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恶的描写是正面形象正确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2 06: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21:29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恶的描写是正面形象正确吗?不一样:“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看出来了吗,共有两处不同,一处是“所以”和“故”,另一处是“之”的省略。
古文里常见到把“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个主谓句子就变成了主谓短语,也就是传说中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比如“我听说大学开学了”这样一句话,按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就得在“大学”和“开学”之间加一个“之”。“大学之开学”就是一个短语,做整个句子的宾语,而且这个“之”不应该省略。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上面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有一个却省略了“之”?
先来看看这两句话打哪儿来的。它们出自司马迁的《鸿门宴》,第一句是刘邦说的,第二句是樊哙说的。樊哙是谁?他是刘邦的参乘。参乘是干嘛的?就是王的保镖。樊哙原来是个屠户,杀狗的,后来帮着刘邦打天下去了。
再来说说司马迁这个写历史的家伙。写历史很大一部分就是写人,他就特别善于写人。他常用的方法是描写不同人物遇到相似事件后的不同反应,在对比中凸显人物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一样重要,都是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人物遇到相同事件会有不同反应,那么说同样含义的话的时候,会不会有不同说法呢?这是很可能的。于是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那两句话的差异,正是司马迁有意的安排。
《鸿门宴》里的樊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可以用他自己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有大礼节的人不必惧怕别人的小小责备。刘邦跟项羽吃饭吃到一半,总怕被弄死,怪没胃口的,就想先溜。说要跑吧又好没面子,樊哙就适时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来给他提供精神支撑。
而这句话恰好契合了樊哙自己的做事态度。先前刘邦在里面吃饭,没能带保镖进去,樊哙就把门卫撞倒了冲进去,冲进去干嘛呢?瞪项羽。你敢鸿门宴杀我的王,我就用眼神杀死你。他一心就是护主,主子都快被弄死了,他也就顾不上那些礼节了,至于别人怎么评价他,那更无所谓。
项羽没有勃然大怒,而是给他生肉和酒吃。给到第二碗酒的时候,问他还能不能喝,看看樊哙说什么:“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当然,感叹号虽是后人所加,但这强烈的语气是很明显的。想表达“我不怕死,我能喝”,只需要说“臣不避死,卮酒不辞”就可以了,“且(尚且)”、“安(哪里)”、“足(值得)”这些词的使用便巧妙地体现了樊哙那生猛不拘泥的性格。
可以看出,司马迁遣词用句是很精致的。这样的司马迁,会随随便便在一篇文章里放上两句几乎一模一样的话,还恰好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吗?我觉得不会。“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在省略“之”的同时,也省略了普通人常常会去顾及的那些“细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