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异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9 16: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1:27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虽然他们的创作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问题。托尔斯泰的作品强调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探讨了婚姻、家庭、友谊、爱情等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则更加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分析,探讨了罪恶、痛苦、信仰等主题。
其次,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托尔斯泰的作品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文学技巧的运用,例如多重视角、意识流、对话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主题也有所不同。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关注社会道德问题,例如婚姻、家庭、教育等,探讨了人类如何在道德上得到提高和进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则更加关注宗教和信仰问题,例如罪恶、救赎、信仰等,探讨了人类如何在信仰上得到拯救和安慰。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他们的作品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的创作有许多不同之处,但都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1:27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全部深度”
*著名诗人巴尔蒙特在巴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过一席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位*天才有过先驱吗,不,他没有先驱,不管在此前或此后,在阅读心灵的艺术中都没有人可以与之并驾齐驱,仅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上的出现,就意味着摧垮所有以前在艺术上接近心灵真实的途径,并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巴尔蒙特如此赞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也许有点过分,但他作为诗人,对艺术的体验应该说是深刻的。实际上,心理描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长。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内心的全部深度。”人的内心世界中的意识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下意识、潜意识在意识结构中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埋藏于人的内心的最底层,通常不容易显露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总能把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东西都翻搅上来,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使我们能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哲学及独特个性在他登场时就已经具备,而且杀人的恐惧心理也是人物登场时就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已初步定型的某种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用各种手段,从各个方面加以显示。托斯柯尔尼科夫一出场,作家就紧紧抓住他的心灵,借助他的某种心理产生的结果,如幻觉、梦境等,透视他的意识结构的最底层。陀思妥耶夫斯基突破了常态心理的表层,将笔触深入内里,抓住人物内心瞬间闪过的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反应,集中地加以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细腻的心理刻画,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时,特别注重描写人物病态的、扭曲的、不完整的心理和*的精神状态。他笔下的人物内心中常常是正当与不正当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后者往往占据中心位置。这种矛盾对立的人物,内心特征,构成了他们的“二重人格”。而作者往往喜欢内心独白的手法,尤其注重写梦的幻觉,写出心里的病态,精神错乱,歇斯底里等,因此它的心理描写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特点。
二、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时说:“托尔斯泰伯爵却注重一些感情和思想是怎样从另一些感情和思想发展而来的。„„托尔斯泰更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注重描写“心理过程本身”。“过程性描写”是他的“心灵辩证法”最具个性的特点。所谓过程性,指的是心理活动的纵向变化,它相对于横截面的静态描写。‘当我们说一个人物此刻头脑中有多少想法,以及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的时候,这是一种静态的心理描写。而动态的描写则着重于心理活动的时间性进程,它在读者面前展示的不仅仅是心理活动链条上的两端:“原因—结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意识的流程,体现的是人物内心世界各种对立因素彼此斗争,彼此消长的过程。他仅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的形态的多种多样性与内在联系。此外,他还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1:28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全部深度”
*著名诗人巴尔蒙特在巴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过一席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位*天才有过先驱吗,不,他没有先驱,不管在此前或此后,在阅读心灵的艺术中都没有人可以与之并驾齐驱,仅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上的出现,就意味着摧垮所有以前在艺术上接近心灵真实的途径,并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巴尔蒙特如此赞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也许有点过分,但他作为诗人,对艺术的体验应该说是深刻的。实际上,心理描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长。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内心的全部深度。”人的内心世界中的意识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下意识、潜意识在意识结构中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埋藏于人的内心的最底层,通常不容易显露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总能把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东西都翻搅上来,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使我们能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哲学及独特个性在他登场时就已经具备,而且杀人的恐惧心理也是人物登场时就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已初步定型的某种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用各种手段,从各个方面加以显示。托斯柯尔尼科夫一出场,作家就紧紧抓住他的心灵,借助他的某种心理产生的结果,如幻觉、梦境等,透视他的意识结构的最底层。陀思妥耶夫斯基突破了常态心理的表层,将笔触深入内里,抓住人物内心瞬间闪过的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反应,集中地加以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细腻的心理刻画,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时,特别注重描写人物病态的、扭曲的、不完整的心理和*的精神状态。他笔下的人物内心中常常是正当与不正当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后者往往占据中心位置。这种矛盾对立的人物,内心特征,构成了他们的“二重人格”。而作者往往喜欢内心独白的手法,尤其注重写梦的幻觉,写出心里的病态,精神错乱,歇斯底里等,因此它的心理描写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特点。
二、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时说:“托尔斯泰伯爵却注重一些感情和思想是怎样从另一些感情和思想发展而来的。„„托尔斯泰更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注重描写“心理过程本身”。“过程性描写”是他的“心灵辩证法”最具个性的特点。所谓过程性,指的是心理活动的纵向变化,它相对于横截面的静态描写。‘当我们说一个人物此刻头脑中有多少想法,以及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的时候,这是一种静态的心理描写。而动态的描写则着重于心理活动的时间性进程,它在读者面前展示的不仅仅是心理活动链条上的两端:“原因—结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意识的流程,体现的是人物内心世界各种对立因素彼此斗争,彼此消长的过程。他仅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的形态的多种多样性与内在联系。此外,他还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在《复活》中体现得最鲜明也最集中。聂赫留朵夫诱奸卡秋莎之前,心灵深处充满了矛盾斗争,感情是复杂的,其内心中善恶两种对立因素就经过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这个例子只是作家运用“心灵辩证法”进行心理描写的一个片断,其实,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在整部作品中始终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彼得堡的上流社会和军营生活的腐蚀下,他由一个善良、正直的青年,“一个精神的人”蜕化成“一个动物的人”,后来在法庭上和为卡秋莎奔走上诉的过程中,目睹了沙皇*的社会制度的虚伪和罪恶,促使他经过激烈痛苦的灵魂的搏斗,逐步又由“一个动物的人”,复活成“一个精神的人”。他的心理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正是“心灵辩证法”的典型写照。这说明托尔斯泰在注重发掘、描绘典型人物心理活动的矛盾性、复杂性时,不把它们看成是孤立的、间断的,而是看成连续不断的,并且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三、两者心理描写的异同
可以说:托翁的剖析“心灵的辩证法”和陀氏的揭示“内心的全部深度”,是他们各自心理描写的主要特色,也是两位作家心理描写技法的首要区别。除上述两点外,
二者心理描写技巧也有着不同之处。
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尽可能地藏起自己的影子,不让读者明显地感到他的介入。他与作品中的人物合而为一,站在作品中当事人的视点上,展示人物所思所想。因此他笔下的间接内心语言往往又引入直接内心语言或“仿直接内心语言”,间接内心语言有时用得很象直接内心语言,而且在转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时,作家极少评论。托尔斯泰则总是站在“全知”的视点上运用间接内心语言来转述,同时还较明显地化入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托尔斯泰笔下的间接心语言的主观色彩较浓,作家个性表现得比较强。比如,托尔斯泰在转述人物心理活动时经常加有自己的评论。《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处理他的两处庄园土地的过程中,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也探究了千万这种苦难的渊源:“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知道并经常指出,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和来养家活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是作家对主人公经过思考提出的结论的转述,其中有着极浓的评论味道,包容着作家的愤激之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都喜欢描写梦境,他们笔下的梦都有一定的怪诞性,每一个梦都与人物性格相关联,都是人物某种心理状态的反映。但二者写的梦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人物一般都具有病态的灵魂,他设计的梦都是强化反映人物的病态心理。而托尔斯泰设计的梦除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视人和的心底外,还有着暗示、预示某事最终结局或某人最后命运的作用。二者写梦的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托尔斯泰多是较概括的,对梦境的描绘不甚细致,而且不少梦是做梦人醒后自己说出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总是完整细致地叙述一个梦境,对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作品中的人物似乎不是在做梦,而象实实在在地经历现实中的某一事件。
托尔斯泰和陀思耶夫斯基同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二者在心理描写上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二者并无优劣之别,各有其光辉之处。他们在心理描写中的独特拓展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他们用他们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黑暗腐朽饱经创伤即将走向没落的*社会,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穿越百年时光,依然可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