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什么“常恐秋节至”?读了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4 05: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0:59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一首劝人珍惜时间的汉乐府民歌。
诗中首先使用了起兴的手法。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青青的葵芽也从土里露出了头。清晨,青翠的葵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红日东升,太阳无私地散发着光和热,照耀着世间万物,一切都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与光明中,万物感激太阳的恩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然界是这样,人的生命也是这样。人的青青就像植物在春天充满了活力。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人要努力珍惜时间,吸收阳光雨露,不断成长。
春去秋来,黄叶飘落。植物过了成熟的季节,枝叶枯萎凋零,慢慢失去了生命的力量。对人类来说,也是从朝气蓬勃到成熟然后衰老,体验着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是短暂的一瞬,像叶上的朝露,像凋零的黄叶,人对自然法则无可奈何,青春的凋谢同样不可避免。
诗中随后季节的更替转换为空间的推移,“逝者如斯夫”,江河东去就是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这些规律中最普遍和最为人忽视的就是时间的流逝,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消失了就不会重来。人的青春,人的生命同样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