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04: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9:13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3题10分)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
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 *** ,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注】①扈跸 bì:护从皇帝出行。
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B.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C.而谦每议事京师 / 夜缒而出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3分)(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3分)。
小题1:A小题1:C 连词,就。
小题1:D小题1: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处可断可不断)小题1:(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小题1:数:列举 数吕师猛叔侄为逆。小题1:A以:凭借……的身份;因为 B者:用在列举人名后,类于“这些人”;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D于:在;向。
小题1:陈汝言并非战败,而是所干的坏事败露。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
九月,郕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旨意,*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随后(或不久)王振知道搞错了,于谦得以释放,但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父伯贞,洪武十五年以明经聘至京.时应诏者五百余人,伯贞对第一.授试佥事,分巡广东雷州.复吕塘废渠,清盐法.会罢分巡官,召还为户部主事.以父丧服阕,不时起,谪居安庆.建文初,复以荐知琼州,崖州黎相仇杀,以反闻,且用兵.伯贞捕其首恶,兵遂罢.琼田岁常三获,以赋军,军不时受,俟民乏,乃急敛以要利.伯贞为立期,三输之,弊始绝.居数年,大治,流民占籍者万余.忧归,卒于家. 直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礼部侍郎,学士如故.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 *** 之,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正月代郭璡为吏部尚书.十一年,户部侍郎奈亨附王振,构郎中赵敏,词连直及侍郎曹义、赵新,并下狱.三法司廷鞫,论亨斩,直等赎徒.帝宥直、义,夺亨、新俸. 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王师覆于土木.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命成阝王摄政.已,劝王即位,以安反侧.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景泰元年,也先使使议和,且请还上皇,下礼部议未决.直率群臣上言曰:“太上皇惑细人言,轻身一出,至于蒙尘.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乃者天诱其衷,也先有悔心之萌,而来求成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也.望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则天伦厚而天眷益隆,诚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五辈往,终不得要领.今复遣使,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贼诈难信,其更议之.”已而瓦剌别部阿剌使复至,胡濙等复以为言.于是帝御文华殿门,召诸大臣及言官谕以宜绝状.直对曰:“必遣使,毋贻后悔.”帝不悦.于谦前为解,帝意释.群臣既退,太监兴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禄,敢辞难乎!”言之再,声色愈厉.安语塞,乃议遣使,命李实、罗绮往. 既行,而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及也先使先后至,将遣归.使者谓馆伴曰:“中国关外十四城皆为我有.前阿剌知院使来,尚遣人偕往.今亦必得大臣同行,庶有济.”胡濙以闻,下廷议.直等固请,乃遣杨善等报之. 比实还,又以也先使至,具言也先欲和状.直与宁阳侯陈懋等上疏,请更遣使赍礼币往迎上皇,不许.复上疏曰:“臣等与李实语,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资斧者,上皇言也;而奉迎车驾,也先意也.昨者脱脱不花及阿剌知院使来,皆有报使.今也先使以迎请为辞,乃不遣使与偕,是疑敌而召兵也.”又不许. 已而实自言于帝.帝第报也先书,就令杨善迎归而已.直等复上言:“今北使已发,愿本上皇之心,顺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报,以图迎复,此不待计而决者也.不然,众志难犯,违天不祥,彼将执为兵端,边事益棘,京师亦不得高枕卧矣.”帝乃命群臣择使,直与陈懋等请仍遣实.报曰:“候善归议之.”御史毕銮等复上疏,力言:“就令彼以诈来,我以诚往,万一不测,则我之兵力固在.”帝终不听.已而善竟奉上皇还. 二年,也先遣使入贡,且请答使.直屡疏言:“边备未修,刍粮未积,疮痍未复,宜如其请.遣使往以观虚实,开导其善.”不许.无何,也先遣骑入塞,以报使为辞.直与群臣复请之,卒不许.直等乃上疏言:“陛下锐意治兵,为战守计,真大有为之主.然使命不通,难保其不为寇.宜敕沿边守臣,发兵游徼,有警则入保,无事则力耕.陛下于机务之暇,时召京营总督、总兵,询以方略,诚接而礼貌之,信赏罚以持其后,斯战守可言也.”帝曰“善”. 明年正月进少傅.帝欲易太子.未发.会思明土知府黄矰以为请.帝喜,下礼部议.胡濙唯唯,文武诸臣议者九十一人当署名,直有难色.陈循濡笔强之,乃署,竟易皇太子.直进兼太子太师,赐金币加等.顿足叹曰:“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景帝疾亟,直、濙等会诸大臣台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推大学士商辂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贞等夺门迎上皇复位,杀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尝出以示郎中陆昶,叹曰:“是疏不及进,天也.”直遂乞休.赐玺书、金绮、楮币,给驿归.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直以次当入阁,杨士奇不欲也.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 资为南国子。
5、B(乘:登上。)
6、A(均表并列;B所字结构/表被动,C连词“来”/介词“凭”,D结构助词“的”/“之…者”表定语后置)7、C(①不是评论龙井 ②是说龙井有名。 )8、D(“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说“载誉天下”就过分,天下错。)
9、⑴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2)①(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②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参考译文】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
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 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
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
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
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
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
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
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
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 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
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9:13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3题10分)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
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 *** ,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注】①扈跸 bì:护从皇帝出行。
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B.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C.而谦每议事京师 / 夜缒而出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3分)(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3分)。
小题1:A小题1:C 连词,就。
小题1:D小题1: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处可断可不断)小题1:(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小题1:数:列举 数吕师猛叔侄为逆。小题1:A以:凭借……的身份;因为 B者:用在列举人名后,类于“这些人”;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D于:在;向。
小题1:陈汝言并非战败,而是所干的坏事败露。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
九月,郕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旨意,*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随后(或不久)王振知道搞错了,于谦得以释放,但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父伯贞,洪武十五年以明经聘至京.时应诏者五百余人,伯贞对第一.授试佥事,分巡广东雷州.复吕塘废渠,清盐法.会罢分巡官,召还为户部主事.以父丧服阕,不时起,谪居安庆.建文初,复以荐知琼州,崖州黎相仇杀,以反闻,且用兵.伯贞捕其首恶,兵遂罢.琼田岁常三获,以赋军,军不时受,俟民乏,乃急敛以要利.伯贞为立期,三输之,弊始绝.居数年,大治,流民占籍者万余.忧归,卒于家. 直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礼部侍郎,学士如故.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 *** 之,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正月代郭璡为吏部尚书.十一年,户部侍郎奈亨附王振,构郎中赵敏,词连直及侍郎曹义、赵新,并下狱.三法司廷鞫,论亨斩,直等赎徒.帝宥直、义,夺亨、新俸. 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王师覆于土木.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命成阝王摄政.已,劝王即位,以安反侧.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景泰元年,也先使使议和,且请还上皇,下礼部议未决.直率群臣上言曰:“太上皇惑细人言,轻身一出,至于蒙尘.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乃者天诱其衷,也先有悔心之萌,而来求成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也.望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则天伦厚而天眷益隆,诚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五辈往,终不得要领.今复遣使,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贼诈难信,其更议之.”已而瓦剌别部阿剌使复至,胡濙等复以为言.于是帝御文华殿门,召诸大臣及言官谕以宜绝状.直对曰:“必遣使,毋贻后悔.”帝不悦.于谦前为解,帝意释.群臣既退,太监兴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禄,敢辞难乎!”言之再,声色愈厉.安语塞,乃议遣使,命李实、罗绮往. 既行,而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及也先使先后至,将遣归.使者谓馆伴曰:“中国关外十四城皆为我有.前阿剌知院使来,尚遣人偕往.今亦必得大臣同行,庶有济.”胡濙以闻,下廷议.直等固请,乃遣杨善等报之. 比实还,又以也先使至,具言也先欲和状.直与宁阳侯陈懋等上疏,请更遣使赍礼币往迎上皇,不许.复上疏曰:“臣等与李实语,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资斧者,上皇言也;而奉迎车驾,也先意也.昨者脱脱不花及阿剌知院使来,皆有报使.今也先使以迎请为辞,乃不遣使与偕,是疑敌而召兵也.”又不许. 已而实自言于帝.帝第报也先书,就令杨善迎归而已.直等复上言:“今北使已发,愿本上皇之心,顺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报,以图迎复,此不待计而决者也.不然,众志难犯,违天不祥,彼将执为兵端,边事益棘,京师亦不得高枕卧矣.”帝乃命群臣择使,直与陈懋等请仍遣实.报曰:“候善归议之.”御史毕銮等复上疏,力言:“就令彼以诈来,我以诚往,万一不测,则我之兵力固在.”帝终不听.已而善竟奉上皇还. 二年,也先遣使入贡,且请答使.直屡疏言:“边备未修,刍粮未积,疮痍未复,宜如其请.遣使往以观虚实,开导其善.”不许.无何,也先遣骑入塞,以报使为辞.直与群臣复请之,卒不许.直等乃上疏言:“陛下锐意治兵,为战守计,真大有为之主.然使命不通,难保其不为寇.宜敕沿边守臣,发兵游徼,有警则入保,无事则力耕.陛下于机务之暇,时召京营总督、总兵,询以方略,诚接而礼貌之,信赏罚以持其后,斯战守可言也.”帝曰“善”. 明年正月进少傅.帝欲易太子.未发.会思明土知府黄矰以为请.帝喜,下礼部议.胡濙唯唯,文武诸臣议者九十一人当署名,直有难色.陈循濡笔强之,乃署,竟易皇太子.直进兼太子太师,赐金币加等.顿足叹曰:“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景帝疾亟,直、濙等会诸大臣台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推大学士商辂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贞等夺门迎上皇复位,杀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尝出以示郎中陆昶,叹曰:“是疏不及进,天也.”直遂乞休.赐玺书、金绮、楮币,给驿归.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直以次当入阁,杨士奇不欲也.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 资为南国子。
5、B(乘:登上。)
6、A(均表并列;B所字结构/表被动,C连词“来”/介词“凭”,D结构助词“的”/“之…者”表定语后置)7、C(①不是评论龙井 ②是说龙井有名。 )8、D(“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说“载誉天下”就过分,天下错。)
9、⑴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2)①(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②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参考译文】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
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 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
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
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
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
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
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
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
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 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
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