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2 18: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0:08
lè。不亦乐乎,拼音: bù yì lè hū。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
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亦乐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0:08
le
一、出自孔子《论语·学而》
二、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译文
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
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四、孔子简介
孔子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后来,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集权,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0:09
这个问题学术界都争论很久了,也没有最终盖棺定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0:10
读le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0:10
某人搞混了,一直很明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读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此处读Le)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