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9 16:45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8:15
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是什么?
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长城沿线地段,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长城,从它的雏形烽台出现之时,就具备了望、传递信息、召集部队,*作战的作用。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成为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严肃的烽火制度当作儿
戏,仅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诸侯率领兵将,连夜赶来,结果并无敌情,如此这般,导致西周很快灭亡。长城成功防范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两诸侯国都很强大,但齐国有号令诸侯,代天子讨伐其他诸侯国的特权,当齐国率领其它几个诸侯国来讨伐楚国的时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国城防(长城)高大坚固,竟未敢作战。这是有史记载的长城在历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范例。从历代长城的设置及布局看,长城是由沟壕、烽燧、城堡、关隘等组合而成。长城所经地段多崇山峻岭,依山筑城,断谷起嶂,择险置戍,总是在双方军事力量的缓冲地带而建造。修筑长城,在军事方面,可变被动为主动,亦可转守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临下,来攻者则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杀伤敌人。自古以来,战争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长城也具备此种功能。就缓冲地带而言,从攻者角度看,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则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战。如若交战,长城则成为勇士们厮杀的沙场。不论秦汉时的匈奴帝国,还是明时北方可汗俺答,面对长城,总是一筹莫展,长城在客观上则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自我完善、学习耕作、和平共处、互开贸市等文明举措,以促进民族和解及社会发展。
长城作为军事设施的作用,是在战争中体现的。元狩年间,汉武帝出师西域,大获全胜。长城的向西延伸,在军事上保证了出师西域的胜利,亦说明长城是避免和减少战乱最有效的工具。古人修长城,正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能力。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修筑长城,就是加强军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就得修筑长城。古人正是想以长城之筑解决军事问题,以长城之筑得到*上的久安,也正是因为有了军事的需要才有了长城之筑。
长城的军事防御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
以长城为主体的整套防御工程和组织制度,被称之为长城军事防御系统,只有综合运用它们才能使长城发挥坚固防御的作用。这个系统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屯兵系统,即军队屯驻的长城城墙及城堡,是长城主要的防御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级,驻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以明朝为例,大则有镇城、路城、卫城,小则有所城、堡城、关城。二是烽传系统,指边防戍兵用以报警而建筑的烽火燧台,用以燃烟火传递军事信息的系统。三是驿传交通系统,包括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输安全等的驿路城,递运所、驿站;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四是军需屯田系统,指为了保障军事防御人员的衣食、兵备来源而配备的屯田之地、冶炼、制盐及贸易市场等;它们或者与驻军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单独建置。
古代长城沿线是怎样通讯报警的?
古代长城沿线构成通讯报警这一系统的设施,是依地形山势和一定距离,建筑在长城沿线及其延伸地区的一系列墩台。古代长城上的通讯,是通过在这些墩台点燃烽烟、烽火或举起醒目标志来达到最快传递信息的目的。这些墩台在汉代称作“烽燧”。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于笼筐中,系在长杆上,夜间点燃举起,以火光传递军情、敌情;燧即指燃放烽烟的墩台,也是一种用于白昼传递信息的手段,通常在墩台上厚积柴薪,日间有敌情就点燃它们,以浓烟示警。另一种传递手段,就是白昼时在烽燧上高举醒目的标识来传递消息,此种标识称为“表”。由于火光于夜间传播较远,故烽台往往较高且相距较远,而燧则相对低矮。据汉简所记,烽台高5丈余,烽杆长3丈,烽台相距平均40—50里;燧则高置较多较密,大约相距10里左右。明代以后则称这些墩台为烽火台,或称烽堠、墩堠、狼烟台,烟墩,大多以砖石砌成,点烽时加硫磺、硝石助燃,燃燧则往往施以牲畜干粪,据说这样燃放出来的烟既高且直,易于辩识。
古代长城沿线驿路交通如何管理?
长城区域内的驿路交通、邮书传递的设施和制度由来已久。汉代长城上的邮递之制,寓于亭燧中,公私邮书,由沿驿路线上的亭燧吏卒递相传送,邮书每抵一燧,由值班燧卒负责收发,若属致本燧的邮书,则上交燧长;若属他燧的邮书,则由燧卒依次送达。均由经手燧卒署名及登记收受之时日。遇有紧急军情,则用檄来快速传递。从烽燧出土的汉简,可见到檄是一种形制特殊木简,呈多面杆状,上方有槽口,下端尖细,视军情的紧急程度,还要在檄上插羽毛以示特急,即史书上常见的“羽檄”。明代长城上的驿传则更加完备。明长城区域内每条驿路上,都设有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送安全的驿路城、递运所和驿站(站铺)。驿城主事都叫驿丞。驿路上的城、所、站均根据驻扎兵员的多少修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城防附近建有站台,以保障驿路城、站间的联系。据专家对辽东镇长城的考察表明,大约每15公里设一驿路,驿站下有铺、亭、台等设置,有的还有递运所。驿城规模与屯兵的堡城相似,城为四方形,有与驿路相平行的两个门,驿站无一不建在驿路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9:33
在古代战争中 北方狄族都是骑兵 建起长城 他们的骑兵就没用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21:07
那要看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如果是在古代武器不是很发达的时候,长城可以使防御一方占到地利,而在现在战争中,长城几乎无任何防御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22:59
长城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即使在古代。真正的长城是自身的强大实力,这比什么都起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1:07
在冷兵器时代能起到一定作用,如及早发现敌人、阻止拖延敌人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3:31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宏伟无比的防御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始建
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各自修筑长城作为防御。最早一
段城墙的建造可能早在公元前?:: 年就开始修建了。公元前@ 世纪,中国
第一个封建帝国的统治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手下的大将蒙恬率领@
万大军北逐匈奴后,让他留在边境率领士兵把原来燕、赵、秦的长城连接
起来,并且把它增长,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 多公里,以确保
国土安宁,免受北方匈奴入侵。其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至明等
朝代均有修筑扩建长城,其中以明代的最具规模,前后修筑达=A 次之多
并把西端延长至嘉峪关。直到公元=> 世纪中叶明朝灭亡,长城前前后后一共修筑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要是明朝在)*+), 世纪修建的。
当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敌人的进攻,保卫自己的国土。
长城的墙体通常依照地势而建,高低宽窄各不相同,城墙上分布着成千上
万的敌座台和烽火台。烽火台是用来传递军情又称狼烟台或烟墩,一般建
在较高的山顶上,有的设在长城外面,是前哨信号,有的设在长城内侧。
长城上大约共有-*... 个烽火台,彼此相隔/.+)0. 米不等。守卫的士兵
镇守在里面,密切地留意着长城外的情况1如果在白天遇到敌情,兵卒们就
会立刻燃烧狼粪、硫磺和*的混合物起发出浓烟,向邻近的烽火台发出
信号;夜间,则堆放干柴,燃起熊熊大火以示警报。在长城的一端烽火台
点燃烽火,只要一昼夜即可把信息传到另一端,这在古代可算是极其迅速
的了。城墙顶部一般都有用砖砌成的垛口。每个垛口上设有一个小洞,为
了望口,用来观察敌情。垛口下面有一个小孔,为射洞,用来射杀敌兵。
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筑有关城,修建双重或多重的城墙,进行层层设防。
长城虽能保护修建者免遭小规模的攻击,但它最终也不能阻止大规模的入侵。89 世纪时,成吉思汗就率领他的蒙古铁骑横扫长城,
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而在8: 世纪,山海关外的女真族人也
在他们的清朝皇帝带领下,突破长城的防线,进入关内,取代明
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修建长城—— 这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
工程,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有人曾估计,修筑长
城约需8 亿;<<< 万立方公尺土和=<<< 万立方公尺砖头,工程之
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秦始皇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只好就地
取材。民工从山上采石,制成方砖;森林地带则以各种木料为
模、中间填入泥土夯实而成;在戈壁滩则将土、沙和卵石混合筑
成墙。筑城材料或以绳拉驴驮,或由人一个接一个运到建筑工
地,可以说是辛苦异常。这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
—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流传。
传说,孟姜女是一位美丽的千金小姐,无意中遇到了一位俊
秀的书生,两人相亲相爱,结为夫妻。但不久,秦始皇在民间征
集民夫为他修建长城,孟姜女的丈夫不幸被抓走,并一去三年,
音讯皆无。孟姜女惦念丈夫,就不顾自己纤弱的身体,历尽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地赶到长城脚下去寻找丈夫。但她的丈夫早就不堪劳累去
世了。孟姜女闻听噩耗,悲痛欲绝,抑制不住的眼泪流个不停,到后来,
泪水流淌成河,凶猛的水流竟把一段长城给冲跨了。这段民间故事虽然是
一个传说,但却如实地反映了秦始皇征集民夫修建长城,害得老百姓流离
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形。这就如同一句诗所写的:君独不见长城下,
私人骸骨相撑拄。这些民夫抛家弃子,苦苦劳作,许多人不堪重负凄惨死
去。修建长城的人力主要是守卫边防的士兵和征集的民夫。正是这千万人
的血肉汗泪才筑成了这个人类的奇迹。
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到今天,长城作为战争防御工具
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
长。长城已经作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和举世闻名的中国代表建筑迎接着各
国的游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6:13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