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6 18: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5:33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
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作文思路开阔,但因家庭贫困,有时靠乞讨度日,所以陈汤不为乡里看重。后来他流浪到长安,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
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在等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去世,陈汤听到了死讯,没有奔丧回家。
那个时代对奔丧、守孝十分看重。陈汤就因为这件事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不遵守常规行事,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
后来又有*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给黙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
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着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年八十,终于家。【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
年轻时便很有名,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即位,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
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
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叫带回信给侯霸。
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 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这些东西你可全掌握了。”
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上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又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 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
”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
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不肯屈意接受,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 建武十七年,又一次征召他,没有去。
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常同(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
常安民子。政和进士。
宋高宗南渡,召为大宗正丞。绍兴三年(1133)除殿侍御史。
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见,言:“先振国威,则的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四年,除中书舍人、史馆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实录。
累官礼部侍郎、御史中丞。七年,以显漠阁直学士知湖州,与秦桧不睦,请祠。
退居海盐十余年卒。著有《虚闲集》、《乌台日记》等,今佚。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以敌难不赴,辟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寻除太常博士。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左司谏江公望,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自元丰新法之行,始分党与,邪正相攻五十年。章惇唱于绍圣之初,蔡京和于崇宁之后,元祐臣僚,窜逐贬死,上下蔽蒙,豢成夷虏之祸。
今国步艰难,而分朋缔交、背公死党者,固自若也。恩归私门,不知朝廷之尊;重报私怨,宁复公议之顾。
臣以为欲破朋党,先明是非,欲明是非,先辨邪正,则公道开而奸邪息矣。”上曰:“朋党亦难破。”
同对:“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上曰:“君子小人皆有党。”
同又对曰:“君子之党,协心济国;小人之党,挟私害公。为党则同,而所以为党则异。
且如元祐臣僚,中遭谗谤,窜殛流死,而后祸乱成。今在朝之士,犹谓元祐之政不可行,元祐子孙不可用。”
上曰:“闻有此论。”同对以:“祸乱未成,元祐臣僚固不能以自明。
今可谓是非定矣,尚犹如此,盖今日士大夫犹宗京、黼等倾邪不正之论。朋党如此,公论何自而出?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又奏:“自古禁旅所寄,必参错相制。汉有南北军,周勃用南军入北军以安刘氏,唐李晟亦用神策军以复京师,是其效也。
今国家所仗,惟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将之兵耳。陛下且无心腹禁旅,可备缓急,顷者苗、刘之变,亦可鉴矣。”
除殿中侍御史。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而骄狠尚气,无所忌惮,一旦有急,其能相为唇齿乎?望分是非,正国典。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纵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张九龄所谓不以赏功者也。”颐浩罢相。
论知枢密院宣抚川陕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金使李永寿等入见,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上因语及武备曰:“今养兵已二十万。”
同奏:“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敌虽议和,而两界人往来未尝有禁,伪齐尚能置归受馆,立赏以招吾民,今乃却泽,人心自此离矣。
况宗诚起土豪,不用县官财赋,募兵自养,为国障捍,今因受泽而械之,以沮士气,非策也。”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
四年,除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先是,同尝上疏论神、哲二史曰:“章惇、蔡京、蔡卞之徒积恶造谤,痛加诬诋,是非颠倒,循致乱危。
在绍圣时,则章惇取王安石《日录》私书改修《神宗实录》;在崇宁后,则蔡京尽焚毁《时政记》、《日历》,以私意修定《哲宗实录》。其间所载,悉出一时奸人之论,不可信于后世。
恭惟宣仁保佑之德,岂容异辞,而蔡确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厚诬圣后,收恩私门。陛下即位之初,尝下诏明宣仁安社稷大功,令国史院摭实刊修,又复悠悠。
望精择史官,先修《哲宗实录》,候书成,取《神宗朱墨史》考证修定,庶毁誉是非皆得其实。”上深嘉纳。
至是,命同修撰,且谕之曰:“是除以卿家世传闻多得事实故也。”一日奏事,上愀然曰:“向昭慈尝言,宣仁有保佑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正为宫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诬谤。
欲辨白其事,须重修《实录》,具以保立劳效,昭示来世,此朕选卿意也。”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
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后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
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
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
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
又言:“吴玠屯师兴、利,而西川人力已困。玠顷年尝讲屯田,愿闻其积谷几何,减馈运几何,赵开、李。
1、解释下列字:
(1)雨雪三日 雨:(名词用做动词,下(雪) )
(2)雨雪三日而不霁 霁:(天晴)
(3)晏子如见,立有间 间:(一会儿)
(4)逸而知人之劳 逸:(安逸)
(5)公披狐白之裘 裘:(皮衣)
(6)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 与 (给)
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饿 (转折)
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景公自己有狐白之裘可以穿,所以不觉得冷
4、故事中,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正确的一项是:( B.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 )
A.欣赏晏子的幽默言谈
B.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
C.对自己不知利民之苦难觉得愧疚
D.对自己身强体健颇为自豪
5、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D.相机启发,并以任君来期勉君王 )
A.犯言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
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
D.相机启发,并以任君来期勉君王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仅就上文内容作简单的评价)
他不懂得老百姓的疾苦,但是是个听得进劝谏的君王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小题:D小题:C小题:C小题:(1)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小题:以:因为小题:】A项第2句表现先祖勤俭治家。B项第1句不是表现“讲究孝道”。
D项“慷慨”一词应理解为情绪激昂,奋发的样子,因此这里既有“乐善好施”,又有“讲究孝道”。小题:颍川公十四补博士弟子员,做过永平郡司训,最后升为颍川王府教授。
所以C项说“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小题:(1)植:种。
扶疏:大树的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糜:粥。
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其下作糜哺饿者”。(2)以:把。
走:跑。(3)孝:孝顺父母。
友:友爱兄弟。方:刚。
龀:儿童换牙,一般指七八岁年龄。参考译文:我名叫士祯,姓王,字子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名叫王贵迁,是济南新城有名的家族,世人称琅琅公。后来避乱居住在新城的曹村,给某大姓人家做佣人。
有一天刮起大风,天空昏暗,一女子从天而降,好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明朗,始祖在尘土中看到她。她对人说是诸城县初姓人家的女子,早晨起来取火,不知不觉就来到这个地方。
当时始祖孤身一人,女子十*岁。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就叫他们结为夫妻。
二世祖名叫王伍,有善良的德行,人们称他叫“善人公”。琅琅公有五个儿子,善人公最小,他生性淳朴谨慎,对待父母和几个兄长,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他尤其喜欢施舍,时常勤于治理家务,按人定量供给粮食,剩余的全部拿来救济乡里贫困缺粮的人。
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下面煮粥给饥饿的人吃,那些饥饿的人依次得到粥。(善人公)还在槐树下编织斗笠,堆积得高高的。
乡里人称呼他叫“王菩萨”,而称呼他家叫“大槐王氏善人”。三世祖名叫王麟明,官至颍川王府教授,世人称颍川公。
颍川公是“善人公”的第二个儿子,生来机警聪明,记忆力强,对于书无所不读。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每次考试都得第一。
后来多次考试没有取得功名,只得按例参加地方官推举选拔,官至永平郡司训,他勉励人们学习并努力实行,成为许多士人的榜样。最后升任颍川王府教授。
到任后,疾病发作,一年后去世。志传上称他为人廉洁、品德高尚,做人的伦理全都俱备。
他对祖父琅琅公非常孝顺,对待兄弟们也很亲近,家族蒸蒸日上。高祖名叫王重光,字廷宣。
颍川公去世后,他悲痛哀伤,做事符合礼的要求,服丧结束后在户部任职。因为他做事能干,进升为佥事,做云中郡守。
他强硬耿直,奉公守法,军队百姓都信赖他。不久升为参议,驻守上谷。
条分缕析呈奏上谷应该做的十二件事,都切中要害。因为违背了上司的意图,调任贵阳。
丁巳年,皇帝新建三大殿,要用大木料,要选取贵州的竹木。他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所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他深入险要的地方(调查勘采),冒着寒风瘴疠,劳累过度而死去。皇上听说后,特地加以恩赐抚恤,赐祭文以厚葬。
壬戍年的秋天,三殿落成,因为他先前有功,皇上下诏追赠太仆寺少卿。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第二个儿子,刚换牙齿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后来奉养三个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两个弟弟早亡,抚养他们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住在乡里,小心谨慎,谦虚退让,是君子啊。遇到事情十分慷慨,不避艰险。
到去世时,没有一句话说到家事。祠堂祭文,有皇帝“忠勤报国”的褒奖,所以称为忠勤公啊。
(1)B、劝:受到勉励.译文:做官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2)①表现的是简政措施;⑤表现的是 *** 要重视信用;⑥是表明减轻百姓徭役对治国的益处.(3)A、“王肃的反对而罢休,曹真专权后和王肃关系也很紧张”错误,从原文第二段的具体内容可以得知,是曹爽专权后和王肃关系紧张.故选A.(4)①禄厚:俸禄丰厚;费鲜:开支就会少;劝:鼓励.句子翻译为:*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或从政)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②息疲民: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稼穑:耕种.句子翻译为:努力(或致力于、追求皆可)积蓄财物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③傥:倘若;令:法令;期:按期,如期.句子翻译为:臣(我)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或如期)服役.答案:(1)B (2)C (3)A(4)①*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或从政)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②努力(或致力于、追求皆可)积蓄财物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③臣(我)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或如期)服役. 附参考译文:王肃字子雍,他的父亲是王朗.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伐蜀国,王肃上疏说:“以前志书上有记载,‘千里运送军粮,士兵面有饥色,要等到砍柴打草以后再去煮饭,士兵们不可能隔夜吃饱’,这说的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行军的情况.现在又加上连绵大雨,山高坡滑,士兵们被地形所迫不能前进,粮食相距遥远很难供应,这实在是行军的最大忌讳.百姓知道皇上因为下雨造成道路艰难的缘故,让士兵们休息,以后有战事,再趁势使用他们,这叫做‘心甘情愿地冒险,百姓就会舍生忘死’了.”曹真于是停止发兵.又上疏陈述政事的根本:“应当撤销那些没有事干的职位,减少不需急发的俸禄,取消不事耕作而食者的费用,裁减办事拖沓的*.*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不会相互依赖.让*们陈述政绩,公开地考核他们的功绩,他们能否胜任本职,皇上选拔*就会心中有数.景初年间,大建宫室,因此百姓误了农业生产,官府又不守信用,处以死刑仓猝.王肃呈上疏奏说:“大魏承继百王的君位,百姓很少,战争没有停息过,确实应当让百姓休养生息并让他们过上长久的安宁日子.努力积蓄财物让疲惫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现在宫室没有建成,建国的大业没有完成,由水路调运粮食,辗转供应.所以民工被劳役弄得很疲惫,农夫离开他们的田地,种粮的人少,吃粮的人多,陈粮已经吃完,新粮没有接继得上.臣恳切地希望陛下发出福音,下达圣明的诏书,深切地怜悯服役者的疲劳,多多同情广大民众的生活不充裕,挑选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让他们服役一期就更换,让那些服劳役的人都知道休息替代会有一定的日期,那么就没有不高兴去做事的,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了.这样粮仓里会有多余的粮食,百姓会有剩余的劳力,用这样的办法来建立功业,什么功业不能建成?信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国家的大宝.臣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服役.假如有事要继续征用,宁可再另外征调,也绝不要失去信用.凡是陛下临时执行刑罚的,都是有罪的官吏,是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可是广大百姓不知道他们的罪行,认为是处理仓猝.所以希望陛下将他们下交执法*,让执法官去揭露他们的罪过.正始元年,王肃调出朝廷担任广平郡太守.因有公事征召他回朝,任命他为议郎.当时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谈论到当时的*,王肃严肃地说:“何晏这类人就是弘恭、石显之流,还用得着称道他们吗?”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你们都应当谨慎!公卿已将各位比作前代的恶人了.”王肃因与祭祀宗庙的事有牵连而获罪被免官.后来担任光禄勋.。
(1)此句译为:他想回到北边,从这里借道.假:借.(2)C项,“刘备当初非常痛恨他”错误,刘备当初并没有痛恨刘巴,只是对他远适交趾感到遗憾.原文“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址,先主深以为恨”,这里的额“恨”,是“遗憾”的意思,而非痛恨.(3)①据,占据;孤,我;继,随后.译为:刘巴对曹操说:“刘备占有荆州,这是不可以的.”曹公说:“刘备如果图谋它,我率领六军随后赶来.”②绝,超过;如,遵从;非,违背.译为:刘巴才智过人,遵从我,(我)可以任用他,违背我,我难以特别重用他.(4)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藓公/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深谋远虑);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高洁自傲);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才智卓识);躬履清俭,不治产业(清廉节俭);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恭谨慎微). 答案:(1)C(2)C(3)①刘巴对曹操说:“刘备占有荆州,这是不可以的.”曹公说:“刘备如果图谋它,我率领六军随后赶来.” ②刘巴才智过人,遵从我,(我)可以任用他,违背我,我难以特别重用他.(4)①深谋远虑②高洁自傲③博学多能(才智卓识)④清廉节俭⑤恭谨慎微.。
【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善写文章。家里很穷,总是向人求乞告贷,毫无节制,州里人都不称赏他。西行长安寻求做官机会,得了个太官献食丞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说陈汤不遵礼法,品行败坏;张勃选举人才故意隐瞒事实,获罪,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他在这时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做了郎官。
起初,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交情很好。自元帝时,不再迁徙百姓到渭陵建县邑(以奉陵园)。成帝时始建陵墓,施工几年后,喜欢霸陵曲亭之南,又在那里重新营造陵墓。解万年和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负责的工程屡屡投和皇帝的心意,使自己升迁为将作大匠;等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营建杜陵,宣帝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而获得二千石的俸禄;现在始建陵墓,营建县邑,成就大功,万年我也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该请求迁徙,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田宅,这是两全其美之事。”陈汤认为此事有利可图,于是封缄奏书,进献皇上,说:“陵墓所选之址,是京师附近最为肥美的土地,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县邑。不把天下百姓迁徙到陵墓附近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圈占良田,役使贫民。可以把他们迁徙到新陵附近,这样可以增强京师的力量,削弱诸侯的势力,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得以*均衡。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徙居陵墓附近,给天下人带个头儿。”
于是天子听从他的计议,果然设置昌陵县,后来让关内各郡国民迁徙到那里。解万年诡称三年就可建成陵墓,结果后来没建成,群臣中有很多人说这件事不合适。成帝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靠填埋低地成为高台,积聚土石成为山丘,估计陵园中的别殿还要建在平地之上。从别处搬来的土壤不能保存幽冥的灵魂,在表层外露位置建造陵墓,也不牢固。役使好几万士卒、囚徒、工匠、庸夫,以至于点着火把夜间工作,从东山取土,几乎与谷物同样价钱。陵墓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因之劳苦,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庶民,众口发出愁苦之声。先前建的陵墓随顺先天的本性,依凭自然形成的土壤,所处地势高旷宽敞,靠近祖、父的陵墓,此前又已有十年功业,应该重新修建先前的陵墓,不要迁徙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丞相、御史请求毁弃昌陵邑的房屋,奏书还没批下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汤:“宅第并没有被毁坏,是不是还会再迁徙百姓呢?”陈汤说:“县官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将来还会再迁徙百姓到那里的。”当时成都侯商新做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成帝,平素不喜欢陈汤。商新听到这些话,对成帝说陈汤惑乱民心,把他关进监狱治罪,审查他所犯的罪状。……于是陈汤和解万年都被流放到敦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5:33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
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作文思路开阔,但因家庭贫困,有时靠乞讨度日,所以陈汤不为乡里看重。后来他流浪到长安,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
初元二年(前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公侯大臣推荐年轻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在等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去世,陈汤听到了死讯,没有奔丧回家。
那个时代对奔丧、守孝十分看重。陈汤就因为这件事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不遵守常规行事,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
后来又有*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给黙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
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着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年八十,终于家。【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
年轻时便很有名,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即位,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
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
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叫带回信给侯霸。
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 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这些东西你可全掌握了。”
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上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又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 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
”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
第二天,太史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不肯屈意接受,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 建武十七年,又一次征召他,没有去。
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常同(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
常安民子。政和进士。
宋高宗南渡,召为大宗正丞。绍兴三年(1133)除殿侍御史。
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见,言:“先振国威,则的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四年,除中书舍人、史馆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实录。
累官礼部侍郎、御史中丞。七年,以显漠阁直学士知湖州,与秦桧不睦,请祠。
退居海盐十余年卒。著有《虚闲集》、《乌台日记》等,今佚。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以敌难不赴,辟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寻除太常博士。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左司谏江公望,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自元丰新法之行,始分党与,邪正相攻五十年。章惇唱于绍圣之初,蔡京和于崇宁之后,元祐臣僚,窜逐贬死,上下蔽蒙,豢成夷虏之祸。
今国步艰难,而分朋缔交、背公死党者,固自若也。恩归私门,不知朝廷之尊;重报私怨,宁复公议之顾。
臣以为欲破朋党,先明是非,欲明是非,先辨邪正,则公道开而奸邪息矣。”上曰:“朋党亦难破。”
同对:“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上曰:“君子小人皆有党。”
同又对曰:“君子之党,协心济国;小人之党,挟私害公。为党则同,而所以为党则异。
且如元祐臣僚,中遭谗谤,窜殛流死,而后祸乱成。今在朝之士,犹谓元祐之政不可行,元祐子孙不可用。”
上曰:“闻有此论。”同对以:“祸乱未成,元祐臣僚固不能以自明。
今可谓是非定矣,尚犹如此,盖今日士大夫犹宗京、黼等倾邪不正之论。朋党如此,公论何自而出?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又奏:“自古禁旅所寄,必参错相制。汉有南北军,周勃用南军入北军以安刘氏,唐李晟亦用神策军以复京师,是其效也。
今国家所仗,惟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将之兵耳。陛下且无心腹禁旅,可备缓急,顷者苗、刘之变,亦可鉴矣。”
除殿中侍御史。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而骄狠尚气,无所忌惮,一旦有急,其能相为唇齿乎?望分是非,正国典。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纵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张九龄所谓不以赏功者也。”颐浩罢相。
论知枢密院宣抚川陕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金使李永寿等入见,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上因语及武备曰:“今养兵已二十万。”
同奏:“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敌虽议和,而两界人往来未尝有禁,伪齐尚能置归受馆,立赏以招吾民,今乃却泽,人心自此离矣。
况宗诚起土豪,不用县官财赋,募兵自养,为国障捍,今因受泽而械之,以沮士气,非策也。”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
四年,除起居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先是,同尝上疏论神、哲二史曰:“章惇、蔡京、蔡卞之徒积恶造谤,痛加诬诋,是非颠倒,循致乱危。
在绍圣时,则章惇取王安石《日录》私书改修《神宗实录》;在崇宁后,则蔡京尽焚毁《时政记》、《日历》,以私意修定《哲宗实录》。其间所载,悉出一时奸人之论,不可信于后世。
恭惟宣仁保佑之德,岂容异辞,而蔡确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厚诬圣后,收恩私门。陛下即位之初,尝下诏明宣仁安社稷大功,令国史院摭实刊修,又复悠悠。
望精择史官,先修《哲宗实录》,候书成,取《神宗朱墨史》考证修定,庶毁誉是非皆得其实。”上深嘉纳。
至是,命同修撰,且谕之曰:“是除以卿家世传闻多得事实故也。”一日奏事,上愀然曰:“向昭慈尝言,宣仁有保佑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正为宫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诬谤。
欲辨白其事,须重修《实录》,具以保立劳效,昭示来世,此朕选卿意也。”同乞以所得圣语宣付史馆,仍记于《实录》卷末。
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后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
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
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
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缗。
又言:“吴玠屯师兴、利,而西川人力已困。玠顷年尝讲屯田,愿闻其积谷几何,减馈运几何,赵开、李。
1、解释下列字:
(1)雨雪三日 雨:(名词用做动词,下(雪) )
(2)雨雪三日而不霁 霁:(天晴)
(3)晏子如见,立有间 间:(一会儿)
(4)逸而知人之劳 逸:(安逸)
(5)公披狐白之裘 裘:(皮衣)
(6)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 与 (给)
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饿 (转折)
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景公自己有狐白之裘可以穿,所以不觉得冷
4、故事中,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正确的一项是:( B.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 )
A.欣赏晏子的幽默言谈
B.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失言
C.对自己不知利民之苦难觉得愧疚
D.对自己身强体健颇为自豪
5、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D.相机启发,并以任君来期勉君王 )
A.犯言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
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
D.相机启发,并以任君来期勉君王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仅就上文内容作简单的评价)
他不懂得老百姓的疾苦,但是是个听得进劝谏的君王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小题:D小题:C小题:C小题:(1)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小题:以:因为小题:】A项第2句表现先祖勤俭治家。B项第1句不是表现“讲究孝道”。
D项“慷慨”一词应理解为情绪激昂,奋发的样子,因此这里既有“乐善好施”,又有“讲究孝道”。小题:颍川公十四补博士弟子员,做过永平郡司训,最后升为颍川王府教授。
所以C项说“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小题:(1)植:种。
扶疏:大树的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糜:粥。
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其下作糜哺饿者”。(2)以:把。
走:跑。(3)孝:孝顺父母。
友:友爱兄弟。方:刚。
龀:儿童换牙,一般指七八岁年龄。参考译文:我名叫士祯,姓王,字子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名叫王贵迁,是济南新城有名的家族,世人称琅琅公。后来避乱居住在新城的曹村,给某大姓人家做佣人。
有一天刮起大风,天空昏暗,一女子从天而降,好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明朗,始祖在尘土中看到她。她对人说是诸城县初姓人家的女子,早晨起来取火,不知不觉就来到这个地方。
当时始祖孤身一人,女子十*岁。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就叫他们结为夫妻。
二世祖名叫王伍,有善良的德行,人们称他叫“善人公”。琅琅公有五个儿子,善人公最小,他生性淳朴谨慎,对待父母和几个兄长,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他尤其喜欢施舍,时常勤于治理家务,按人定量供给粮食,剩余的全部拿来救济乡里贫困缺粮的人。
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下面煮粥给饥饿的人吃,那些饥饿的人依次得到粥。(善人公)还在槐树下编织斗笠,堆积得高高的。
乡里人称呼他叫“王菩萨”,而称呼他家叫“大槐王氏善人”。三世祖名叫王麟明,官至颍川王府教授,世人称颍川公。
颍川公是“善人公”的第二个儿子,生来机警聪明,记忆力强,对于书无所不读。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每次考试都得第一。
后来多次考试没有取得功名,只得按例参加地方官推举选拔,官至永平郡司训,他勉励人们学习并努力实行,成为许多士人的榜样。最后升任颍川王府教授。
到任后,疾病发作,一年后去世。志传上称他为人廉洁、品德高尚,做人的伦理全都俱备。
他对祖父琅琅公非常孝顺,对待兄弟们也很亲近,家族蒸蒸日上。高祖名叫王重光,字廷宣。
颍川公去世后,他悲痛哀伤,做事符合礼的要求,服丧结束后在户部任职。因为他做事能干,进升为佥事,做云中郡守。
他强硬耿直,奉公守法,军队百姓都信赖他。不久升为参议,驻守上谷。
条分缕析呈奏上谷应该做的十二件事,都切中要害。因为违背了上司的意图,调任贵阳。
丁巳年,皇帝新建三大殿,要用大木料,要选取贵州的竹木。他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所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他深入险要的地方(调查勘采),冒着寒风瘴疠,劳累过度而死去。皇上听说后,特地加以恩赐抚恤,赐祭文以厚葬。
壬戍年的秋天,三殿落成,因为他先前有功,皇上下诏追赠太仆寺少卿。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第二个儿子,刚换牙齿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后来奉养三个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两个弟弟早亡,抚养他们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住在乡里,小心谨慎,谦虚退让,是君子啊。遇到事情十分慷慨,不避艰险。
到去世时,没有一句话说到家事。祠堂祭文,有皇帝“忠勤报国”的褒奖,所以称为忠勤公啊。
(1)B、劝:受到勉励.译文:做官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2)①表现的是简政措施;⑤表现的是 *** 要重视信用;⑥是表明减轻百姓徭役对治国的益处.(3)A、“王肃的反对而罢休,曹真专权后和王肃关系也很紧张”错误,从原文第二段的具体内容可以得知,是曹爽专权后和王肃关系紧张.故选A.(4)①禄厚:俸禄丰厚;费鲜:开支就会少;劝:鼓励.句子翻译为:*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或从政)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②息疲民: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稼穑:耕种.句子翻译为:努力(或致力于、追求皆可)积蓄财物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③傥:倘若;令:法令;期:按期,如期.句子翻译为:臣(我)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或如期)服役.答案:(1)B (2)C (3)A(4)①*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或从政)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②努力(或致力于、追求皆可)积蓄财物让疲惫成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③臣(我)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或如期)服役. 附参考译文:王肃字子雍,他的父亲是王朗.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伐蜀国,王肃上疏说:“以前志书上有记载,‘千里运送军粮,士兵面有饥色,要等到砍柴打草以后再去煮饭,士兵们不可能隔夜吃饱’,这说的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行军的情况.现在又加上连绵大雨,山高坡滑,士兵们被地形所迫不能前进,粮食相距遥远很难供应,这实在是行军的最大忌讳.百姓知道皇上因为下雨造成道路艰难的缘故,让士兵们休息,以后有战事,再趁势使用他们,这叫做‘心甘情愿地冒险,百姓就会舍生忘死’了.”曹真于是停止发兵.又上疏陈述政事的根本:“应当撤销那些没有事干的职位,减少不需急发的俸禄,取消不事耕作而食者的费用,裁减办事拖沓的*.*很少,但是俸禄丰厚,那么国家的开支就会少,做官的思想就会受到鼓励.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不会相互依赖.让*们陈述政绩,公开地考核他们的功绩,他们能否胜任本职,皇上选拔*就会心中有数.景初年间,大建宫室,因此百姓误了农业生产,官府又不守信用,处以死刑仓猝.王肃呈上疏奏说:“大魏承继百王的君位,百姓很少,战争没有停息过,确实应当让百姓休养生息并让他们过上长久的安宁日子.努力积蓄财物让疲惫不堪的百姓得到休息,(甚至)比减少徭役让他们辛勤耕种更重要.现在宫室没有建成,建国的大业没有完成,由水路调运粮食,辗转供应.所以民工被劳役弄得很疲惫,农夫离开他们的田地,种粮的人少,吃粮的人多,陈粮已经吃完,新粮没有接继得上.臣恳切地希望陛下发出福音,下达圣明的诏书,深切地怜悯服役者的疲劳,多多同情广大民众的生活不充裕,挑选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让他们服役一期就更换,让那些服劳役的人都知道休息替代会有一定的日期,那么就没有不高兴去做事的,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了.这样粮仓里会有多余的粮食,百姓会有剩余的劳力,用这样的办法来建立功业,什么功业不能建成?信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国家的大宝.臣认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百姓,应当明确征用的法令,让他们一定要按期服役.假如有事要继续征用,宁可再另外征调,也绝不要失去信用.凡是陛下临时执行刑罚的,都是有罪的官吏,是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可是广大百姓不知道他们的罪行,认为是处理仓猝.所以希望陛下将他们下交执法*,让执法官去揭露他们的罪过.正始元年,王肃调出朝廷担任广平郡太守.因有公事征召他回朝,任命他为议郎.当时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谈论到当时的*,王肃严肃地说:“何晏这类人就是弘恭、石显之流,还用得着称道他们吗?”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你们都应当谨慎!公卿已将各位比作前代的恶人了.”王肃因与祭祀宗庙的事有牵连而获罪被免官.后来担任光禄勋.。
(1)此句译为:他想回到北边,从这里借道.假:借.(2)C项,“刘备当初非常痛恨他”错误,刘备当初并没有痛恨刘巴,只是对他远适交趾感到遗憾.原文“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址,先主深以为恨”,这里的额“恨”,是“遗憾”的意思,而非痛恨.(3)①据,占据;孤,我;继,随后.译为:刘巴对曹操说:“刘备占有荆州,这是不可以的.”曹公说:“刘备如果图谋它,我率领六军随后赶来.”②绝,超过;如,遵从;非,违背.译为:刘巴才智过人,遵从我,(我)可以任用他,违背我,我难以特别重用他.(4)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藓公/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深谋远虑);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高洁自傲);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才智卓识);躬履清俭,不治产业(清廉节俭);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恭谨慎微). 答案:(1)C(2)C(3)①刘巴对曹操说:“刘备占有荆州,这是不可以的.”曹公说:“刘备如果图谋它,我率领六军随后赶来.” ②刘巴才智过人,遵从我,(我)可以任用他,违背我,我难以特别重用他.(4)①深谋远虑②高洁自傲③博学多能(才智卓识)④清廉节俭⑤恭谨慎微.。
【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善写文章。家里很穷,总是向人求乞告贷,毫无节制,州里人都不称赏他。西行长安寻求做官机会,得了个太官献食丞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说陈汤不遵礼法,品行败坏;张勃选举人才故意隐瞒事实,获罪,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他在这时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做了郎官。
起初,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交情很好。自元帝时,不再迁徙百姓到渭陵建县邑(以奉陵园)。成帝时始建陵墓,施工几年后,喜欢霸陵曲亭之南,又在那里重新营造陵墓。解万年和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负责的工程屡屡投和皇帝的心意,使自己升迁为将作大匠;等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营建杜陵,宣帝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而获得二千石的俸禄;现在始建陵墓,营建县邑,成就大功,万年我也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该请求迁徙,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田宅,这是两全其美之事。”陈汤认为此事有利可图,于是封缄奏书,进献皇上,说:“陵墓所选之址,是京师附近最为肥美的土地,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县邑。不把天下百姓迁徙到陵墓附近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圈占良田,役使贫民。可以把他们迁徙到新陵附近,这样可以增强京师的力量,削弱诸侯的势力,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得以*均衡。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徙居陵墓附近,给天下人带个头儿。”
于是天子听从他的计议,果然设置昌陵县,后来让关内各郡国民迁徙到那里。解万年诡称三年就可建成陵墓,结果后来没建成,群臣中有很多人说这件事不合适。成帝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靠填埋低地成为高台,积聚土石成为山丘,估计陵园中的别殿还要建在平地之上。从别处搬来的土壤不能保存幽冥的灵魂,在表层外露位置建造陵墓,也不牢固。役使好几万士卒、囚徒、工匠、庸夫,以至于点着火把夜间工作,从东山取土,几乎与谷物同样价钱。陵墓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因之劳苦,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庶民,众口发出愁苦之声。先前建的陵墓随顺先天的本性,依凭自然形成的土壤,所处地势高旷宽敞,靠近祖、父的陵墓,此前又已有十年功业,应该重新修建先前的陵墓,不要迁徙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丞相、御史请求毁弃昌陵邑的房屋,奏书还没批下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汤:“宅第并没有被毁坏,是不是还会再迁徙百姓呢?”陈汤说:“县官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将来还会再迁徙百姓到那里的。”当时成都侯商新做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成帝,平素不喜欢陈汤。商新听到这些话,对成帝说陈汤惑乱民心,把他关进监狱治罪,审查他所犯的罪状。……于是陈汤和解万年都被流放到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