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8 07: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6:03
“楚王问鼎”这件事情最早出自《左传》,之后在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也有详细的记录,是楚庄王称霸野心的一次体现。
楚庄王塑像
想要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义。西周的时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着所用之人他们贵族身份的等级,在《公羊传》中就有提到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九鼎是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的。
当时楚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明显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战。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孙也不是吃素的,王孙满就说,统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庄王就很不服气的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国有的是铜,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来就能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又说,楚王你别忘了,当初夏禹时期,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拥戴,才坐上了首领的位置,各地都贡献了铜材,所以才铸造成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后来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汤的手中,纣王暴虐这个鼎才转移给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话,鼎就算小却是重的难以转移,但是天子如果无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轻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有结束,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写进了史书了,也成为了楚庄王野心外露的一次代表,后世也都用“问鼎”来象征夺取最高政权。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嫡长子熊侣即位,这位新的楚王就是楚庄王了。
楚庄王画像
当时楚国内部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公子燮和克斗两个人臭味相投,谋反之心早已有之。二人在子孔出战的时候 *** 了郢都,还挟持了楚庄王准备另外建立政权,好在二人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
楚国的内乱解除之后,楚国很快就趋于稳定,所以楚庄王励精图治,有了称霸中原之心。当时晋国是中原各诸侯中最强大的,所以晋国就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公元前607年,郑国受到楚国的命令前去攻打宋过,借此机会打击晋国,此战以宋国大败告终。后来晋国的赵盾联合卫国、陈国一起攻打郑国,楚庄王于是出兵解救郑国之困。赵盾悄然退去,不敢和楚国的军队正面交锋,从侧面来说也是楚国强大的一种体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起了在他上位这些年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楚国北上将郑国团团围住,但是郑国已经不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楚军进驻郑国,在这里等待晋军的到来。半年之后晋军开始渡河,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北上,与晋军对峙。这场战役最终以晋军进驻,晋军惨败告终。楚军扬眉吐气,楚庄王大展宏图,想要与周天子比肩的野心也开始显露。
之后楚国又围攻宋国,虽然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这场历时九个月的战争足够让当时诸侯国谈楚色变。之后楚庄王又联合齐国,控制晋国进一步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1年的时候,楚庄王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在楚庄王死后的几十年里,出过国力急剧下降,很快就被晋国超过了。
楚庄王伐宋也是楚国在成为中原霸主之前所打的一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楚庄王不知道了打了多少个国家才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
关于楚庄王伐宋这件事情,典籍上也有记载。当时楚庄王发兵讨伐宋国,宋国就向强大的晋国求救,但是晋国的大臣伯宗却进言说,现在楚国的形式已经非常得利,国势日渐强盛,我们不能够直接和他们对抗。言下之意就是要另外找个办法搭救宋国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胆识的壮士,就找到了一个叫解扬的人,派他去宋国安慰宋国的人,劝他们不要放弃抵抗。
解扬出使宋国的时候经过了郑国,那个时候郑国*刚刚和楚国结盟。郑国就把解扬给抓了起来送给了楚庄王,楚庄王给了许多财物给解扬,希望解扬能说反话,让宋国赶快投降。解扬答应了下来,于是楚国就让解扬登上楼车,但是解扬立马就违背了和楚庄王的约定,对着城内的被围困的宋*喊,说晋军会前来解救,你们不要放弃抵抗。
于是楚庄王就大怒,要把解扬给杀了,解扬说自己完成晋国交给的任务是因为言而有信,就算死也不会有二心的。解扬还对楚国的大臣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忠于你们的国君,因为这样会被杀头的。于是大臣们都劝从楚庄王把解扬给放了,楚王没办法,也只能把他给放了。
最后解扬为晋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了爵位。
楚庄王问鼎之后觉得时机不妥,于是就不准备取周王室而代之,而是回国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出征
公元前597年,春天,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楚军已经蓄势待发,楚庄王顺势揭竿而起,亲率楚国的军队开始北伐。这一次楚庄王发起了他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攻势最猛烈的一次进攻,从进攻的形势来看,楚庄王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不久之后,楚国的军队就把郑国给团团围住了。
郑国被楚军围困了十七天,郑襄公卜卦,卦象言郑国出兵乃是大吉,于是准备与楚军一战,郑国上下一片哀嚎。经过了三个月的持久战,楚军最终还是占领了郑国,郑襄公于是袒胸露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楚军请罪并求得和解的机会。楚庄王同意了郑国的请求,于是楚国和郑国就结盟了。
因为这个时候郑国早就已经不是强大的楚国的目标了,楚国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时中原的霸主,诸侯之中最强大的晋国了。所以楚庄王伐郑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征服郑国,而是想以这个机会接近晋国,在经过边上安排好自己的兵力,以此与晋国一较高下。也就是说伐郑是楚庄王的一次战略部署,不得不说,楚庄王也有有勇有谋,他的智慧也足够撑得起他的野心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能将楚国从内乱中解救出来,平定了局势,稳固了政权,最后一步步坐上了中原的霸主,不用多说,楚庄王必定得是一个十分有勇有谋的人,不然的话楚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的这么迅速,而且还能够称霸中原。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楚庄王死了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国力就迅速后退,被晋国给超越了,这也足够能看出楚庄王的能力。
张光北饰楚庄王
另外这位霸主的*生涯也是充满了智慧,因为在他执政的前三年,他没有任何的政绩,没有颁布过法令也没有处理过政事,以至于楚国的大臣们都开始担心起楚国的未来。但是后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是楚庄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周边各国对他放松警惕,因为他刚上位政权不稳定,这样做可以先稳住自己的政权。另外因为楚庄公的不作为,所以国内的许多问题也都显现了出来,这样也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治理。这就说明楚庄王是个有大智慧,懂得厚积薄发,而且还是非常能够隐忍的人。
而且在其他很多的小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楚庄公这个人身上的许多优点。诸如在楚庄王绝缨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楚庄王的宽大的胸怀。而且在发动很多战争之前,楚庄王都会非常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此来判断战役的可行性,说明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能成为一代的霸主,身上必然还有很多过人之处,比如楚庄王的忧患意识,还有知人善用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楚庄王莅证三年”这句话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说的就是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的情况。
影视剧中的楚庄王
你们没有看错,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确实就是这样的,在这三年里面,楚庄王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也没有搭理过政事,总之就是楚庄王整个人都处在一个放弃国家的状态。所以大臣们对这样的楚庄王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和怀疑。对于楚庄王的这个情况,后来官方的说法是说楚庄王当时是为了让自己的对手们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观察国家内存在的情况,反正前三年,楚庄王就是这样的。
后来有一个*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可能看不破楚庄王的用意,于是大义凛然的用一只不会飞不会叫也不会展翅的鸟来比喻楚庄王,楚庄王可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又不傻,自然能够听懂。于是楚庄王就表示,这只鸟不叫不飞是为了养精蓄锐,这只鸟一飞一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一鸣惊人。
大概是觉得时机到了,或者觉得实在不能这样下去了,楚庄王于是开始了自己人生崭新的篇章。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法律,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推行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法令,楚国在他的治理之下很快就一片生机了。最后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6:03
“楚王问鼎”这件事情最早出自《左传》,之后在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也有详细的记录,是楚庄王称霸野心的一次体现。
楚庄王塑像
想要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义。西周的时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着所用之人他们贵族身份的等级,在《公羊传》中就有提到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九鼎是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的。
当时楚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明显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战。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孙也不是吃素的,王孙满就说,统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庄王就很不服气的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国有的是铜,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来就能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又说,楚王你别忘了,当初夏禹时期,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拥戴,才坐上了首领的位置,各地都贡献了铜材,所以才铸造成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后来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汤的手中,纣王暴虐这个鼎才转移给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话,鼎就算小却是重的难以转移,但是天子如果无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轻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有结束,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写进了史书了,也成为了楚庄王野心外露的一次代表,后世也都用“问鼎”来象征夺取最高政权。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嫡长子熊侣即位,这位新的楚王就是楚庄王了。
楚庄王画像
当时楚国内部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公子燮和克斗两个人臭味相投,谋反之心早已有之。二人在子孔出战的时候 *** 了郢都,还挟持了楚庄王准备另外建立政权,好在二人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
楚国的内乱解除之后,楚国很快就趋于稳定,所以楚庄王励精图治,有了称霸中原之心。当时晋国是中原各诸侯中最强大的,所以晋国就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公元前607年,郑国受到楚国的命令前去攻打宋过,借此机会打击晋国,此战以宋国大败告终。后来晋国的赵盾联合卫国、陈国一起攻打郑国,楚庄王于是出兵解救郑国之困。赵盾悄然退去,不敢和楚国的军队正面交锋,从侧面来说也是楚国强大的一种体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起了在他上位这些年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楚国北上将郑国团团围住,但是郑国已经不是楚庄王的主要目标了。楚军进驻郑国,在这里等待晋军的到来。半年之后晋军开始渡河,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北上,与晋军对峙。这场战役最终以晋军进驻,晋军惨败告终。楚军扬眉吐气,楚庄王大展宏图,想要与周天子比肩的野心也开始显露。
之后楚国又围攻宋国,虽然最后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这场历时九个月的战争足够让当时诸侯国谈楚色变。之后楚庄王又联合齐国,控制晋国进一步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1年的时候,楚庄王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在楚庄王死后的几十年里,出过国力急剧下降,很快就被晋国超过了。
楚庄王伐宋也是楚国在成为中原霸主之前所打的一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楚庄王不知道了打了多少个国家才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
关于楚庄王伐宋这件事情,典籍上也有记载。当时楚庄王发兵讨伐宋国,宋国就向强大的晋国求救,但是晋国的大臣伯宗却进言说,现在楚国的形式已经非常得利,国势日渐强盛,我们不能够直接和他们对抗。言下之意就是要另外找个办法搭救宋国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胆识的壮士,就找到了一个叫解扬的人,派他去宋国安慰宋国的人,劝他们不要放弃抵抗。
解扬出使宋国的时候经过了郑国,那个时候郑国*刚刚和楚国结盟。郑国就把解扬给抓了起来送给了楚庄王,楚庄王给了许多财物给解扬,希望解扬能说反话,让宋国赶快投降。解扬答应了下来,于是楚国就让解扬登上楼车,但是解扬立马就违背了和楚庄王的约定,对着城内的被围困的宋*喊,说晋军会前来解救,你们不要放弃抵抗。
于是楚庄王就大怒,要把解扬给杀了,解扬说自己完成晋国交给的任务是因为言而有信,就算死也不会有二心的。解扬还对楚国的大臣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忠于你们的国君,因为这样会被杀头的。于是大臣们都劝从楚庄王把解扬给放了,楚王没办法,也只能把他给放了。
最后解扬为晋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了爵位。
楚庄王问鼎之后觉得时机不妥,于是就不准备取周王室而代之,而是回国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出征
公元前597年,春天,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楚军已经蓄势待发,楚庄王顺势揭竿而起,亲率楚国的军队开始北伐。这一次楚庄王发起了他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攻势最猛烈的一次进攻,从进攻的形势来看,楚庄王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不久之后,楚国的军队就把郑国给团团围住了。
郑国被楚军围困了十七天,郑襄公卜卦,卦象言郑国出兵乃是大吉,于是准备与楚军一战,郑国上下一片哀嚎。经过了三个月的持久战,楚军最终还是占领了郑国,郑襄公于是袒胸露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楚军请罪并求得和解的机会。楚庄王同意了郑国的请求,于是楚国和郑国就结盟了。
因为这个时候郑国早就已经不是强大的楚国的目标了,楚国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时中原的霸主,诸侯之中最强大的晋国了。所以楚庄王伐郑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征服郑国,而是想以这个机会接近晋国,在经过边上安排好自己的兵力,以此与晋国一较高下。也就是说伐郑是楚庄王的一次战略部署,不得不说,楚庄王也有有勇有谋,他的智慧也足够撑得起他的野心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能将楚国从内乱中解救出来,平定了局势,稳固了政权,最后一步步坐上了中原的霸主,不用多说,楚庄王必定得是一个十分有勇有谋的人,不然的话楚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的这么迅速,而且还能够称霸中原。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楚庄王死了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国力就迅速后退,被晋国给超越了,这也足够能看出楚庄王的能力。
张光北饰楚庄王
另外这位霸主的*生涯也是充满了智慧,因为在他执政的前三年,他没有任何的政绩,没有颁布过法令也没有处理过政事,以至于楚国的大臣们都开始担心起楚国的未来。但是后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是楚庄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周边各国对他放松警惕,因为他刚上位政权不稳定,这样做可以先稳住自己的政权。另外因为楚庄公的不作为,所以国内的许多问题也都显现了出来,这样也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治理。这就说明楚庄王是个有大智慧,懂得厚积薄发,而且还是非常能够隐忍的人。
而且在其他很多的小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楚庄公这个人身上的许多优点。诸如在楚庄王绝缨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楚庄王的宽大的胸怀。而且在发动很多战争之前,楚庄王都会非常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此来判断战役的可行性,说明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能成为一代的霸主,身上必然还有很多过人之处,比如楚庄王的忧患意识,还有知人善用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楚庄王莅证三年”这句话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说的就是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的情况。
影视剧中的楚庄王
你们没有看错,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确实就是这样的,在这三年里面,楚庄王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也没有搭理过政事,总之就是楚庄王整个人都处在一个放弃国家的状态。所以大臣们对这样的楚庄王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和怀疑。对于楚庄王的这个情况,后来官方的说法是说楚庄王当时是为了让自己的对手们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观察国家内存在的情况,反正前三年,楚庄王就是这样的。
后来有一个*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可能看不破楚庄王的用意,于是大义凛然的用一只不会飞不会叫也不会展翅的鸟来比喻楚庄王,楚庄王可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又不傻,自然能够听懂。于是楚庄王就表示,这只鸟不叫不飞是为了养精蓄锐,这只鸟一飞一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一鸣惊人。
大概是觉得时机到了,或者觉得实在不能这样下去了,楚庄王于是开始了自己人生崭新的篇章。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法律,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推行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法令,楚国在他的治理之下很快就一片生机了。最后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