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4 20: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4:30
三伏天作为一年里最热的阶段,家家户户都在为消暑做准备。70年代的“三伏天”仿佛就没有现在这样热,那时候的人也没有空调,那他们是怎么顺利度过“三伏天”的呢?
在70后的回忆里,会在庭院里铺上凉席,大人们在和邻居聊天。碰上下大雨,就抱着凉席往屋跑。那时候虽然家家户户的条件都很简朴,但吃什么都感觉香。70后天热的时候基本都在屋外睡,等到天快黑了,就在院子里洒水,让院子里的热气挥发一下,水彻底干透了,院子也就凉快起来了。随后再将竹床抬出来,蚊帐支起来,一抬头就能看到星空,瞬间就觉得不那么热了。
那时候房间的地面还是泥土砌的,夏天晚上太热,就把草席放在地上,再打着扇子,就觉得非常凉爽了。大人们白天外出务农干活,人际关系非常和谐,大家都很好相处。没有娱乐设备手机、电视等,大伙吃完饭就集合在村口散步乘凉,再找几个有趣的话题大家深入讨论。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坐在大榕树下面乘凉,三十年前的小溪也非常清澈,每天放学以后就约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去抓鱼捕虾。瓦房睡着鼕暖夏凉,奶奶一边摇扇子一边讲故事,其乐无穷。中午往往是最热的时候,这都没有办法阻止一群小孩子爬树掏鸟窝,好像那时候的人从小精力就很充沛。
那时候笔者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童,等到夏天最热的时候,通常大人们会很早的起来干活,等他们干完活,回来我们还在睡懒觉。等到傍晚太阳下山,就和大人们一起到小溪里洗澡玩耍,一天的疲惫都在小河里消散了。孩子们一边打水仗一边嬉戏,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洗澡,时光荏苒,想要回到那段轻松的岁月实属不易。
以前房子没有现在这么密集,家家户户都是小平房,每天晚上把竹床放进小庭院,躺在上面一边摇扇子一边乘凉,那叫一个美滋滋。70年代物价也不高,一两毛钱就可以买一根冰棍,买回来的西瓜直接往井水里一扔就成了冰镇西瓜,吃一口简直沁润新田,久久不能忘怀。70后的童年很幸福,有冰镇西瓜、有小溪、冰棍等,时不时的还能听村里老人讲故事,这都已经足够了。
那时候人心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人们的心性也很纯洁,自然就会觉得凉快。小时候碰上高温天气,孩子们都会在水里泡澡,一个暑假下来浑身的皮肤都黑油油的,看上去瓷实又健康。那时候小孩子普遍都会游泳,水性极佳。以前农村都流行盖泥瓦房,泥瓦房隔热能力很强,地下的凉气会通过泥地板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晚上甚至还需要盖上薄一点的棉被。
如果天气实在是很热,一大家子人就会去睡屋顶,睡的时候会拿伞罩着头,因为母亲说晚上的露水对身体不好。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就那么仰望着星空,感觉全世界都属于我一个人。时不时的还能听见虫鸣鸟叫声,为我助眠,我愿称之为是世界上最能安神的催眠曲。小时候大人看见孩子在屋顶睡,等孩子睡着就会偷偷的把他抱回房间,就是怕他晚上睡觉不老实,从屋顶上掉下来。
不得不说,以前的气温的确是没有现在高,夏天也没有现在这么热。70年代、80年代,鼕天会更严寒,漫天都是飞雪,现在很少能看见这样的画面,就算是同一个地区,鼕天下雪也不会有以前那么大那么壮观,冰层也不似从前那样厚实。夏天的气温动不动就是37度以上,热的让人寝食难安。
那时候没有现在那么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以前房子材料基本都是泥瓦,非常能隔热。第二,空调问世后,内外温差一对比,热感就会比以前更强烈。第三,以前有井,阴凉处多,天然降温的途径多。第四,近年来温室效应比以前更严重。希望各位都树立环保意识,坚持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才不会让天气越来越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4:30
在当时虽然没有空调风扇,但是农民还是有很多熬过酷暑的“妙招”。当天气热起来的时候,就要把藏在楼阁的蒲扇拿出来了,基本上人手一把蒲扇。当晚上没什么活干的时候,就会用蒲扇来给自己降温,同时还能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4:31
他们那个时候的天气都是比较寒冷的,而且当时的人们也吃不饱穿不暖,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空调和风扇,夏天也不会特别的炎热,而且那个时候的水源是比较充足的,所以在夏天的时候也可以下河去游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4:31
那个时候的天气没有我们现在这么热,会在家里边放一些水来降温,条件特别好的话,也会用冰块来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