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04: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8:39
《范文正兴利赈荒》译文如下: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到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先王的恩惠。
文正,是指范文正,即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汤文正公抚苏,奏革淫祀,投上方山五通神像于湖中,世多记之。先是,上方山民,掘地得碑,其文曰:“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知淫昏气焰,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亦早有定数也。
译文:汤文正公(清朝汤斌,谥号文正)治理江苏,首先上奏革除了地方不合礼制且泛滥的祭祀。他让人把上方山五通神的塑像扔到湖中,当时很多人都有记载。在此之前,上方山的村民挖地时,挖到一块碑,上面刻着:“肉山酒海,遇汤而败。”由此也验证了淫昏的习俗风气,必须要等到正直的人上任才会得到有效的治理。这也是注定了的。
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译文:常州太守祖进朝治理地方很有政绩,但是被罢官了,汤斌上奏把他留任。祖进朝置办了衣服和靴子想送给汤斌,但是很长时间也不敢说这事,后来就自己穿用了。汤斌担任潼关道副使的时候,朝邑县的雷子霖治理学很有名气,汤斌政务不忙的时候就经常去雷子霖家拜访,表示对他的敬慕。
范仲淹兴利赈荒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
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
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8:39
《范文正兴利赈荒》译文如下: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到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先王的恩惠。
文正,是指范文正,即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汤文正公抚苏,奏革淫祀,投上方山五通神像于湖中,世多记之。先是,上方山民,掘地得碑,其文曰:“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知淫昏气焰,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亦早有定数也。
译文:汤文正公(清朝汤斌,谥号文正)治理江苏,首先上奏革除了地方不合礼制且泛滥的祭祀。他让人把上方山五通神的塑像扔到湖中,当时很多人都有记载。在此之前,上方山的村民挖地时,挖到一块碑,上面刻着:“肉山酒海,遇汤而败。”由此也验证了淫昏的习俗风气,必须要等到正直的人上任才会得到有效的治理。这也是注定了的。
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译文:常州太守祖进朝治理地方很有政绩,但是被罢官了,汤斌上奏把他留任。祖进朝置办了衣服和靴子想送给汤斌,但是很长时间也不敢说这事,后来就自己穿用了。汤斌担任潼关道副使的时候,朝邑县的雷子霖治理学很有名气,汤斌政务不忙的时候就经常去雷子霖家拜访,表示对他的敬慕。
范仲淹兴利赈荒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
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
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