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的疫情心理状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3 09:1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2:41
抑郁,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
焦虑,总是担心事情出现各种
不可预期的意外;
疑病,总感觉自己生了什么大病;
失眠,越来越难睡个踏实觉……
疫情三年,
带给我们的长期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这种我们称为PPSD的心理创伤,
我们可以自己攻克吗?
三年新冠疫情几乎对每个人都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不同层面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内心体验。网上流传着各种与之相关的段子,例如“世界上有四种情:友情、爱情、亲情,还有再不结束就会把我*疯了的疫情。”还有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封控情形所发送的友情提醒:如果有机会出门买菜,记得买副春联回家!
调侃中透着心酸与无奈,弥漫着压抑与愤怒,与疫情相关的社会事件牵动着公众紧绷的情绪,几乎一触即发。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5亿人。抑郁症和焦虑症相较之前分别上升28%和26%,且在受疫情困扰严重的国家里上升率更高。
世卫组织发布的一份科学简报称,对这种增长的一种解释是,疫情导致的社交孤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孤独、对病毒感染的恐惧、自己和亲人的痛苦或丧亲之痛后的悲伤以及经济上的担忧,都被认为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因素。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是持续的,也是长期的,而且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更严重。不久前,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他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
“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陆林提醒道,大众应该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大规模创伤”更大,而且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损失将“持续多年”。这种创伤被一些医学专业人士称为大流行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PPSD(Post-Pandemic Stress Disorder)目前不是公认的精神健康状况,但专家们强烈认为它应该是。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威胁、严重受伤,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关于其最早的记录源自心理学家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研究。经历极端压力后,士兵们出现“战场疲劳症”“心理麻痹”的现象,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过分敏感、失眠、焦虑、易怒、有攻击行为、情感疏离、回避社会活动、没有安全感、记忆丧失、注意力下降……心理学家把这种症状归为PTSD。
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宗建飞曾在国内*医院心理科工作十余年,他认为PPSD症状与PTSD有相似处,因人而异,诸如:
l 个体的警觉性增高,这是我们的心灵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来“守卫”自己的安全,但是,同时也放大了对于周围事件所诱发的情绪,比如过度的敏感,“杯弓蛇影”——家里明明不缺菜,仍然在疫情的恐慌下去抢菜等等。
l 出现一些闯入性症状。曾经经历过的创伤情景中的某些片段又再次闯入到自己的记忆中,或者以梦境的形式来呈现。
l 还有麻木,对于情感的回避。宗建飞说:“当过大的情绪情感冲击我们的心灵的时候,这会导致心灵的机制有垮掉的危险,因此,出于自保的目的,会隔离掉这些情感,也隔断了这些情感可能带来的伤害,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防御机制。”
目前旅居泰国清迈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博士马晓韵表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待新冠疫情的措施,态度也不同。“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于心理的影响可能比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更大,也更深刻。比如,出行*、隔离封控、流调信息、核酸频率、快递外卖的停运、禁止堂食……这些原本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东西被*或停止,人的活动范围受限,都可能造成心理影响。”
同时,她本人表示,最复杂的是目前各地对于疫情*理解和执行的不一致。“人其实可以适应严苛的生活环境,但如果环境变来变去,那么不管严苛还是宽松,人都很难适应,并且更加容易感到疲惫和痛苦。如果真的要常态化,我们期待有更加详实的具体措施出台,这样大家都可以按照规则去适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2:42
就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漂浮不定,有开心,有快乐,有痛苦,有纠结,但总体来讲过的并不好,因为没有正常的上班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别的压抑,而且整日在恐慌中渡过,不知道何时是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