门兵械,在军中毫无地位可言。在格杀方法上,武艺以阵法纪律为前提,是一种协同性的集体行为,而武术的技击通常是一种低烈度的单打独斗,再加上武术又深受其他传统文化的薰染而变得更为多资多彩;
民间武术是指在传统社会形态下,广大下层民众的各种习武活动,是与军事武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术语;
群众(社会)武术是相对于学校武术和专业队(竞技)武术而言的广大社会民众间开展的武术活动。
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围绕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为增强学生体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计划、有组织而开展的武术训练和教学过程。
专业队武术是指有计划组织起来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分夺牌为目的的职业化人群所进行的武术训练和比赛。
1. 4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与传统武术相对应的是现代武术,“现代”一词不仅是个历史分期,它同时又含着文化社会学意蕴。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并不是个笼统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层次架构,众多的内容是按照纵横交错、并列重迭的相互关系组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主体性的中国武术文化格局。
2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
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而且还由于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然而,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更深刻的作用,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目前,武术的发展存
参考资料:http://www.gzsports.gov.cn/datum/lw02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5
武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练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始终围绕着技击这一基本特征而变化,精炼、发展和提高着。传统武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武术攻防格斗的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紧密的围绕着军事格斗技术而发展的。历史上的每一个拳种流派,大体都包括有拳术和器械的套路技术,(在现代部队的训练中;也是将攻防格斗的动作、组合成;扑俘拳套路的形式进行训练的)。套路作为一个技击技术的积淀,把经过实战检验的格斗技术和经过加工提炼的攻防技术动作有机的串联起来,这就是套路。套路就是训练武艺的重要手段,套路技术即能为攻防格斗技术训练体能,熟练动作,也能做为艺术欣赏进行表演。因而它在练习中的重点有所侧重,武术家侧重于为攻防格斗服务的套路,这种套路动作朴实,攻防方法明确,对抗搏斗实用价值高。(如;八极拳、劈挂拳)。侧重于表演娱乐的套路,侧在套路的表演中有花有叶,(如;花拳、自选拳等)。以增强套路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表演风格的武术套路,它的攻防技术是武术套路的重要内容,是核心,,是技击健身与传统表演艺术发展的总合。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5
中国传统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整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坦率的说,由于武术的神秘性,不可能将所有门派(拳种)概括于本文之中。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从体育发展上来讲: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时光进入2001年7月,当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武术能否成为奥运大家庭的一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当今规模空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核心,并主导着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是直接体现各国综合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大舞台。因此,起源于古老中国的武术能否抓住机遇,进入奥运会,不仅是武术自身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我国实现体育战略目标的需要。由此,本文将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1.1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1.2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
2 武术套路与奥林匹克之比较
2.1 武术套路竞艺性与奥林匹克竞技性
“任何类型的历史文化总是在一定类型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文化精神的塑造与影响必然相异。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与历史上许多原始民族一样,古希腊人对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属性早有所认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消灭的”。普罗塔戈拉则更为明确的指出,“人们之间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只有强者的力量,才可能和应当构成*权威的基础,进行*统治。所谓强者,当然是指在竞争中取得优越地位的人”。由于不同于东方的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古希腊人的竞争精神更加强烈。希腊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土地贫瘠,多数地方不宜农耕。但是三面临海,交通便捷,特别适合于扬帆航海。因此,海上商业贸易与对外交流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航海、商业贸易等活动培养了古希腊人思变好动、勇于竞争冒险的性格,直接强化了古希腊人“在生活一切领域追求最高成绩”的竞争精神。奥林匹克是古希腊的文化产物,竞争精神无疑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与此相反,古代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自古“以农为本”,适宜的气候、富饶的物产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满足于男耕女织,各居一隅,恋眷本土,安于里井。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一直没被外来干扰中断,中国武术便在这块相对封闭、延续不中断的板块上产生、发展起来,并深受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大一统文化影响,形成了普遍的民族心态是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儒家仁礼观念的极度尊崇,“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逐渐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竞争天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大环境的影响,练武者往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的运用传统哲学来规范、约束武技,无不使武术固有的外向竞争精神转为内向,表现出种种竞艺性的特性,与西方奥林匹克中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看似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难道说与奥林匹克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吗?
其实不然,竞艺性也是一种竞争的表现形式。在奥林匹克总体精神倡导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也在不断的充实,更体现了属于世界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所谓竞艺性的体育项目在现代奥运会中也有一些,比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武术套路类同于这些项目,在竞艺的同时也进行着竞技,体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这些项目的共同难度与竞争焦点。这种双重的竞赛较量形式充实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以搏斗技术为本原的武术套路应该努力走向奥运会,真如列宁所说的:“国际的文化不是无民族的,谁也不曾要求纯粹的,不是波兰人的,也不是犹太人的,也不是俄罗斯人的文化”。
2.2 武术套路的教育价值与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
分别起源于东西方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尽管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在具体的精神内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但是却都具备教育与文化的价值,而表现出某种相似性。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和人生价值观对古希腊奥运会的产生以及传统和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古奥运会产生的文化心理动因。而且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大多来自希腊教育制度的体育内容(赛跑、跳跃、掷标*等)。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身心完备、能文能武具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具有开拓、进取、务实精神的青年。在奥林匹克主义中,文化被置于与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了竞技运动的精神价值,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武术套路也讲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尚武重德”。古代商周学校的“射、御”均为武士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武术套路不仅有丰富的哲理,在技术的传授中也充满着东方伦理的道德观,武德成为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通过武德的学习,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举止,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据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教育和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一种近似残酷的技击术,却成了人们修身养性育德的良好途径,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说明蕴涵有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武术套路有着独特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它与倡导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
3 武术套路走向奥运会的几点思考
张岱年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大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张岱年,1996)这是多么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的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辩证关系。武术套路在面临着即将走向奥运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既要有发展,要与奥林匹克相适应的自身改进,又要继承与保持民族特点和风格的独立性。为此对以下几点作出讨论。
3.1 武术套路的竞技性
源于古代搏斗术的武术套路,从技术渊源或文化心态出发,皆反映了它内涵着本来就有竞争性的一面。
竞赛的可比性是任何体育项目进入奥运必备的因素之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到今天,高水平武术套路选手在竞技场上的演练水平已难分上下,针对这一现象,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增设了指定难度动作,但是通过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实际操作,已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共存。其优点在于难度指定动作增加了武术套路竞赛的可比性,可区分性,不足之处表现在指定动作的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终成绩。由于指定动作在竞赛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忽略了对动作节奏、风格、身法运用上的精雕细刻,造成了套路演练水平总体下降,影响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再者指定难度扣分点多,由于评判的困难,错判、漏判现象明显存在。
在新近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国际武术规则(讨论稿)中,将“武术指定难度”改为“难度分”,对运动员在套路演练中各级难度动作分值之和给予加分,使评判的可操作性、简易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中,影响整体演练水平的现象仍未解决,这是难度动作对武术技术产生影响主要弊病之一,就这一问题拓宽思路,我们试提出将难度动作以组合动作形式演练,独立于套路之外进行竞赛和评判,其得分与套路得分相加为最后得分。可供借鉴的项目如:在竞技体操比赛中,自由体操与跳马、单杠、双杠,在结构上类似于这样的整体与组合关系。这样将有益于武术演练技术的发展,为动作的编排,身法的运用,精、气、神的体现,整套节奏一气呵成,自如地展现武术风貌,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既可提高套路竞赛的可观赏性,又可增强其可比性。
3.2 武术套路的艺术性
武术的艺术性表现在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套路的演练中,必须是动迅静定,起伏转折,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艺术性作为武术特质是构成整体性的一部分,但又不可过于追求艺术性,否则竞技性就向竞艺性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武术的套路艺术化的尺度,即套路编排内容与结构的处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舍“花架子”而取“神采气韵”,保持武术以攻防技击性为要旨的本质特征。
涉及到对武术套路的艺术成分的评判,是难点之一。新规则讨论稿中,关于对编排艺术性的评分要求方面未有较客观的评定标准,因此有必要对武术套路艺术性的技术做范围界定,例如,套路编排的内容必须有技击意义。武术艺术表演水平评定标准应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统一尺度。
3.3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
艺术与评判的主观性由于武术套路内倾性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不拘一格,加上各自理解程度不一,使观众、演练者、裁判常处于不易沟通的状态。而且在武术竞赛中,对精神、协调、风格等方面的评判,多以主观意向、经验判断为主,因此对套路的演练技术评定的量化,是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从形式上已逐渐向奥林匹克运动靠拢,尤其在竞赛评判的操作上已趋于规范化,但受传统武术套路内倾性因素的制约,在演练水平的评分习惯上,仍以“估分”为主,另外精神、节奏、风格等方面表现力的评分本身比较复杂,因此也需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研究。尽量划分层次,把握尺度,仔细推敲,力求使演练水平的评分量化,使评判中有据可依,有法执行,进而提高科学规范性。
3.4 武术套路的庞杂性与竞赛制度的完善
凭借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契机,将竞技武术套路推进世界体育之林,使中华武术的文明财富与全人类共享,是当代武术工作者的使命。然而几千年来,武术众多流派所衍生出不同形式的技术风格,训练目标、功能的多样性,蕴涵传统文化的特性,使武术的发展与外推受到极大地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精选武术套路进入奥运显然是勿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取舍,此刻我们的思维应该是理性与开拓并举。奥运竞技内容的*与武术广博整体内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对立在于局部与整体不可二全,我们在迈进奥林匹克之途中,必须转化许多我们原已形成的技术与传统;统一在于局部与整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部分的生命基础,部分必须依托整体而存在,而整体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部分来体现。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武术进入奥运会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武术套路庞大的技术与理论系统中那些无法进入奥运的部分,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之根本源泉和文化之内动力,是任何一项目都无法比拟的深厚有力的底蕴,因而我们要在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同时,做好继承保护工作。具体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多形式、较高层次的武术传统项目竞赛的*,开展民间传统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锦标赛制形式的传统项目比赛。前者的目的在于交流普及,后者的目的在于规范提高,并与高水平竞技专业赛制适度结合,使竞赛与传统项目互为促进。例如,设置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年度排行榜,将全国武术传统套路项目锦标赛列为正式比赛的积分项目,在世界性竞赛中开展“世界武术传统项目锦标赛”,“国际武术传统单项赛”等。
如前所述,在当代,武术套路运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种升华、扬弃的过程。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文化的有益成分。中华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套路即将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套路自身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也是东西方体育文化走向融合的必然。又是武术套路原有的传统特征在现代历史时期的发扬与升华,是保持延续生命活力的必然途径。
关于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
李震1 吴志宏1 郑晓琴2 朱琳1
(1.*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第一作者,硕士;2.广东*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武术也开始了它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武术与1911年后旧中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而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中华武术踏上了新的历史跑道—武术开始了它的时代巨变。由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的高度重视下,武术运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以百计。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相关术语问题;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关键词:武术 发展 市场化
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武术也开始了它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武术与1911年后旧中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而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中华武术踏上了新的历史跑道—武术开始了它的时代巨变。由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的高度重视下,武术运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以百计。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相关术语问题;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1武术相关术语问题
随着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许多以前很少见到的学科术语在理论研究中频频出现,这是武术学科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不少论著文章或许是对某些术语理解上的偏颇,或是在视角逻辑上的游离,因而在术语的使用上有些混乱。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周伟良分别将它们归入四个研究层面进行了阐述。
1. 1历史学视角中的“古代武术”、“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
这三个名词实际上涉及的是中国武术史的分期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武术史的分期,应以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衍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和标准。
古代武术是指1911年以前的武术,形成了以太极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的武术理论体系;
近代武术是指1911年到1949年的武术,由原来主要在乡村传承开始逐步流入城市,进而引入学校,开始运用近代体育科学方法对此进行整理研究,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
现代武术是指1949年以后至今的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
1. 2由功能目的衍生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技击(实用)武术”
竞技武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功利色彩;
健身武术是人们基于对武术活动良好的祛病延年、健身养性的价值认识认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术语。这种习武活动一般都是自发进行,以个人锻炼为主,也有集体形式的。与竞技武术和技击武术相比,它在习武的方法、内容上有很大的自主性、随意性和趣味性,其组织管理形式也十分松散。即使有时也采用一些比赛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广和普及,并不单纯追求成绩;
技击(实用)武术是指从习武目的到习武手段都以实用技击为出发点和价值体现的习武方式。与竞技武术相比,它不受规则的*,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强调攻防实用。
1. 3按习武群体划分的“军事武艺”、“民间武术”和“群众(社会)武术”、“专业队(竞技)武术”、“学校武术”;
古代军事武艺对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但仍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内容上,拳术被军事武艺视为“无预大战”之技,而武术中的许多奇门兵械,在军中毫无地位可言。在格杀方法上,武艺以阵法纪律为前提,是一种协同性的集体行为,而武术的技击通常是一种低烈度的单打独斗,再加上武术又深受其他传统文化的薰染而变得更为多资多彩;
民间武术是指在传统社会形态下,广大下层民众的各种习武活动,是与军事武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术语;
群众(社会)武术是相对于学校武术和专业队(竞技)武术而言的广大社会民众间开展的武术活动。
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围绕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为增强学生体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计划、有组织而开展的武术训练和教学过程。
专业队武术是指有计划组织起来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分夺牌为目的的职业化人群所进行的武术训练和比赛。
1. 4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与传统武术相对应的是现代武术,“现代”一词不仅是个历史分期,它同时又含着文化社会学意蕴。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并不是个笼统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层次架构,众多的内容是按照纵横交错、并列重迭的相互关系组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主体性的中国武术文化格局。
2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
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而且还由于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然而,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更深刻的作用,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目前,武术的发展存
参考资料:http://www.gzsports.gov.cn/datum/lw02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6
我觉得传统武术衰败了,竞赛套路倒是越来越像体操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6
强身健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5
武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练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始终围绕着技击这一基本特征而变化,精炼、发展和提高着。传统武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武术攻防格斗的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紧密的围绕着军事格斗技术而发展的。历史上的每一个拳种流派,大体都包括有拳术和器械的套路技术,(在现代部队的训练中;也是将攻防格斗的动作、组合成;扑俘拳套路的形式进行训练的)。套路作为一个技击技术的积淀,把经过实战检验的格斗技术和经过加工提炼的攻防技术动作有机的串联起来,这就是套路。套路就是训练武艺的重要手段,套路技术即能为攻防格斗技术训练体能,熟练动作,也能做为艺术欣赏进行表演。因而它在练习中的重点有所侧重,武术家侧重于为攻防格斗服务的套路,这种套路动作朴实,攻防方法明确,对抗搏斗实用价值高。(如;八极拳、劈挂拳)。侧重于表演娱乐的套路,侧在套路的表演中有花有叶,(如;花拳、自选拳等)。以增强套路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表演风格的武术套路,它的攻防技术是武术套路的重要内容,是核心,,是技击健身与传统表演艺术发展的总合。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5
我觉得传统武术衰败了,竞赛套路倒是越来越像体操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26
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