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9 19: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49
1. 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君子慎独的意思是越是在隐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状态下,君子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儒家将"慎独"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认为"慎独"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人前为人不难,而人后,在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任何他人的时候,所面对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独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独处,不仅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一起,独处时,所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慎独,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扩展资料:
"君子慎独",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威,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为: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君子慎独
翻译: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寓意:作者是在点醒体道的君子,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
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 “莫见乎隐”,“见”应作”现”讲,即显现。
见是显现在外的外在,隐是指内心的实质。“慎独”即谨慎独处之时,道贵在个人的刻意培养,也贵在个人的自觉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虽然别人看不到,但体道者自己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天下最容易发现的。
同样,那些细微的事情也是最易于被人发现的: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怎样遮掩,终会被人发现,体道的君子为了这个原因,对于独知的境地,尤其谨慎小心,甚至于要超过在人前的谨慎。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独”,重要的不是要学人不要“独处”,而是要学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把持得住。 拓展资料:慎独的历史和人们的见解 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
刘向《说苑·敬慎》云: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
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舍、识大体、合规范、守道德。明辩是非、划清善恶、美丑的界限,并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做到“慎独”。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也就是说:于最隐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礼记·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
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庄子·大宗师》说: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后汉书·杨震传》: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恰巧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杨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黄金公然行贿,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
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
君子慎独 什么意思?
“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它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
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 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扩展资料 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
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扩展资料:
1、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高度一种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2、即爱护自己的人格,首先要自重。自重。珍视 *** 员的身份。独身自处时,心中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做起,表里如一,浩然坦荡。
君子独善其身和君子慎其独的出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人不要以为自己隐藏得好,别人不知道,实际上没有不被人发现的;尽管极其细微,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这就告诫人们,立身处世必须公正无邪。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乱了方寸。在个人独处的时候,应该十分谨慎。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君子慎其独,以下几句请给个翻译.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第1章)【注释】 (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真不好找! 全文的翻译见这个地址:spaces.msn/members/zhuan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