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2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0:39
这条今天看似简单明了的方程式,在1825年初次提出时,却费了无数的智慧、勇气和努力。 今天,欧姆定律(Ohm's Law)是电学和电子学里面,最有用和最常用的定律之一。这定律是说:流经一导体(或电阻)的电流量,等於外施电压除以这个导电材料的电阻。以数学的措辞来说,这个等式通常表记为I=E/R。然而,这条今天看似简单明了的方程式,在一八二五年初次提出时,却费了无数的智慧、勇气和努力。德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欧姆(Georg Simon Ohm),就是一位具有这种智慧和勇气的人。 电流在当时的科学家的认识中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加凡尼流体」(galvanic fluid),但是由静电所产生的电流的难以捉摸和稍纵即逝的天性,却使他们很难做任何有意义的研究。 到了一八○○年初,由於亚历山卓伏特(Alessandro Volta)正式宣布发现了电池,而使情势完全改观。他这种堪称近代湿电池先祖的「水电池」(hydro-electric battery),使科学家头一次有了源源不断的电流来源。美中不足的是,有将近20年的时间,凡是电流的研究,都不免受困於一项严重的缺点——没有测度电流量的方法。 一八二○年,当奥斯特(Oersted)证明:一股电流流经一根电线,会产生磁场时,这项困扰终获突破。一年后,史怀吉(Schweigger)和浦根道夫(Poggendorff)利用奥斯特的发现,发明了验电流器——一种粗糙的电流计,在一只普通的罗盘周围,缠上数百圈电线制成。电流流过电线产生的磁场,会使罗盘的指针按一比例量偏转。 当时在科隆(Cologne)的一所中学教数学和物理的欧姆,灵机一动,认为可结合伏特的水电电池和验电流器,来研究电流的性质。 欧姆用他自己制作的器材,打算找出验电流器中指针的偏转量、外施电压和导线长度之间的确切关系。他首先把验电流器和电池直接连接起来,仔细记下罗盘指针的位置。由此获得一个参考读数。然后他把一截已知组成和长度的电线,接进电路,并记录下指针的新位置。这是他的实验读数。当然,在实验的状况下,这根受测电线的电阻,会使指针显示较小的偏转量。 一八二五年,欧姆在一篇论文中,报告了他的初步发现,论文的题目是:「金属传导接触电(contact electricity)的定律初识」。 欧姆发表了这篇论文竟然吃力不讨好,足足困恼了他16年。 就学术上来说,欧姆在论文里提出的方程式并不正确。这条方程式是:υ=m ㏒(1+x/r);此处υ是指针偏转的减少量,x代表导体的长度,r代表导电材料的电阻系数,而m代表外施电压的大小。 就在欧姆的论文已排定日程要付印之前,他用一种不同的电源,重做了几项实验。结果并不符合他原先的发现,同时他马上看出还能求得更为简单、不含对数项的方程式。可是,等到他去和出版商接头时,论文已经印好了;他能提出的最好办法,就是发表一封短信,允诺要做一系列新的实验。欧姆说他要证明:当导体的长度接近无限时,流经一电路的电流量会变成零。这一小段涉及数学方面的话,又构成另一个错误——这次是*上的。他的信暴露出在收集大量的资料以前,就玩弄方程式,因而激怒了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 欧姆的错误方程式,是由於对电池的基本理论,普遍缺乏认识的结果。欧姆想中止论文的出版,但因时间太迟而没有达到目的,过后他才了解,他用了一个不稳定的电源——输出电压会随负荷的大小而变动。 欧姆在科学界还不算是孤军奋斗,也有几个支持他的人,其中之一的浦根道夫,建议他采用席贝克热电电池(Seebeck thermoelectric battery),而舍弃伏特的水电电池。 席贝克在一八二一年发现了热电效应,而利用这个效应制成的第一个实用装置A就是热电电池。所谓席贝克效应,就是两根相异、紧密缚结在一起的导体,当其中的一根受热时,两导体间会产生电压。热电电池的输出电压虽小,但内阻也小。所以,欧姆就用稳定的热电电池和验电流器,来重做他所有的实验。从他一连串新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能满足今天我们叫做欧姆定律的方程式。 一八二六年,欧姆准备向全世界表明,他已彻底了解他所谈论的课题了。他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金属传导接触电所依定律的确定,以及伏特的电池和史怀吉验电流器理论的要点。」这条经过修正的方程式是X=a/(b+x);此处X代表流经导体的电流量,a代表激励电压,x是受测导体的电阻,b是电源和验电流器的总内阻。 一八二七年初,欧姆又发表了他在科学史上,第三篇重大的论文,题目是:「加凡尼电池的数学论述」(The Galvanic Battery Treated Mathematically)。当时他想自己提出错误方程式的事,已经完全辩解清楚,并确信他的同事终会接受他的电传导定律。 可是,科学界仍不准备接纳欧姆和他的成果。首先,对於一个考验了欧美一流科学家将近30年的现象,这条方程式似乎太简单了——简单得好像远不足以来解释这个现象。当然,欧姆继第一篇论文后所发表的信中,引起广泛误解的声明,也是不利的因素。大多数颇有声誉的科学家,仍把欧姆视为一个大言不惭的家伙。满怀痛苦和失望的欧姆只得重新拾起了教鞭。 六年的时光又匆匆逝去,终於有少数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开始来正视欧姆的成果了。这都多亏了波利特(Pouillet)在一八三一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才触发了这种兴趣的轻缓转变。彼利特曾不经意的重做了欧姆的实验,而获致完全一样的结果。波利特以为他才是电传导定律的创始人,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也是这麼想。不过公道自在人心,有几位科学家注意到,欧姆的成果和波利特的论文间,有强烈的相似处。 一八四一年,也就是欧姆宣布了他的电传导定律后的16年,英国皇家学会(British Royal Society)颁给他考甫莱(Coply)金质奖章,把他的成就誉为:「在精确研究的领域里最堪注意的发现。」欧姆总算因他的成就,得到了应得的荣誉,因迟来的赞扬而获得了正式的道歉,并心安理得地接受同侪们一次又一次的喝采。 欧姆在一八五四年逝世;而在整整十年后,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正式通过以欧姆做为电阻的测量单位。从此,欧姆就像安培和伏特一样,列入了近代世界各地电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日常用语,而得以永垂不朽。 (译自 Popular Electronics, May. 1972)参考: http://163.14.136.54/science/content/1976/00090081/0008.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0:39
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0:39
这条今天看似简单明了的方程式,在1825年初次提出时,却费了无数的智慧、勇气和努力。 今天,欧姆定律(Ohm's Law)是电学和电子学里面,最有用和最常用的定律之一。这定律是说:流经一导体(或电阻)的电流量,等於外施电压除以这个导电材料的电阻。以数学的措辞来说,这个等式通常表记为I=E/R。然而,这条今天看似简单明了的方程式,在一八二五年初次提出时,却费了无数的智慧、勇气和努力。德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欧姆(Georg Simon Ohm),就是一位具有这种智慧和勇气的人。 电流在当时的科学家的认识中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加凡尼流体」(galvanic fluid),但是由静电所产生的电流的难以捉摸和稍纵即逝的天性,却使他们很难做任何有意义的研究。 到了一八○○年初,由於亚历山卓伏特(Alessandro Volta)正式宣布发现了电池,而使情势完全改观。他这种堪称近代湿电池先祖的「水电池」(hydro-electric battery),使科学家头一次有了源源不断的电流来源。美中不足的是,有将近20年的时间,凡是电流的研究,都不免受困於一项严重的缺点——没有测度电流量的方法。 一八二○年,当奥斯特(Oersted)证明:一股电流流经一根电线,会产生磁场时,这项困扰终获突破。一年后,史怀吉(Schweigger)和浦根道夫(Poggendorff)利用奥斯特的发现,发明了验电流器——一种粗糙的电流计,在一只普通的罗盘周围,缠上数百圈电线制成。电流流过电线产生的磁场,会使罗盘的指针按一比例量偏转。 当时在科隆(Cologne)的一所中学教数学和物理的欧姆,灵机一动,认为可结合伏特的水电电池和验电流器,来研究电流的性质。 欧姆用他自己制作的器材,打算找出验电流器中指针的偏转量、外施电压和导线长度之间的确切关系。他首先把验电流器和电池直接连接起来,仔细记下罗盘指针的位置。由此获得一个参考读数。然后他把一截已知组成和长度的电线,接进电路,并记录下指针的新位置。这是他的实验读数。当然,在实验的状况下,这根受测电线的电阻,会使指针显示较小的偏转量。 一八二五年,欧姆在一篇论文中,报告了他的初步发现,论文的题目是:「金属传导接触电(contact electricity)的定律初识」。 欧姆发表了这篇论文竟然吃力不讨好,足足困恼了他16年。 就学术上来说,欧姆在论文里提出的方程式并不正确。这条方程式是:υ=m ㏒(1+x/r);此处υ是指针偏转的减少量,x代表导体的长度,r代表导电材料的电阻系数,而m代表外施电压的大小。 就在欧姆的论文已排定日程要付印之前,他用一种不同的电源,重做了几项实验。结果并不符合他原先的发现,同时他马上看出还能求得更为简单、不含对数项的方程式。可是,等到他去和出版商接头时,论文已经印好了;他能提出的最好办法,就是发表一封短信,允诺要做一系列新的实验。欧姆说他要证明:当导体的长度接近无限时,流经一电路的电流量会变成零。这一小段涉及数学方面的话,又构成另一个错误——这次是*上的。他的信暴露出在收集大量的资料以前,就玩弄方程式,因而激怒了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 欧姆的错误方程式,是由於对电池的基本理论,普遍缺乏认识的结果。欧姆想中止论文的出版,但因时间太迟而没有达到目的,过后他才了解,他用了一个不稳定的电源——输出电压会随负荷的大小而变动。 欧姆在科学界还不算是孤军奋斗,也有几个支持他的人,其中之一的浦根道夫,建议他采用席贝克热电电池(Seebeck thermoelectric battery),而舍弃伏特的水电电池。 席贝克在一八二一年发现了热电效应,而利用这个效应制成的第一个实用装置A就是热电电池。所谓席贝克效应,就是两根相异、紧密缚结在一起的导体,当其中的一根受热时,两导体间会产生电压。热电电池的输出电压虽小,但内阻也小。所以,欧姆就用稳定的热电电池和验电流器,来重做他所有的实验。从他一连串新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能满足今天我们叫做欧姆定律的方程式。 一八二六年,欧姆准备向全世界表明,他已彻底了解他所谈论的课题了。他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金属传导接触电所依定律的确定,以及伏特的电池和史怀吉验电流器理论的要点。」这条经过修正的方程式是X=a/(b+x);此处X代表流经导体的电流量,a代表激励电压,x是受测导体的电阻,b是电源和验电流器的总内阻。 一八二七年初,欧姆又发表了他在科学史上,第三篇重大的论文,题目是:「加凡尼电池的数学论述」(The Galvanic Battery Treated Mathematically)。当时他想自己提出错误方程式的事,已经完全辩解清楚,并确信他的同事终会接受他的电传导定律。 可是,科学界仍不准备接纳欧姆和他的成果。首先,对於一个考验了欧美一流科学家将近30年的现象,这条方程式似乎太简单了——简单得好像远不足以来解释这个现象。当然,欧姆继第一篇论文后所发表的信中,引起广泛误解的声明,也是不利的因素。大多数颇有声誉的科学家,仍把欧姆视为一个大言不惭的家伙。满怀痛苦和失望的欧姆只得重新拾起了教鞭。 六年的时光又匆匆逝去,终於有少数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开始来正视欧姆的成果了。这都多亏了波利特(Pouillet)在一八三一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才触发了这种兴趣的轻缓转变。彼利特曾不经意的重做了欧姆的实验,而获致完全一样的结果。波利特以为他才是电传导定律的创始人,当时大多数的科学家也是这麼想。不过公道自在人心,有几位科学家注意到,欧姆的成果和波利特的论文间,有强烈的相似处。 一八四一年,也就是欧姆宣布了他的电传导定律后的16年,英国皇家学会(British Royal Society)颁给他考甫莱(Coply)金质奖章,把他的成就誉为:「在精确研究的领域里最堪注意的发现。」欧姆总算因他的成就,得到了应得的荣誉,因迟来的赞扬而获得了正式的道歉,并心安理得地接受同侪们一次又一次的喝采。 欧姆在一八五四年逝世;而在整整十年后,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正式通过以欧姆做为电阻的测量单位。从此,欧姆就像安培和伏特一样,列入了近代世界各地电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日常用语,而得以永垂不朽。 (译自 Popular Electronics, May. 1972)参考: http://163.14.136.54/science/content/1976/00090081/0008.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0:39
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