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04: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9:13
解释:
《吕氏春秋·察传》:“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 夔 ,一足,信乎?’ 孔子 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於人, 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
译文:
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
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因此有学识的
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先秦风气,名士所养门客人数越众越说明名士声誉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名人,在列国间享有极高声望。
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不韦
夔:这个动物,是一种有灵异的山中动物,一只脚,这个字繁体部首为 ?澹写ソ牵郑嗣娴韧夤郏浞⒁羰怯汕范智幸舳矗ḿ慈∏稚福纷衷夏福? 神魖,谓山魈之尤灵异者。”
古人所说的夔(山魈),《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即枭阳国,又称“赣巨人”,我们现在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动物,但肯定不是现在说的山魈,它应该是一种大型的猿类动物,它比普通的猴子要大得多,《山海经》称它为“赣巨人”就是明证,所以后来“夏”有大意,《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夏,大也。
自关而西,*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都是由此引伸出来的。
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舜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以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
但实际上,“夔”在《山海经》中就是一只足的怪兽而已,而到了《书·尧典》里,才变成了舜的乐官。孔子对于夔的解释,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未必真有其事,但能看得出儒家把神话历史话的高妙。
出处:(唐) 刘餗 《隋唐嘉话》
原文: 曹绍夔为太乐令,享北郊。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适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
翻译: 曹绍夔任太乐令,在北郊举行祭祀。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心怀不满,想借用音乐演奏不和谐来加罪于他,于是乱敲钟和磬,让曹绍夔说出乐音的名称来,曹绍夔竟然都说出来了,没有一个错误,因此御史反倒佩服起曹绍夔来了。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有妖怪·,他因为害怕而生病。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禁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友,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曹公吃完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罄钟的声音就不再响了。和尚追问这样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罄钟和前殿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谢谢~
《盘古之死》
原文:
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译文:
盘古的死,头变成四座岳山,眼睛变成太阳月亮,胭脂变成江海,头发变成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变成东岳,腹变成中岳,左臂变成南岳,右臂变成北岳,足变成西岳。之前儒家说,盘古的泪水变成江河,呼出的气变成风,声音变成雷,目瞳变成电。古人说,盘古高兴时是天晴,怒时是阴。吴楚人间说,盘古是夫妻,阴阳之始也。
词目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
比喻徒劳无功,比喻很深志切.比喻有雄心壮志,努力不懈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禹庙赋——陆游
世传禹治水,得玄女之符①。予从乡人以暮春祭禹庙,徘徊于庭,思禹之功,而叹世之妄②,稽首作赋。其辞曰:呜呼!在昔鸿水之危害也,浮乾端,浸坤轴。裂水石,卷草木。方洋徐行,弥漫平陆。浩浩荡荡,奔放洄伏。生者寄丘阜,死者葬鱼腹。蛇龙骄横,鬼神哭器③。其来也组练百万、铁壁千仞。日月无色,山岳俱震。大堤坚防,攻龁立尽④。方舟利揖,辟易莫进。势极而折,千里一瞬。莽乎苍苍,继以饥馑。于是舜谋于庭,尧咨于朝。窘羲和,忧皋陶。伯夷莫施于典礼,后夔何假乎箫韶⑤。禹于是时,惶然孤臣。耳目手足,亦均乎人。张天维于已绝⑥,极救命于将湮。九土以奠,百谷以陈。阡陌鳞鳞,原隰畇畇⑦。仰事俯育,熙熙终身。凡人之类至于今不泯者,禹之勤也。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天以水之横流,浩莫之止,而听其自行,则冒汝之害,不可治已。于传有之,禹手胼而足胝,宫卑而食菲,娶涂山而遂去肾,不暇视其呱泣之子,则其勤劳亦至矣。然则孟子谓之行其所无事,何也?曰:世以己治水,而禹以水治水也。以己治水者,己与水交战,决东而西溢,堤南而北圮。治于此而彼败,纷万绪之俱起。则沟浍可以杀人,涛澜作于平地。此鲧所以殛死也。以水治水者,内不见己,外不见水,惟理之视。避期怒,导其驶,引之为江为河为济为淮,汇之为潭为渊为沼为沚。盖于性之所安,而行乎势之不得已。方其怀山襄陵,驾空滔天,而吾以见其有安行地中之理矣。虽然,岂惟水哉。禹之服三苗,盖有得乎此矣。使禹有胜苗之心,则苗亦悖然有不服之意。流血漂杵,方自此始,其能格之干羽之间,谈笑之际耶?夫人之喜怒忧乐,始生而具。治水而不忧,伐苗而不怒,此禹之所以为禹也。禹不可得而见之矣,惟淡然忘我,超然为物者,其殆庶乎⑧。
【注释】
①玄女:古代传说中的女神,亦称九天玄女,授禹以治水之符。
②妄:乱,无序。
③器: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与“道”是一对哲学范畴。《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④龁(hé核):咬。
⑤羲和,皋陶,伯夷,后夔(kuī葵),都是尧舜时期辅佐大臣。
⑥天维:上天赖以固定的绳索。
⑦隰(xí席):新开垦的田地。畇畇(yún云):平坦整齐貌。
⑧殆(dài怠):大概。庶:几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