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1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15:23
1、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2、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以及在淮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曹爽伐蜀战役中,司马昭就对夏侯玄提出险地应该谨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断出了敌军会抢占各险要防御。
生平经历:
(1)司马昭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马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费祎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回到京都,拜为议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15:23
1、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2、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以及在淮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曹爽伐蜀战役中,司马昭就对夏侯玄提出险地应该谨慎、不可久留,并且判断出了敌军会抢占各险要防御。
3、在应对敌军偷袭其营寨的时候,司马昭也能沉着应对,不慌不忙。如果他在东关指挥抗击偷袭,魏军在遭到偷袭后不会出现那样损失巨大的混乱。就战术特点看,诸葛诞把主力七万人分成三部分也是不妥当的,分别攻打和驻守长堤和二城,也导致了兵力的分散,甚至在敌军四万的攻击下,长堤上分散成一条长线的部队无力形成有力的战斗队形,很快被击溃。
他们争相撤退,拥挤在浮桥上,成为敌军攻击的目标,攻打二城的魏军也没能调动出击援助和掩护长堤上部队的撤退,这也比司马昭的指挥差,在关中司马昭能主动制造出要出骆谷的姿态,迫使敌军回援后方,司马昭是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的,如果他在前线指挥,也能有效调动部队相互掩护。
4、就战后对军事失败责任的追究看,不仅司马昭作为监军要处罚失败责任,而且朝议也要处罚众将。而司马师表现得很有*头脑,首先负主要责任的诸葛诞是司马氏的姻亲,他是司马懿的亲家,是司马师弟弟司马伷的岳父,而胡遵、王昶、毌丘俭等多数都是司马懿的旧部,或者有交情,罢黜、打击他们会削弱司马氏集团,所以用宽容和安抚对待他们,同他们建立更亲密的感情。
扩展资料:
生平经历:
(1)司马昭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马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费祎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回到京都,拜为议郎。
(2)攻蜀战吴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司马昭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蜀将姜维侵扰陇右一带,征西将军郭淮从长安出发抗拒蜀军,司马昭晋位为安西将军、持节,屯兵关中,调度诸军。郭淮在曲攻打姜维别将句安,长期不能决胜负。司马昭即进军占据长城,南向骆谷设置疑兵。姜维害怕,退保南郑,句安的军队断绝后援,率众投降。司马昭转为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
嘉平三年(251年),大军讨伐王凌时,司马昭都督淮北诸军事,率军会师于项。增加封邑三百户,赐给金印紫绶。不久又晋号都督。同年,司马懿去世,他的兄长司马师抚以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吴国发动南征,司马昭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战于东关。胡遵、诸葛诞军大败(见东兴之战),战败后司马昭曾询问众人应由谁承担责任,王仪称"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杀了王仪。 司马昭因此次战败削去侯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15:23
1、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善于主动配合友邻部队作战,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15:24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1 15:25
【历史评价】 司马氏没有使汉族差点灭种,恰恰相反,司马昭招抚的少数民族比汉族人口还多,他执行的*当时并没有造成民族内战,是民族团结的*。大量少数民族自觉自愿地改汉族姓氏,《晋书》中有很多记载,司马氏执行的*挽救了东汉末年汉族仅存五百万几乎灭种的危机,晋朝统一时人口增加到1600万,汉族人口增加了三倍。他的儿子晋武帝继续执行了增加人口的*,太康年间户口依然是增加的,太康盛世中,数年间,户口就增加了上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