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8 08: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6:11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一部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功大*的东西,好像都存在着缺陷,可是正是因为存在缺陷,才能使它永远不会坏,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比如满清中兴的名将曾国藩,到晚年还把自己的书房叫做求阙斋,其意思就是求缺陷
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盈就是大满,真正的充满,如瀑布一样,不停地从山上流下来,天天都盈满流动,这就是冲的作用,也就是第四章所讲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活的东西是永无不在流动的,所以其用无穷,可是很多人却想把拥有东西,永远保住不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东西永远的属于自己,而这就犯了前面章节所讲的“大费”的毛病,其结果一定是“厚亡”;所以一切的东西,不能用之于私,而是要大盈若冲,才能其用无穷
第二部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王弼注:随物而直,直不在一,王弼反复强调因物之性,器物是方的,水就是方的,器物是圆的,水就是圆的,这就是水的直性,我们所认知的直是一条直线,但水与物相合,物直则直,物屈则屈,这就是直性,如第二十七章所讲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是真正的直,师与资互相为用,互缺互补,似屈而大直
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自然的巧才是大巧,要向自然学习,不要试图改变自然,不要自行其是,妄加造作,妄生事端
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世人惊叹他们的技艺,称赞他们为巧夺天工,如音乐家师旷是一位大匠,他的耳朵能够辨别细微的韵律变化,手指能够弹奏最美妙的音乐;如工锤是一位伟大的木匠,他画圆不用圆规,只用手指一画就是一个圆
但老圣不认为他们是大巧,因为与大自然的造化力相比,人间的能工巧匠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世人却赞美师旷工锤这样的杰出人才,却不知他们正在把人的*拖入精疲力尽的境地,正在毁掉世人的良知,比如齐桓公饿死在宫殿里,正是易牙这类巧匠小人导致的
因此老圣告诫世*巧若拙,大智若愚,以愚处事,远离巧智,保持纯白之心
王弼注: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世人总是依靠语言,以为只有语言才能传递信息,而庄子却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一句话不说,但它所呈现的大美,却令世人惊叹,世俗的语言只能传递粗俗的信息,不能传递道的信息,所以大辩若讷
第三部分: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躁是躁动,躁动与反者道之动不同,是违反物性的动,比如在寒冷的天气,人剧烈运动可以御寒,但这样的御寒方式是不可持久的,又比如北极熊是靠身上长出的绒毛来御寒的,它的皮毛就是御寒的最佳良品,根本不需要靠躁动,所以躁胜寒是有为的,而北极熊的皮毛是无为的,那个更能御寒一目了然
静是守柔无为,是可以长久的,因此静胜热是符合道的,这样躁声寒,静胜热二者关系就十分清晰了,*的意思是反对躁动,提倡守静,守静就是守柔、无为、知足,这就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这二章的意义一致
静是因物之性,保持全真,躁是竭力一搏,违反物性,必然毁灭,这二句*理解了,清静为天下正就是必然的结论,清静是致虚极,守静笃,是静到极点,正是法则,但同时含有正定的意思,就如佛教的入三摩地,所以清静为天下正这句是《道德经》的修行法要,清是一尘不染,静是一念不生,清静中还必须以正知正念摄持,才能见道,这才是任何修行人实修实证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