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思想阐述十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1 16: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6:00
其十七
原文: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有言:自修,循道。老子之道,虽浅显易懂,亦高深莫测。所谓浅显易懂者,在于入门容易,皮毛也,譬如仁义道德,虽童子可知也;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一时知之,一日行之,易事也;然而身体力行之难,在于思想与行为之一贯,在于以身作则,在于与时俱进,在于持之以恒。不能恒者,不能久长,不能久长,何以有常,无常则有不如无。因为无知者往往知道自己之无知,会存有一些敬畏;而知皮毛者,往往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操持真理、把玩规律,于是也就真的以为自己全面正确,于是真的演出了无数的“无知者无畏”,甚至是各种“大无畏”。
而所谓高深莫测者,则感知之觉与领悟之觉与践行之觉,既非普通言语、或者只言数语可以妥善表达,亦非一朝一夕可毕其全功于一役者也。是故能够以日积月累之力学,自修勤勉而精诚,渐入体道、悟道、知道之进步,乃至自然而然达于随时顺势之循道、行道而能无为者,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可以领悟之、通达之、贯彻之。故常人如果能勤于自修,以致知、明道而可以知止、知足以保其身、善其生者,足矣。
原文: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有言:雌道。老子关于治国有几个层次,“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使民畏之政,非政之善者也。故明王必因时势,节度数,采风俗,察人心,使天下人皆可生、可养也,然后行教化之职,以期能返归自然也。故时势可,则教化为主,时势不可,则止之为主,俟时机而教化也。教化者,本也,威刑者,末也。
民畏之政,以威刑之猛也,若不能做到威而生养之,则容易导致威上加威,恩寡义薄,若不能救以时弊,则致民不聊生矣。其过者,俟民之死生等时,民将不畏威而暴侮其君也。是故圣人执雌道,行柔节,不自贵而贵人,不自爱而爱人者,欲与天下人混同者也,所谓“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者也。
原文: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有言:雌道。天道善生,人道亦善生。故真勇者,勇于活者,常也,勇于杀者,权也。而常人所谓轻死生,等贵贱,去得失,忘祸福者,美言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试论之:
轻死生者,重生而能舍生取义之意也。死有义,就死,勇也;死非为义,就死,轻生也;生有义,向生,勇也;生非为义,向生,偷生也。
等贵贱者,众生平等而爱也,爱以公不以私,贵贱以德序,而不以位也。德厚者遵,德薄者卑,而皆能遇之以礼,刑之以法也。
去得失者,循道而能动静有据,进退随时,故宠辱不惊也。能循道则知时势之顺逆,时进则进,来者自来也;时去则去,去者自去也,故宠辱无所加于身也。
忘祸福者,知祸福之机,顺逆之势,进退之时,不将而迎,不援而止,则祸福者自然而然也。不让之福来可受也,不避之祸当而承也,亦无为自然者也。
原文: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有言:在其位,守其职,尽其责。民能畏之者,以其有生之念也。及至民不恋生,虽刑杀亦不可止也,则失生生不息之意也。故致民横死者,失天职者也,不杀不足以平民忿,不杀不足以复秩序也,杀一儆百也。
而所谓代大匠斫者,权变者也,不代斫而能复秩序,则有司之职;不代斫而不能复秩序,则君王之责也,即使伤手断足亦不得不斫之也,此所以权变也。追根溯源,局势何以至此,则君王必深思熟虑以善处置之也。
是以,君王能为无为,治无治者,必有其时,有其力,有其人也。否则,立法不以时势顺逆,治国不以天理人道,则毁身灭门,弃天下万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