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历史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19:15
沙湾镇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先后被广东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有何氏大宗祠、安宁西街、三稔厅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古街巷和古镇区。该地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著名的广东音乐家“何氏三杰”都出自沙湾;沙湾飘色、沙坑醒狮等民间艺术也极为丰富。沙湾镇内至今还保留着大片基本完整的岭南特色古建筑群,其中以中心镇区安宁西街为核心的历史街区面积达7万平方米。这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少见的。其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民间艺术
飘色醒狮领*
沙湾飘色:三岁小儿凌空独立
按照百年来的习惯,沙湾飘色巡游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至今,2002年10月1日那次最隆重的“出色”还为村民们津津乐道。当天大早,沙湾东、南、西、北四大村的“一竹三坊十三里”这17个有飘色表演传统的地方便热闹起来。整个巡游队伍连绵二三公里,浩浩荡荡,鼓乐齐鸣;所到之处,观众水泄不通。
制作飘色的工艺水平,以东村的一板色“青云直上”为例,可见一条色梗锻造的难度和精致程度。从表面看,这板色的“屏”是一个站着的男童演员(实际是坐在一个钢兜里,用长裤遮挡着),男童右手前伸,抓着一张小椅子,上面是一个小梯子(仅十多厘米长),而连接椅子和梯子的竟是一只酒盅大的、活生生的小鸟,梯子上站着另一个两岁大的儿童演员(即“飘”)。这条色梗便要从色柜底板上,连接到屏的坐兜里,再从坐兜连到屏的手上,再从手上连到梯子,经过小鸟的翅膀下再连接到飘的坐兜上,支撑着上面的儿童。可见,这条色梗有多细,钢度有多强,韧度有多大,伪装有多巧妙,构思又有多奇特。
广东音乐:老*孺皆能唱曲
“错把宋室荒野树,认作唐宫柳。念故都俏江南,正值绿肥红瘦。”
沙湾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沙湾这块广东音乐故土培养了不少粤剧名伶,如勾鼻章、桂花芹、小生新、生鬼洪、何世杞(新马师曾的*)等,在沙湾转上一圈,足够拉上一个戏班所有的角色,“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就出自这里。如今在沙湾,老*孺,无不能哼上几句,“私伙局”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沙坑醒狮:威风不亚于黄飞鸿
在珠三角一带,沙坑醒狮可谓久负盛名。村里从在校青少年学生到上点年纪的村民,轻易就能拿起个狮子头舞上一回。
沙坑村民基本上原来都是佛山南海人。1953年,因当地兴建机场,南海县沙堤乡上坑村部分村民由*安排迁移至沙湾东村之东建村落户。南海是黄飞鸿的故乡,乡人爱习武舞狮,沙坑村民把这一传统带到了沙湾,并将其发扬光大,成立了龙狮团,现拥有醒狮50多头,龙4条,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夺奖无数,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龙狮文化”品牌。1998年,沙坑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5月,沙坑龙狮团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定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特别是沙坑女子舞龙队,一班三四十岁的阿婶阿姨,原来家里外一把手,在村妇委的指引下舞起了国际比赛规定的龙,什么盘、游、翻、滚、缠、穿、腾、戏等技术动作一气呵成,还掌握了龙在运动中的形神意韵和高低快慢的起伏,直让人看得目不暇给大呼过瘾。还有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沙坑村都会举行“沙坑醒狮生菜会”。
雕塑绝艺:壁画灰塑个个精彩
富裕的沙湾人对建筑十分讲究。清代沙湾雕塑、壁画大家以黎文源最负盛名,他曾被召入京城装饰颐和园,封为“内廷供奉”之职,他的技艺后来传给了紫坭的杨瑞石和同村的黎普生兄弟。*时,古坝村的韩作轩亦颇有名气。沙湾的雕塑,主要是砖雕、木雕和石雕,其技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使用之普及,可以说闻名遐迩,早年的作品在沙湾至今仍举目皆是。
古老景观
西街古庙传神韵
安宁西街:街如其名安逸悠闲
长度不过205米的安宁西街原来是古沙湾乡“安宁市”的西段,集中展现了岭南珠三角富裕乡村市街从前的模样。安宁市始建于宋、元之间,自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开始铺石建街,成为真正的市街,1791年又进行了重修。家里在老街上生活了三代人的何汉老人说,安宁西街上住户与店铺混合,自明代以后逐渐形成古民居群落。南北共有古巷14条之多,巷内有不少住户,大多是沙湾望族子孙的庭院。记者徜徉在古街上,随处可见砖雕、灰雕以及屋顶镬耳的留痕。
三稔厅:方寸之地孕育粤曲
安宁西街一间古祠堂外200米处,就是早年在广东音乐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著名“私伙局”——三稔厅。其厅内梁阁下共有30余幅壁画,其中多是以“何氏三杰”所作名曲为意境绘成的画,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何与年的《月影寒梅》,何少霞的《陌头柳色》。老人们感慨说,三稔厅不过方寸之地,但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早年是“私伙局”中较有影响的三家之一。如今在沙湾,老老少少还是喜欢顺口哼上几句粤曲或广东音乐小调,口拙者则未免要被人笑话“忘本”。
留耕堂:望族祠堂古镇象征
沙湾望族主要是何氏一家,始建于元朝(公元1275年)的这间何氏祠堂如今也是沙湾的重要一景。留耕堂由青砖、石、木、蚝壳构成,村民坚叔感慨地说,从公元1275年开始,这个祠堂足足历时40年才建成。沙湾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留耕堂可谓广州地区年代久远、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造工精巧、轩敞雄伟、格调高雅的岭南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
宝墨园:包公文化绵延不绝
位于沙湾镇西端紫坭村的宝墨园集清宫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和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走在园中,有关包公的清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据传,早在嘉庆年间,紫坭河边浮来一块木头,有人捞来一看,原来是包公的神像,村人对包拯的清廉刚毅十分敬仰,即供奉起来,并在村内筹款建成包公庙,题名“名相府”。后来,更在庙旁建“施舍亭”,利用香火节余周济贫寒,与包公庙相呼应。
宝墨园建于清末明初,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由当时占地仅3亩扩展到160多亩。记者发现,一道经特别处理的活水围绕各主要建筑,兜兜转转,肥美锦鲤成群嬉戏争食,使整个园林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仿造于实物的三十多座石拱桥横跨澄湖流水之上,使人倍感亲切。据悉,景点设置除了突出包公文化主题外,还有许多岭南文化的内容,建筑物的装饰也大量地应用了绘画、砖雕、石雕、灰塑、泥塑等手法,使其散发出浓郁的南粤文化气息。
鳌山古庙:古庙群落最具特色
鳌山古建筑群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恩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记者看到,其中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有许多鲁班手握规、矩、斧、尺的塑像,反映当地村民多从事建筑行业。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文化名人
看龙舟竞赛 谱广东名曲
何柳堂,1874-1933年,字与香,号柳堂,沙湾北村人。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其后,同其亲属何与年、何少霞均成为著名音乐、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