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0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2
公元1276年2月,南宋的都城临安已经被伯颜大军占领,宋恭帝和众多大臣组成祈请使团,在元军的*迫下前往元大都请降。
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带着宋恭宗的两个兄弟到南方去做最后的抵抗,但大宋到此时已经油尽灯枯。
不少人已经承认,大宋,真的已经亡了。
其中就包括太皇太后谢氏。
太皇太后谢氏写诏书给淮东守将招降,称:"今天我和皇帝都投降了,卿尚为谁守之?"
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展信阅毕,命令弩手将使者杀死。
数日后,元朝*迫南宋大臣吴坚、文天祥等5人联名签署劝降书,劝降扬州城内的李庭芝。
文天祥成了5个人中唯一一个拒绝签字的,因为他知道,站在扬州城头上的,是真正的英雄。
2019年的扬州城是一个柔软的地方,这座自隋唐以来就无比繁华的城市,承载着人们对"温软"一词的所有美好想象。秦淮八艳,烟花三月,这些美好的遐想,都与公元1276年的扬州格格不入。
那时候站在城头备战的李庭芝,他已经为大宋王朝奔波了将近三十余年的时光。
从京湖到两淮,李庭芝一路从西到东,一路上看遍了南宋的军事失败。
21岁那年,湖北随州俊才李庭芝出任建始县知县(今湖北恩施),李庭芝在当地积极训练农民的军事技能,使得他们"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当地的军务、农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抗蒙名将孟珙对他赞誉颇多,称他的作为将来一定会超过我,对他多有提拔。而李庭芝也将孟珙视为了自己的再生父母和知己,为他服丧三年。
当40多岁的李庭芝出任扬州知府、两淮制置使的时候,他就和这个城市有了不解之缘。
经历大火后的扬州城内满目疮痍,他借钱给民众修建房屋,同时开凿运河、振兴武备和文教、兴办盐业,使得扬州迅速的恢复了生产,百姓皆"德之如父母"。
在两淮父老百姓的支持下,他一度击溃进犯的蒙古军队,同时又协助降宋将领李璮收复了淮河以北的大量地区,只不过因为宋朝武将对李璮的出卖,这次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1269年冬天,朝廷调遣李庭芝前往京湖地区担任京湖制置使,希望他能打破僵局驰援襄樊。襄樊城内已经神鬼难入,十数万蒙古军队利用城寨和围墙将襄樊堵的水泄不通。吕文德率领军队数次驰援襄樊却功亏一篑,反而导致他手下的7万将士损耗殆尽。
李庭芝此时已经毫无办法,他手头既没有充足的良将锐卒,也调动不了范文虎的军队。范文虎受到贾似道的包庇,他"日携美妾,走马击球军中为乐"却迟迟不出军。
李庭芝没有办法,只能征集了三千民兵带着大量的物资从汉水上游均州(丹江口)出发,张顺、张贵两个民兵将领完成了宋朝官军都无法完成的壮举,将大量的物资送进了数年没有接收到援助的襄阳城内,而这两个民兵将领先后死于往返途中,令人惋惜。
这是李庭芝在襄樊保卫战中做出的全部,他调动不了范文虎,屡次*他也毫无作用。1273年,襄阳失守后,范文虎却只降职一级,而李庭芝则被撤职,成了襄樊保卫战失利的替罪羊。当襄阳失守后,南宋长江千里防线如纸糊一般,只要元军轻轻一捅就会溃不成军。
直到1276年,南宋山河已经不是当初那副模样。
1276年的时局图 仍然坚守的淮东地图格外扎眼
当初镇守的京湖没了、两湘之地没了、巴蜀几乎没了、江西没了、淮西没了、淮南没了……
临安被元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年仅5岁的小皇帝投降,两宫太后与百余名朝廷*、宫女组成祈请团,前往元大都请降。
整个南宋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了浙闽、两广以及川东,还有李庭芝镇守的淮东。
57岁的李庭芝、苗再成、姜才等人孤零零的守在淮东,在陆路上他们已经和朝廷几乎失去联系。
镇守淮西的老将夏贵投降了,这个80岁的老将已经为帝国征战了五六十年的时光。
从四川杀到京湖再杀到两淮,他活跃在南宋的所有边境地区,立下战功无数,也溃败过无数次。
老将热血已凉,他不得不承认,南宋亡了。
李庭芝,你还在守什么呢?
1276年2月的扬州,城中的百姓已经不仅仅是易子而食了。
在被围困了长达近两年的时间后,城内的百姓已经油尽灯枯。
每天数百人投入濠水自杀,人们等着死人的尸体,争相割走他身上的肉,没过多久,尸体就只剩一条白骨了。士兵们先是吃粟,后来吃牛皮,再后来,士兵中有人吃自己儿子的肉,吃饱了就上城墙苦战杀敌。
扬州百姓视李庭芝为父母官,近20年前李庭芝带领扬州百姓走出贫困, 在大灾难后安身立命下来。不知此时的扬州百姓和李庭芝心里是如何想的。李庭芝心中是否有愧疚?扬州百姓是否有埋怨,亦或是将此时的坚持当做是对李庭芝的报答?
我们无从而知。
阿术围攻将近两年时间啃不下扬州城,便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劝降。
降将来劝降,李庭芝你把他们都杀了,反反复复杀了好几拨人。
两宫太后来了,下诏书劝降,李庭芝你登上城墙痛骂"我奉诏守城,从没听说过奉诏投降的!"
太皇太后谢氏又写了封诏书,问你"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你命令弩手射杀使者,还令将领姜才出门将两宫太后夺回,却无功而返。
"吾惟一死而已。"这是李庭芝最后的宣言。
7月,文天祥已经乘船逃亡南方和陆秀夫汇合,拥立年仅7岁的小皇帝赵昰为宋端宗。他们起草诏书给给李庭芝,希望李庭芝能突破重围来到南方共谋发展。
此时的淮东失陷已经是时间问题,李庭芝想要匡复宋室,必须突围。他和姜才一起率领7000精锐冲出扬州,突围失败后退守泰州。扬州守将朱焕立马开城投降,并将将士和李庭芝的妻儿送往泰州劝降。
泰州守将也接着投降,李庭芝企图投湖自尽,不料湖水太浅未遂。最终他和姜才一起被阿术擒获,在扬州被公开斩首。
就义当天,扬州百姓皆泣不成声。
降将朱焕说:"扬州自从用兵以来,尸横遍野,都是李庭芝和姜才害的,不杀了留着干什么!?"
铁血扬州雕像 目前位于扬州内
李庭芝,你到底是在为谁守城呢?
扬州被围困的33个月里,那是你人生中见到的最残酷的地狱。
国都沦陷,皇帝和太后已经投降了半年,你还在坚守扬州。
你到底在为谁守城呢?
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谢氏,她以为你守卫的是他们赵宋宗室,以为你保卫的是临安城内达官贵人的亭台楼阁。
她错了,错的非常离谱。
文天祥却知道,你和扬州百姓一起守住的,是中华民族最后的道德底线,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象台死得所,万古忆清风。"你为胡季昭、胡象台写的诗也同样能描述你的一生。
扬州百姓们为李庭芝和姜才修建了双忠祠堂,香火数百年不断。
即便是在清朝,也有文人冒着忌讳为二人撰写碑文。
如今,铁血扬州的组雕树立在扬州城内,供人们瞻仰。
倘若读者能读到这里,希望读者们能记住这两位千古忠臣。
参考资料:
《宋史·李庭芝传》
《新元史·夏贵传》
杨本义《民族英雄李庭芝、姜才抗元史迹述评》
《宋双忠祠碑文并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2
这句话好像是大宋太皇太后谢氏写给淮东守将的招降书。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3
这是南宋的皇后谢道清对李庭芝将军所说的。当时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的皇帝和太后投降。而将军李庭芝一直在拼死抵抗。于是太后对将军说出来这番话。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3
这是南宋的太皇太后谢氏说的话,这是对忠臣李庭芝说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2
公元1276年2月,南宋的都城临安已经被伯颜大军占领,宋恭帝和众多大臣组成祈请使团,在元军的*迫下前往元大都请降。
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带着宋恭宗的两个兄弟到南方去做最后的抵抗,但大宋到此时已经油尽灯枯。
不少人已经承认,大宋,真的已经亡了。
其中就包括太皇太后谢氏。
太皇太后谢氏写诏书给淮东守将招降,称:"今天我和皇帝都投降了,卿尚为谁守之?"
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展信阅毕,命令弩手将使者杀死。
数日后,元朝*迫南宋大臣吴坚、文天祥等5人联名签署劝降书,劝降扬州城内的李庭芝。
文天祥成了5个人中唯一一个拒绝签字的,因为他知道,站在扬州城头上的,是真正的英雄。
2019年的扬州城是一个柔软的地方,这座自隋唐以来就无比繁华的城市,承载着人们对"温软"一词的所有美好想象。秦淮八艳,烟花三月,这些美好的遐想,都与公元1276年的扬州格格不入。
那时候站在城头备战的李庭芝,他已经为大宋王朝奔波了将近三十余年的时光。
从京湖到两淮,李庭芝一路从西到东,一路上看遍了南宋的军事失败。
21岁那年,湖北随州俊才李庭芝出任建始县知县(今湖北恩施),李庭芝在当地积极训练农民的军事技能,使得他们"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当地的军务、农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抗蒙名将孟珙对他赞誉颇多,称他的作为将来一定会超过我,对他多有提拔。而李庭芝也将孟珙视为了自己的再生父母和知己,为他服丧三年。
当40多岁的李庭芝出任扬州知府、两淮制置使的时候,他就和这个城市有了不解之缘。
经历大火后的扬州城内满目疮痍,他借钱给民众修建房屋,同时开凿运河、振兴武备和文教、兴办盐业,使得扬州迅速的恢复了生产,百姓皆"德之如父母"。
在两淮父老百姓的支持下,他一度击溃进犯的蒙古军队,同时又协助降宋将领李璮收复了淮河以北的大量地区,只不过因为宋朝武将对李璮的出卖,这次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1269年冬天,朝廷调遣李庭芝前往京湖地区担任京湖制置使,希望他能打破僵局驰援襄樊。襄樊城内已经神鬼难入,十数万蒙古军队利用城寨和围墙将襄樊堵的水泄不通。吕文德率领军队数次驰援襄樊却功亏一篑,反而导致他手下的7万将士损耗殆尽。
李庭芝此时已经毫无办法,他手头既没有充足的良将锐卒,也调动不了范文虎的军队。范文虎受到贾似道的包庇,他"日携美妾,走马击球军中为乐"却迟迟不出军。
李庭芝没有办法,只能征集了三千民兵带着大量的物资从汉水上游均州(丹江口)出发,张顺、张贵两个民兵将领完成了宋朝官军都无法完成的壮举,将大量的物资送进了数年没有接收到援助的襄阳城内,而这两个民兵将领先后死于往返途中,令人惋惜。
这是李庭芝在襄樊保卫战中做出的全部,他调动不了范文虎,屡次*他也毫无作用。1273年,襄阳失守后,范文虎却只降职一级,而李庭芝则被撤职,成了襄樊保卫战失利的替罪羊。当襄阳失守后,南宋长江千里防线如纸糊一般,只要元军轻轻一捅就会溃不成军。
直到1276年,南宋山河已经不是当初那副模样。
1276年的时局图 仍然坚守的淮东地图格外扎眼
当初镇守的京湖没了、两湘之地没了、巴蜀几乎没了、江西没了、淮西没了、淮南没了……
临安被元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年仅5岁的小皇帝投降,两宫太后与百余名朝廷*、宫女组成祈请团,前往元大都请降。
整个南宋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了浙闽、两广以及川东,还有李庭芝镇守的淮东。
57岁的李庭芝、苗再成、姜才等人孤零零的守在淮东,在陆路上他们已经和朝廷几乎失去联系。
镇守淮西的老将夏贵投降了,这个80岁的老将已经为帝国征战了五六十年的时光。
从四川杀到京湖再杀到两淮,他活跃在南宋的所有边境地区,立下战功无数,也溃败过无数次。
老将热血已凉,他不得不承认,南宋亡了。
李庭芝,你还在守什么呢?
1276年2月的扬州,城中的百姓已经不仅仅是易子而食了。
在被围困了长达近两年的时间后,城内的百姓已经油尽灯枯。
每天数百人投入濠水自杀,人们等着死人的尸体,争相割走他身上的肉,没过多久,尸体就只剩一条白骨了。士兵们先是吃粟,后来吃牛皮,再后来,士兵中有人吃自己儿子的肉,吃饱了就上城墙苦战杀敌。
扬州百姓视李庭芝为父母官,近20年前李庭芝带领扬州百姓走出贫困, 在大灾难后安身立命下来。不知此时的扬州百姓和李庭芝心里是如何想的。李庭芝心中是否有愧疚?扬州百姓是否有埋怨,亦或是将此时的坚持当做是对李庭芝的报答?
我们无从而知。
阿术围攻将近两年时间啃不下扬州城,便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劝降。
降将来劝降,李庭芝你把他们都杀了,反反复复杀了好几拨人。
两宫太后来了,下诏书劝降,李庭芝你登上城墙痛骂"我奉诏守城,从没听说过奉诏投降的!"
太皇太后谢氏又写了封诏书,问你"今吾与嗣君既已臣伏,卿尚为谁守之?"你命令弩手射杀使者,还令将领姜才出门将两宫太后夺回,却无功而返。
"吾惟一死而已。"这是李庭芝最后的宣言。
7月,文天祥已经乘船逃亡南方和陆秀夫汇合,拥立年仅7岁的小皇帝赵昰为宋端宗。他们起草诏书给给李庭芝,希望李庭芝能突破重围来到南方共谋发展。
此时的淮东失陷已经是时间问题,李庭芝想要匡复宋室,必须突围。他和姜才一起率领7000精锐冲出扬州,突围失败后退守泰州。扬州守将朱焕立马开城投降,并将将士和李庭芝的妻儿送往泰州劝降。
泰州守将也接着投降,李庭芝企图投湖自尽,不料湖水太浅未遂。最终他和姜才一起被阿术擒获,在扬州被公开斩首。
就义当天,扬州百姓皆泣不成声。
降将朱焕说:"扬州自从用兵以来,尸横遍野,都是李庭芝和姜才害的,不杀了留着干什么!?"
铁血扬州雕像 目前位于扬州内
李庭芝,你到底是在为谁守城呢?
扬州被围困的33个月里,那是你人生中见到的最残酷的地狱。
国都沦陷,皇帝和太后已经投降了半年,你还在坚守扬州。
你到底在为谁守城呢?
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谢氏,她以为你守卫的是他们赵宋宗室,以为你保卫的是临安城内达官贵人的亭台楼阁。
她错了,错的非常离谱。
文天祥却知道,你和扬州百姓一起守住的,是中华民族最后的道德底线,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象台死得所,万古忆清风。"你为胡季昭、胡象台写的诗也同样能描述你的一生。
扬州百姓们为李庭芝和姜才修建了双忠祠堂,香火数百年不断。
即便是在清朝,也有文人冒着忌讳为二人撰写碑文。
如今,铁血扬州的组雕树立在扬州城内,供人们瞻仰。
倘若读者能读到这里,希望读者们能记住这两位千古忠臣。
参考资料:
《宋史·李庭芝传》
《新元史·夏贵传》
杨本义《民族英雄李庭芝、姜才抗元史迹述评》
《宋双忠祠碑文并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2
这句话好像是大宋太皇太后谢氏写给淮东守将的招降书。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3
这是南宋的皇后谢道清对李庭芝将军所说的。当时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的皇帝和太后投降。而将军李庭芝一直在拼死抵抗。于是太后对将军说出来这番话。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3
这是南宋的太皇太后谢氏说的话,这是对忠臣李庭芝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