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焚书炕儒”是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4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3:42
1. 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扶苏贤能之名体现统治者明智之举,确定儒家正统地位是统治者思考吸取秦亡教训的产物,而焚书坑儒是秦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3. “焚书坑儒”
(1)、背景:秦朝建立*主义*集权制度,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概况: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除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4)实质是思想文化**: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遭到重大打击
4。 罢黜百家
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了皇权,也*皇帝的残暴行为
(2)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集权的需要,但导致中华民族
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能力
(3)提出“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但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董仲舒儒学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特点:儒学体系为主,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是思想文化**
(1)积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加强*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教师总结过渡:董仲舒博采百家之长,对儒学进行改造,更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所以得到皇帝的认同。汉武帝在思想上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在*上任用儒士参与国政
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思想内涵:
先秦——儒家思想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
2、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强调民本,批判时政
董仲舒——神化皇权,维护统治
3、地位:
先秦——理想化,不受重视
董仲舒——适应需要,成为正统
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系:仁政,民本思想继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3:43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3:43
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扶苏贤能之名体现统治者明智之举,确定儒家正统地位是统治者思考吸取秦亡教训的产物,而焚书坑儒是秦亡的一个重要因素.