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意,慕娉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9 09:2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34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娉婷:姿态美好,在此诗中指美女(弹筝者)。
此句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江城子·江景》,全词原文如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白话文释义: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著名词人。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芙蕖,是荷花的别称。筝是一种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
扩展资料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弹筝者,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
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34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苏轼《江城子》
不知何时,已经不再执拗的认定,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是值得称许的。 反而,倘若能够做到对每个爱人珍重,相爱的时候彼此间没有重叠的影子、没有模糊的替代,清醒的知道自己需要谁和被谁需要;不爱了,便坦然放手,留下一份祝福,带着尊严离开。爱得明快素洁,不掺回忆,没有丝毫的混乱胶着。那麽,这样的爱便如舍利子,珍贵*。此时总会想起子瞻和朝云。
他们初识于西湖之上。如画的春天里,水清风朗,晚霞明媚,杨柳揉碎了一湖碧水,只见伊人分花拂柳涉水而来。
像《诗经》所说的那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生长在彼岸枝叶苍青繁盛的蒹葭草,化作此时她身后的绿意茫茫;那晶莹清洁的白霜,化作他看她的眼波流觞。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同彼岸盛开的莲花,安静清洁。那轻柔含蓄的清风,吹皱的不再是一江秋水,而是如今阳春三月的碧水涟漪。
当然朝云并非是子瞻第一位更不是唯一一位解语花。他为发妻王弗作《江城子》并在故人坟头亲手栽下三万株松苗,常伴青冢,松涛入耳,她是听得到的;他对续妻完成“死则同穴”的誓言,而没有与她合葬在一起,她也是没有怨意的.她对他的爱是这样宽大的寂寞和包容,这份深情与他是否横绝百年,是否是天资卓越的一代文坛领袖无关,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珍重,为他(她)留守着位置,谁也无法取代,只盼后人与先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值得铭记的回忆,这样才好。她对他生死相从,他与她生死相知,他们的爱,爱得这般清亮,豁达,百转柔肠。
这样的爱,厚重,纯粹,没有丝毫的华丽颓唐;没有影相的重叠,没有对回忆的沉湎。
心与心的距离刚刚好,足够彼此取暖,却不灼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35
这词出自苏轼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36
这是苏轼的《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中的句子: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