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3 22: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06:03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
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使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郭子仪每年官俸收入大致有二十四万缗。住宅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间可通宫中的长巷,家人有三千人进出,不知他们住在何处。前后受到赏赐的良田、美器、有名园林、上等住房不可胜数代宗不叫他的名字,而叫大臣。唐代的安危与他个人有密切联系的时间达二十年,校中书令等官共考了二十四次。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
翻译: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 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等到他出任官职,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们就更加畏惧他。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后来大家也就不敢进谏了。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阳城因此罪名被贬官为国子司业。阳城任国子司业,简选孝道德行出众的太学诸生予以拔擢,沉溺于酗酒不遵守教化的一律予以除名。阳城亲自教授经典,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薛约性格不羁又正直,因为进谏政事而获罪,被贬谪去连州。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阳城让刑使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皇帝不满阳城结党的罪过,将他贬出京城,出任道州刺史。到了道州,阳城就像治家一样治理民众,适合处罚的就予以处罚,适合奖赏的就予以奖赏,对于官署中的文书簿册并不介意。每月的棒禄只取够用,余下的上交官
阳成宽厚文言文翻译: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 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
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
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
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 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等到他出任官职,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们就更加畏惧他。
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后来大家也就不敢进谏了。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
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
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阳城因此罪名被贬官为国子司业。
阳城任国子司业,简选孝道德行出众的太学诸生予以拔擢,沉溺于酗酒不遵守教化的一律予以除名。阳城亲自教授经典,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薛约性格不羁又正直,因为进谏政事而获罪,被贬谪去连州。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
阳城让刑使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皇帝不满阳城结党的罪过,将他贬出京城,出任道州刺史。
到了道州,阳城就像治家一样治理民众,适合处罚的就予以处罚,适合奖赏的就予以奖赏,对于官署中的文书簿册并不介意。每月的棒禄只取够用,余下的上交官。
扩展资料: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
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为旧〈志〉所无。又有屯田、边镇、和籴等,皆旧〈志〉所无。
《新唐书》也恢复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历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
王鸣盛同时还指出《新唐书》史表的设置有一些不足,“窃谓史之无表者,固宜补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补者……禁军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尽为所挠,并废立皆出其手,则左右神策中尉亦当表” 。 参考资料:新唐书·阳城传_百度百科。
作者:8分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
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
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
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
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
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 ”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
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
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
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
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
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
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1.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是 ( ) ①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④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⑤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 ⑥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宽厚待人。 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
阳城挺身而出,约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
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判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贞元年间,有个叫阳城的人和他的三弟隐居在陕州夏阳山中,两个人发誓一辈子不结婚。
他们每日粗茶谈饭,睡草编的席子,盖粗布做的被,两个人快快乐乐地住在一间屋子里。后来遇到一个灾荒年,他俩隐藏踪迹不与同乡的人来往,怕有求与别人。
他俩采集桑树和榆树的皮切碎了做粥吃,在这种条件下仍然坚持学习诗词书籍,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他们有一个仆人叫都儿,与主人一条心。
人们将阳城比作三国时辞官不作的管宁,同乡的人都很尊敬他们。人们赠送给他们的食物如果稍稍好一点,他们就关起门来,不肯接受,或是扔给鸟吃。
有一次同乡人暗中送给他们米糠十几杯,他们就地吃了。山东的诸侯听到他们的行为高尚,派使者送来五百匹缣。
阳城不收,使者按照命令不收就不回去。阳城只好将缣堆到屋子的角落里,从来也没使用过。
不久,有个有节操的人叫郑倜,为了办理丧事,找亲友借钱没有借到,回来路过阳城的门前,进屋拜见阳城。郑倜一副悲伤瘦弱的样子,阳城留他住了十多天,问郑倜悲伤瘦弱的原因。
郑倜将情况告诉了阳城,阳城说:“被你的品德节操所感动,我这里有诸侯近来赠送的物品,放在这里没有用处,全都送给你,以尽孝道吧。”郑倜推辞不要。
阳城说:“这东西不是我所需要的,你还让什么呢?”郑倜说:“你既然给了我这个不寻常的恩惠,我愿意办完事后,做你的奴仆以偿还你的恩情。”说完便走了。
郑倜在东洛办理完丧事以后,回到阳城这里,以履行自己的诺言,阳城说:“你如果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作为同学留在这就可以了,何必要当奴仆呢?”郑倜流着泪说:“要像你说的这样,我这个卑贱的人是多么的幸运。”郑倜在读*忆上很不擅长,一个月以后,阳城叫他背诵《诗经》,虽然郑倜不停地学习,可是一讨论,他一句也回答不上来。
郑倜非常惭愧,阳城说:“主要是因为你和我弟弟太亲近了,所以效果不好。这里的北面,有一幢高大的茅屋,你可以到那里单独学习。”
郑倜很高兴,立刻搬了过去。又过了一个月,阳城去看他。
与他讨论《国风》,郑倜虽然用功,但竟一句话也接不上。阳城刚走出二三十步,郑倜就吊死在房梁上。
送饭的童子看见了告诉了阳城,阳城哭得要昏死过去。他命令小仆人备酒祭奠郑倜,并且作了祭文亲自在祭奠仪式上朗读。
他说:“我虽然没有杀郑倜,郑倜却是因我而死。”然后脱去衣服,让老仆人背着他,由小仆人用?木荆条鞭打十五下。
他再穿上丧服,将郑倜埋葬了,后来由于贵族以及*们的推荐,阳城在当了谏仪大夫以后,极力向皇帝提意见,认为裴延龄不适合当宰相,其言词的诚恳,唐朝的史书上有记载。等到他出任江华都,每天都做两斛米的饭和一大锅鱼汤,召集皇帝的使者和没饭吃的村夫一起食用,并且准备了餐具,供大家吃饭的时候使用,真是恩泽于众人。
出处
选自 冯梦龙 《古今谭概》
原文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注释
宽:宽厚。 仁:仁慈。 恕:宽容,宽恕。 向:原先 潜:暗地里。 扬:宣扬,揭发。 绝:断绝。 遣:派遣。 以:凭借。 易:换取。 负:背。 觉:睡醒。 尝:曾经。 过:过错。 馀衣:别的衣服
译文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很宽容。曾经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子拿错了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唐临知道以后,对他说:“今天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刚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暂且停止。”又曾经命人煮药,那人煮坏了。唐临暗地知道了原因,于是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而不适合吃药,应该把药扔掉。"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 阳城曾经断粮,派遣奴去求米。奴用米换酒,喝得醉在路上。阳城去接他,他还没醒,就把他背回家。后来奴睡醒了,向阳城*。阳城说:“天寒冷喝酒,没有什么不好的!”
评论
1.无论唐临还是阳城,他们对待僮婢时,不因其地位低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呼来喝去,他们的宽容态度让人敬服; 2.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宽容也应有针对性并且适度,毕竟宽容是作用于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能够起到缓和与教诲的效果固然好,否则不分情况,放纵尺度,将宽容变为纵容,就会扭曲了宽容的真正含义。
我回答过这个问题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
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使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郭子仪每年官俸收入大致有二十四万缗。住宅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间可通宫中的长巷,家人有三千人进出,不知他们住在何处。前后受到赏赐的良田、美器、有名园林、上等住房不可胜数代宗不叫他的名字,而叫大臣。唐代的安危与他个人有密切联系的时间达二十年,校中书令等官共考了二十四次。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