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6 19: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10:23
zhí cháng
rectum [朗道汉英字典]
recta [朗道汉英字典]
Chéngjīn BL5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ícháng(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X2(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ctum(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直肠:1.经穴别名;2.耳穴名;3.人体部位名;4.病名。
直肠(zhícháng;HX2;rectum)为耳穴名[1][2]。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2]。
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2]。
位于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耳穴大肠并高[1]。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1]。
一般用埋针、压耔、剌血法等进行 *** [1]。
直肠为经穴别名,即承筋[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承筋 汉语拼音 Chengjin 罗马拼音 Chengchin 美国英译名 Supporting Ligaments 各承筋为经穴名(Chéngjīn BL56)[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腨肠、直肠[4]。属足太阳膀胱经[3]。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承筋穴主治腰腿、 ***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腨肠、直肠(《针灸甲乙经》),踹肠(《备急千金要方》),直肠(《太平圣惠方》)。
《针灸甲乙经》:霍乱,胫痹不仁,承筋主之。
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
承,有受义,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韧带等。《说文》:“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肠肌之凸,为足太阳之经筋。其别者,结于腨外,两者相合,为承受筋肉之力处,故名“承筋”,又名“腨肠”。[5]
小腿部[6]
标准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委中下5寸[2]。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3]。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5寸,当腓肠肌肌腹*;或于合阳与承山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4]。另说“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备急千金要方》);“从仆参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经考穴编》);“在合阳下二寸”(《针灸集成》)。
承筋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阳与承山之,间腓肠肌肌腹*取穴。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3]。
俯卧位,于腓肠肌之*取穴,当合阳与承山之间[7]。
承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胫神经在腘窝上角处由坐骨神经分出,然后垂直下降至腘窝下角,在腘窝内的位置最浅,即在腘动、静脉的浅层。神经和血管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深、浅两群肌肉之间。神经由腘动脉的后方,渐至动脉外侧下降,没途发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后肌群、膝关节及小腿皮肤。胫神经和腘动脉的体表投影在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中点,至内踝与跟腱连线中点的连线。
5.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3]。
5.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8]。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通过[4]。
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清泄肠热的功效。
承筋穴有舒筋活血、调肠理气的作用[3]。
承筋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胫痹不仁、脚腨酸重、霍乱转筋诸疾,腨肠主治筋,故本穴治症多在于筋,针之可使筋肉恢复承受作用。[5]
承筋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膀胱经脉循行于下肢后面,取之可通调太阳经气,常以治疗下肢病为主[9]。
承筋穴主治腰腿、 ***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 ***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等[3]。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疮,霍乱转筋;以及腓长肌痉挛,下肢麻痹等[4]。
承筋穴主治小腿痛、霍乱转筋、痔疾、腰背拘急。
承筋穴主治痔疾,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7]。
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等[3]。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
2. 其它:脱肛,痔疮,便秘。
一般直刺0.5~1.0寸[3]。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足底放散[7]。
直刺1~2寸[4][8]。
注意:承筋穴深部正当胫后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7]。
5.10.2 灸法可灸[3][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承筋配阳陵泉、足三里,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配委中、承山,治腓肠肌痉挛[7]。
承筋配承山、支沟、足三里,治便秘[7]。
承筋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腰腿痛、下肢麻木[7]。
《针灸甲乙经》:寒热篡后出、瘛疭、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脚急肿、跗痛筋足挛、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难,承筋主之。大肠实则腰背痛、寒痹转筋、头眩痛,虚则鼻衄癫疾、腰痛,溅溅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腰背拘急霍乱。
《太平圣惠方》:风劳热、足烦肿痛、转筋急痛、身瘾疹、大小便不止,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肿,痔疾,胫痹不仁,腨酸,脚急跟痛,鼻鼽衄,霍乱转筋。
直肠(rectum)为人体部位名[1]。是指乙状结肠末端与齿线之间的一段肠管[10]。即大肠的末端[1]。以其直通 *** ,故名[11]。
《针灸聚英》卷一:“大肠下接直肠,直肠下为 *** 。”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图223),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 *** ,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 *** c *** ,长约3~4厘米。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 *** 内括约肌。围绕 *** 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 *** 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图223 直肠和肛管
直肠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结,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终止于齿线,并与肛管相连。直肠全长12cm。直肠上部与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时由于直肠腔大小在上端与乙状结肠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壶腹前壁向前膨出,与肛管几成直角形成会阴曲。因此,在行肠镜检查时应注意此解剖特点。肠管上1/3前面和两侧为腹膜所遮盖,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凹陷或直肠子宫凹陷,此凹陷为直立位腹腔最低点。直肠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直肠肌层在其下部肥厚成为 *** 内括约肌。直肠内表面是一层较厚的粘膜,直肠粘膜有三个呈半月形的横皱襞,又称直肠办。上皱襞在齿线上12cm处,是直肠与乙状结肠的分界皱襞。中皱襞位于右侧壁,在齿线上8cm处,相当于腹膜直肠返折处。下皱襞位于左前壁,在齿线上5cm处。
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 *** 办, *** 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隐窝底部有肛腺体的导管开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状,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围组织。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润滑直肠下端的作用。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6个米粒大小、黄白色的 *** 状突起,称肛 *** 。肛窦炎时,肛 *** 可肿大,反复炎性 *** 时,肛 *** 可呈纤维性增生,或呈 *** 瘤样改变。
直肠受植物神经支配,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 与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正常情况下,当储存于乙状结肠的粪便经肠蠕动下行到直肠内时,使直肠下端膨胀产生便意,同时外括约肌松弛,肛提肌收缩使粪便排出。
直肠为古病名,又称直肠泻[11]。《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肠。”
直肠泻为病证名[11]。指饮食不化随即泻出[11]。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11]。《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参、白术,以伏龙肝汤煎服,或大断丸[11]。也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称直肠症,日久者称录食泻[11]。《症因脉治》卷四:“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